第3章 神曲

但丁是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严格意义上的“经典作家”。这里的“最严格”,意思是说,“经典作家”可以有不同的标准,让列出一百位,是一个标准,让列出二十位,自然是另一种标准。按照后一标准,百人标准里的许多作家就不那么经典了。有些作家,在国别文学中堪称经典,在世界文坛上就未必。但丁却是早早就在世界文坛上占据了一个稳固的位置。就整个欧洲中世纪的文学而言,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但丁。

政治失意与但丁的“离骚”

关于但丁,我们知道的却并不多。从只比他晚出生几十年的薄伽丘起就有人为他作传,但材料很少,有些还不可靠。我们只是大概知道,他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可能并未受过正规教育,但他有一拨很有学识的朋友,他从他们那里学到丰富的知识,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他年轻时曾经是一名骑士,参加过几次战争。十二岁订婚,二十岁结婚,有六个孩子,其中有二人夭折。

但丁一生中,有两件事,一实一虚,于他的实际人生和创作,关系实在太大,都应一提。“实”指的是政治。但丁有很高的政治热情——不是想当官,作威作福——是参与公众事务的热情。当时佛罗伦萨分为两派,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是吉伯林派,效忠教皇的叫圭尔弗派。圭尔弗派得势后,希望城市独立的一部分富裕市民不愿受制于教皇,分化成“白党”,想借教皇势力翻身的没落户成为“黑党”,形成新的对垒双方。1266年后,教皇势力强盛,圭尔弗派取得胜利,将吉伯林派放逐。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圭尔弗派,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白党”又失势了,教皇势力控制了佛罗伦萨,宣布放逐但丁,如果他进入城市,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他。

被放逐的但丁没有停止政治活动,他曾经寄希望于新当选为罗马帝国皇帝的亨利七世,亨利七世有意入侵佛罗伦萨,但丁写信给他,指点进攻方向,这就把“白党”也得罪了,后来亨利七世死了,他的希望彻底破灭。佛罗伦萨的当政者后来曾带话给他,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是个高傲的人,虽然思乡心切,这种羞辱他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他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的确有很多城市接纳了他。在放逐中他以写作来排解乡愁。1321年,但丁客死他乡,在维罗纳去世。维罗纳离佛罗伦萨并不远,但对但丁而言,后者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

政治上的失意与但丁的写作有因果关系,一是政治抱负不能施展,从此他专注于写作,他年轻时即从事创作,但在后半生,写作成了他生活的重心;二是他从政的经历不仅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而且给了他强烈的写作冲动。有个说法是“愤怒出诗人”——当然是不可一概而论的,却也不乏其例,中国人最熟悉的例子是屈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离骚,用大白话说,就是发牢骚。但丁的情况与屈原有点类似,也是被放逐,也是满腹牢骚,《神曲》虽然上天入地,建立了一个神学宇宙,却有很多他人生历练的投影,如果不是心怀忧愤,他也不会将他的政敌一一放到地狱里受折磨。从这上面说,《神曲》也是他的一曲《离骚》吧,虽然因为他的基督教背景和刚烈傲岸的性情,显现出来的情绪,与屈原“香草美人”的幽怨,完全两样。

作为灵感之源的柏拉图之恋

我说的“虚”,是指他想入非非的一场柏拉图之恋。这场恋情的女主角是一个叫贝阿特丽丝的佛罗伦萨女子。有人认为她完全出于但丁的想象,不过大多数研究者还是肯定她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她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近年有一个根据《神曲·地狱篇》编制的大型游戏,其中贝阿特丽丝的角色是但丁的妻子。这当然是游戏制作者要“成人之美”。按照但丁的记述,他和贝阿特丽丝只有两面之缘,一次是九岁时他随父亲参加亲戚家的聚会,见到了时年八岁的贝阿特丽丝,但丁一口咬定,那时他便爱上了这个小女孩。第二次是在一座桥上的邂逅,但丁在远处看见贝阿特丽丝和同伴在一起,他只是看着她过去,招呼也没打,据他回忆,当时他心醉神迷,忘记了呼吸。

前面说“虚”,指的就是他和贝阿特丽丝之间几乎没有实际的接触。他根本没有向对方表白过自己的爱情,贝阿特丽丝也不知有这么个人对自己如此倾倒。与寻常的单相思不同的是,但丁用一生来供奉他的心上人。贝阿特丽丝长大后与人结婚,二十四岁就病故了。但丁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追求她,他自己也结了婚,生了好多孩子,好像婚姻与他对贝阿特丽丝的爱之间,井水不犯河水。这是因为在但丁的心目中,贝阿特丽丝是一个圣洁的非尘世的存在,与世俗的生活不生任何联系,而婚姻乃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是故他行迹上虽然没有去追求,她死后他却一直在追思之中。

