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九如 拥抱“智能+”时代
刘九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产业政策组副组长、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3月,全国两会上的科技热点是“智能+”,这是因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他同时强调,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阐明了“智能+”的深刻内涵和发展方向。那么,到底什么是“智能+”?它将从哪些方面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一、什么是“智能+”
我们认为,所谓“智能+”,就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深入应用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征,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各行各业从数字化、网络化迈向智能化,探索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路径和方法,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发展新形态。我们看到,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智能技术群形成“核聚变”效应,推动万物互联(Internet of Everything)迈向万物智能(Intelligence of Everything),进而带动了“智能+”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将达到人类专家顾问级别;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人工智能产品全面进入消费级市场,可购买的智慧服务正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变全球原有经济生态。推动“智能+”,正是顺应全球智能化趋势,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特别是与制造业相融合,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二、从“互联网+”到“智能+”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曾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强调要将互联网的发展成果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形态。过去4年多,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模式推动各行各业融入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转变,从制造业数字化,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共享经济等,处处凸显了“互联网+”新动能的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连接人与人,而是将人与物、物与物连接在一起,从而带来万物互联的全新时代,智能化成为新的发展潮流。
由此,我们认为,“智能+”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形成的全新赋能,这不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必然结果,也必将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又一次升级迭代。
如果说“互联网+”代表着信息革命对传统企业带来的冲击,ERP、CRM等信息技术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了自动化和数字化,完成了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蜕变,那么,“智能+”就代表着智能革命,它将帮助企业应对不断增长的客户个性化需求和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互联网+”让消费者感受到科技革命带来的神奇力量,而“智能+”带来的是科技革命对传统行业的更深层次的变革。
从宏观层面看,“智能+”接棒“互联网+”,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时机出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又有了新的动能。
从微观层面看,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丰富应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商贸、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智能+”,将帮助我们步入更加智能的万物互联生活。
归结而言,“智能+”不是简单地替代“互联网+”,“互联网+”是“智能+”的基础,“智能+”是“互联网+”的升级迭代;基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情况,“互联网+”和“智能+”在很多时候同时存在,需要同步发展,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最新强调“智能+”,目的是让社会各界敏锐把握好智能时代的发展机遇,快速前行。
三、“智能+”重点发展领域
与“互联网+”一样,“智能+”也将广泛地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基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字化与移动化技术、机器学习与智能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及深度学习技术、数据保护与云技术等构成的区块链技术,以及生物测定学和自适应安全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下领域将更加快捷地与人工智能对接,成为“智能+”的重点发力方向。
“智能+制造”:将让制造业人、机、物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数据+算法+算力”将带来两场革命,即工具革命和决策革命;工业互联网将推动智能制造真正实现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由此形成的新的制造理念和商业模式,将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为饱受需求乏力和产能过剩之苦的制造业带来机遇与希望。
“智能+交通”:将真正构建智能化交通解决方案,依靠多传感器融合等车路协同技术建设的智能路网,提高交通系统的感知能力,实现车车、车路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效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运用智能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搭建计算平台,分析全量交通数据,能够预判拥堵趋势并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利用智能信号灯、智能停车系统,可提升交通