作为一个诗人,他的供奉方式便是让贝阿特丽丝在他的笔下出现。他的第一部作品《新生》就是献给贝阿特丽丝的——她死了,他却要让她复活,重获“新生”。他的一个宏愿,就是让贝阿特丽丝“不朽”。最终他也真的兑现了:他让贝阿特丽丝出现在他不朽的诗篇《神曲》中,由她引领自己走进天堂。世界文学史上,因为《神曲》的经典地位,她的名字也变得家喻户晓。以“知名度”而论,世界文学中能够比得上“贝阿特丽丝”的女性形象,我们几乎数不出来。于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但丁的一往情深以及由此而来的想象的力量。贝阿特丽丝是他灵感的源泉,凭那两面之缘,但丁对真实的她不可能有多少了解,恰恰是距离产生了美,那种世人的了解对他无关紧要,他让想象召唤她,而后用一个永恒的美的形象召唤后世无数的读者。

“方言”写就的不朽之作

但丁的写作在他政治上失意之前就开始了,他有多种著述,著名的有《飨宴》(诗与评论的合集)、政论文《帝制论》(政治哲学著作)、论文《论俗语》(关于平民文学的研究),还有前面提及的《新生》(倾诉对贝阿特丽丝的爱的诗篇),当然,还有《神曲》。有意思的是,其他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作的,文学性的《新生》《神曲》则是用“俗语”写成的。所谓“俗语”就是以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为主,兼采其他方言的语言(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意大利语)。“俗语”是相对于拉丁文而言,当时通行的书面语是拉丁文,不仅是意大利语,后来的英语、法语等,当时都属“俗语”的范畴,属于平民的语言,和拉丁文的关系,有点像新文化运动之前我们的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关系。文人著述,通常都是用拉丁文,那才被人看重,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但丁希望不仅是精通拉丁文的神职人员,一般人也能读他的诗,于是就用“俗语”来创作。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可以说,是但丁“无中生有”地创造了意大利语(他自称《神曲》是用“意大利语”写的)。故他被尊为“意大利语之父”,法国人还戏称意大利语是“但丁的语言”。

但丁本人最看重,也最呕心沥血的作品是《神曲》,这样一部呕心沥血、用尽全力的诗篇,用“意大利语”来写,足见他对自己、对“俗语”的信心。几百年后,胡适在中国倡导白话文运动,就举但丁为例,说明俗语终将取代文言文的必然性。

前面说到但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这地位就是由《神曲》奠定的。对现代人来说,这部书是一部天书,不仅中国读者,西方读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此书相遇,也会觉得格格不入。

神游三界的虚与实

这是一部长诗,记述了但丁的一场梦游(当然,是他杜撰的)。在梦中他先后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贝阿特丽丝的引导下,游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整部书充满了象征和隐喻。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人生的中途”(35岁,当时的人认为人的一般寿命是70岁)在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想抽身退步,却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豹、一只狮子、一只母狼,它们分别象征了欺骗、野心和贪婪。危急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魂灵出现,指示了另一条路径。

这条路穿过地狱、炼狱,维吉尔引领但丁在天堂外停下来,因维吉尔的异教徒身份,他到此就不能前行,这时贝阿特丽丝出现,接引但丁去了天堂。这两个人物都有寓意,维吉尔代表了“人的智慧”,贝阿特丽丝则代表着“神的智慧”。“神的智慧”高于“人的智慧”,这里可以看出《神曲》的基督教背景,而贝阿特丽丝成了最后的救赎。——我们可以看到,但丁在诗中给他的心上人安排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基督教早有地狱、天堂之说,善良的人死后进天堂,恶人死后下地狱,这是一般人的理解。但天堂、地狱究竟是什么样,谁也没描述过(炼狱则完全是但丁的创造)。《圣经》里说到,都是虚的,但丁却把它们都给坐实了。维吉尔在史诗《埃涅阿斯纪》中写到过冥府,他的主人公曾在那里遇到父亲的亡灵,但那是异教的地狱,而且也语焉不详。

佛教中也有地狱之说,中国人想象的“十八层地狱”似乎是在地底下,活人生活的空间是天地之间无限延伸的平面。西方人较早的时候已经想象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球体上了。但丁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往下越阴暗污秽、阴森可怖,直到地心,那是魔王撒旦所在的漏斗的底端。但丁由维吉尔引领着,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到了地球另一面的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代表七宗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才能一窥圣三位一体的上帝。

地狱、炼狱、天堂这三界之中,写得最生动形象的是地狱。这部分比其他两部分“实”得多。但丁的地狱分为九层,一圈一圈往下,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反过来的梯田那样,不是绕着山,是倒扣过来,朝里形成一个个环。(炼狱则更接近梯田了,只是我们要想象那山是个比较标准的圆锥形。)每一层上都有一些罪人在受苦。这里面“幽冥”比较特别,待在这里的是未受洗者,“他们没有犯罪……他们生时基督教未立,无从向你所信仰者回归,有欲望而无希望,郁郁不乐但没有痛苦”。另外还特别提到那些“才能超卓,却要在地狱边境徘徊”者,有诗人荷马、贺拉斯、奥维德、卢卡努斯、维吉尔;有英雄,例如与阿基琉斯齐名的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伊利亚特》中的埃涅阿斯和恺撒大帝;也有哲人,像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其他才能超卓者还有希波克拉底、欧几里得、西塞罗、托勒密等。他们和后面出现的“异端”不同:异端是有基督教之后不信教,他们活在基督诞生之前,属“生不逢时”,不算罪,故他们不受酷刑,好像在一个大休息室里等待着。

这以后地狱一层层下去,都是有罪的灵魂:纵欲者,暴食者,愤怒者,贪婪者,施暴者,欺诈者,背叛者。但丁将罪分得很细,比如贪婪一项里又分为挥霍与吝啬,愤怒一项里又分为暴怒与愠怒,暴力罪依施暴的对象又分为三种,背叛罪也是按照出卖亲属、出卖祖国(或所属团体)、出卖客人、出卖恩主分为四级,欺诈罪更细分为十种。每一种罪都有一种相应的刑罚。大体上,前面的几种可归为不加节制罪,后面施暴、欺诈、背叛就绝对是重罪了。

地狱阴森可怖,充满血腥、污秽和恶浊的气味。在此阴暗的背景上,但丁想象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酷刑,弄得这里像一处超大的行刑室。这边渎神者、放高利贷者在燃烧的沙漠上受火刑,大片的火雨打在身上;那边皮条客正被妖怪用带刺的皮鞭抽打;占卜者面部长在背后,眼睛看不见前方;谄谀者泡在粪便之中;盗贼身上毒蛇乱钻;挑拨离间者肢体残缺内脏外流;贪官污吏在沸腾的沥青之中,旁边还有黑魔鬼侍候;伪君子穿着镀了金的铅衣,为脱不掉的沉重所苦;出卖恩人者则被撒旦不停地啃咬……但丁创造了最宏大的刑罚画面,他笔下的地狱足以让人心惊肉跳。

他怎么会挖空心思想出这么多酷刑是个谜。有人据此分析但丁有施虐狂的倾向,否则他的想象力怎么会在这上面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当然是现代人的观点。事实上这是但丁式“离骚”的一部分,他绝对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在《地狱篇》中,他宣泄了他的愤怒,他把他的政敌(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一股脑儿拘到了地狱里,在最接近地心处的底层受折磨,而事实上,他写作《神曲》的时候,这些人大都还好好地活着。

比起地狱来,炼狱要好接受多了,这里更像是修道院那样的地方。炼狱共七层,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九层。生前犯有罪过,但程度较轻,已经悔悟的灵魂,按人类七大罪过(傲慢、忌妒、愤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分别在这里修炼洗过,而后一层层升向光明和天堂。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阿特丽丝出现。

在《天堂篇》里,贝阿特丽丝责备但丁迷失在罪恶的森林,希望他忏悔,并让他观看表示教堂种种腐败的幻景,饮用忘川水,以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贝阿特丽丝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这里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众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见上帝之面,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之一闪,迅即消失,《神曲》至此也戛然而止。

从《喜剧》到《神曲》

这是一次奇异的旅行,我们可以把维吉尔、贝阿特丽丝看作两位导游,像旅行社的地陪那样各司其职,负责自己相关部分的引导、解说之责。作为读者的我们则是但丁邀来同游的人,只是我们是隐身的。跟随但丁,我们见识三界奇异场景,见识各式各样的魂灵——说是魂灵,其实还是成为魂灵之前那些人的延伸,只不过是但丁心目中的形象。

有的时候,维吉尔为但丁介绍、讲解,有的时候,他自己和“当地人”(也就是三界中的魂灵)直接交谈,听他们自述情由,或是讨论问题(到了炼狱、天堂,这样的讨论就多起来)。《神曲》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的。它是但丁版的一出气势恢宏的穿越剧,他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象和现实奇异地交织到一起。他拥有一种体系化的想象力,地狱、炼狱、天堂在他有条不紊的叙述下秩序井然,俨然一个真实的世界。他把虚变成了实,居然让一种假想变得具体可感,具有了奇异的真实性,而其中又充满了隐喻和象征。

《神曲》的穿越,最直接的显现是但丁写到的一百多个人物。这些人物有历史人物,有的出自神话、文学作品,还有在世的人,在他笔下打成了一片,如果我们熟悉这些人物,便不难发现,连缀起来,他把欧洲历史从古希腊罗马一直铺陈到了意大利的当下。他勾画出他们的形象,也让自己置身于他们中间。他召唤他们到一起,本身就是他与历史、现实展开对话的一种方式,经由与他们的交谈、对他们的褒贬,但丁展示了他多方面的学问,系统表达了他对政治、历史、人生的看法。

但丁并没有为这部史诗给出明确的标题。在作品中但丁也只在《地狱篇》中提到过两次commedia一词(意大利语,原意为喜剧),而divina(意大利语,意为神圣)这一词则出自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乔万尼·薄伽丘,他加上这样的修饰是要表示对这部诗作的景仰之情,加起来,就是“divina commedia”(神圣的喜剧)。东方人再根据此名来翻译,就成了《神曲》。所以,依但丁的本意,这部作品就该叫作“喜剧”。这里的“喜剧”与我们现今的理解不同,它不是戏剧中与“悲剧”“正剧”平行的一种戏剧类型,而是一个中世纪的概念。从内容上说,凡开始不大好而结局很好的故事,就是喜剧。从风格上说,喜剧指的是较为通俗的文体(自古希腊起,就是悲剧庄重典雅,喜剧则相比起来是更俚俗的风格)。《神曲》始于黑暗森林中的迷失,终于天堂的喜悦,结局光明;另一方面它是用俗语写成的——但丁用“喜剧”一词,可能兼有这两层意思。但实际上但丁的风格大大溢出了中世纪“喜剧”风格的范畴,他以新颖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和哲学修养,创造出了他独有的世界、独有的风格。

新与旧纠结之上的个人印记

当然,作为一部13世纪的作品,《神曲》有明显的中世纪的印记,最明显的莫过于它的基督教色彩。但丁称自己为“神学家”,他不是把《神曲》当作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来写的。《神曲》包罗万象,被称为中世纪的百科全书,这是说它汇集了各种知识,但丁把自己的所有学问都放进去了。中世纪学问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混而为一,各种学问都在神学的笼罩之下,比如说,“天堂”部分的九重天之说,水星天、月球天、火星天……展示的是但丁的天文学知识,同时它又是神学,是一种天堂秩序。

《神曲》的结构非常严整,“地狱”“炼狱”“天堂”部分各三十三篇,加上序曲,正好满一百之数,象征着圆满。“三”这个数字在基督教里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非基督教的我们也知道“三位一体”之类的说法。但丁做这样的安排,也是要合于“三”“九”等数,相信数字的神秘性,这也是前科学时代普遍的情形。

中世纪的基督教像其他宗教一样,否定人的现世享受,讲的是禁欲主义。《神曲》中地狱里较上圈层中受罪的那些人,犯的都是纵欲的罪,这些罪与基督教教义里的“七宗罪”(天主教定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为七宗罪)多有重合,为这些自然欲望,他们就得在地狱中受折磨。贝阿特丽丝这个形象也有中世纪色彩,倒不在于她扮演的拯救者角色,而在于,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没有肉身的灵的存在,而我们知道,对欲望的否定正是对人的肉身的否定。意大利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比但丁晚不了多少,他献给心上人劳拉的诗篇已经是另外一种气息,两相对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彼特拉克笔下的恋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肉身的存在。

甚至地狱中的那些酷刑,据有些研究表明,也有中世纪各种刑罚的影子。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但丁的发明,但他的阴森可怖的想象力却是在中世纪酷刑的基础上延伸展开的。地狱里的声、色、味都散发出中世纪特有的感知。

当然我们也可以找出许多反例,说明但丁已然跨出了中世纪的门槛。最常被举出的一例就是但丁在地狱听闻弗兰西丝卡故事时的反应。这是在惩罚好色之徒淫欲之罪的第一层(总体来说是第二层)——前面说过,地狱的安排是越往深处罪越重,撒旦所处的地心即第九层,其罪人是最不可恕的,但丁把淫欲罪安置在离那里最远的第一层,这本身就耐人寻味,无形中他让淫欲变成了地狱中最轻的罪责。狄多(《埃涅阿斯纪》)、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海伦、帕里斯、阿基琉斯、特里斯坦等传说和文学作品中著名的情人的阴魂都在这里被狂风吹得飘飘荡荡,但是与但丁为后面背叛等罪杜撰出来的种种酷刑相比,这种惩罚简直算不了什么。但丁在这里看到了两个紧紧交缠在一起的好色的灵魂,弗兰西丝卡和她俊俏的小叔保罗,听闻两人激情感人的故事后,他心烦意乱,以至于昏了过去。

但丁并不是弱不禁风的人,在后面他还要听到很多故事,见识种种骇人听闻的酷刑,通常都表现得很镇定、很坚定,此处居然昏倒,显然是被击中了软肋。按基督教教义,必须让他们在地狱中受苦,但他情不自禁对“屈服于欲望的淫荡罪人”表露了同情。透过文中阐述的例子,显然的,诗人但丁认为,一个人若屈服于这种诱人犯罪的欲望而冲动行事,便会逾越淫欲与爱情之间的界限。但是他比大多数道德家和神学家更具说服力,表明了这条界限非常微妙,而他也承认,那些借由创作表达浪漫爱情的想法及影像的人(包括他自己),都有可能是共犯之一。

我们还可以指出不少但丁越出中世纪神学范围的地方。正因为《神曲》呈现的这种新旧杂陈的特征,有人称他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有人则尊他为文艺复兴的第一人。恩格斯那句“辩证”的断语更是很多学习欧洲文学史的中国人熟知的,他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不去论新旧的时候,他就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佛罗伦萨三杰”)。但是不论怎么去寻绎、阐释但丁身上的新旧色彩,都不能充分说明但丁的伟大,以及他的独创性。事实上,中世纪天主教的印痕也罢,异教(古希腊、罗马)的东西也罢,文艺复兴的曙光也罢,一切的一切到但丁这里,都被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他的地狱、炼狱、天堂诚然有基督教的框架,但阐释完全是个人化的,那里面是他的逻辑,他的好恶,他才是这个世界的上帝。他自说自话地安排三界,无所顾忌,笃定得很,一点也不犹豫。比如地狱,看似与基督教教义吻合,实则他的安排充满了他的个人意志,他把自己的仇敌打入深渊,往神学图景上嫁接了自己分明的爱憎。而他擅自给自己恋慕的对象贝阿特丽丝安排了那样一个无上荣耀的位置,更是将他的“自说自话”发挥到了极致。谁给他权力这么做的呢?

只能是他自己。但丁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因为马克思的引用(马克思说那是他最喜爱的格言),在中国,许多没看过但丁作品的人也知道。已经有人指出,马克思的引文与原句有所不同,出自《神曲·炼狱篇》第五歌的这句话意为“来跟从我,让世界嚼舌去吧”。不管有无出入,用来说明但丁的旁若无人的霸气是合适的。但丁特别自信,大多数作家按照规则写作,但丁是极少数自己另立规则的人。他用俗语写作,他完全改写了中世纪的“喜剧”,他还以自己的方式安排天堂、地狱。《神曲》因此是前无古人的神作,因为它的体大思深,包罗万象,难以追摹,所以也后无来者。

名家点评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世界由但丁和莎士比亚均分,再无第三者可以置喙。

——艾略特

《神曲》是所有文学创作取得过的最高成就。

——博尔赫斯

中译本概况

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稻孙从意大利语原文翻译的《神曲一脔》,取自《神曲·地狱篇》第一、二、三曲,钱稻孙将第一、三曲以离骚体译出,第二曲则以散文体译出。据称译名定为“神曲”是受到了日本学者、作家森鸥外的启发。

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王维克翻译的《神曲》,1948年再版。此后,作家出版社于1954年和1956年重印过两次。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该版本重新修订出版。这个译本是王维克根据意大利语原文,并参照法、英等其他译本翻译而成的第一个《神曲》白话散文体全译本。

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朱维基根据英文版转译的诗歌体《神曲》。

田德望从意大利语原文翻译的全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地狱篇》出版于1990年,《炼狱篇》出版于1997年,《天国篇》出版于2001年。

200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黄文捷从意大利语原文译出的诗歌体全译本《神曲》,2005年,译林出版社修订再版该译本,后收入“经典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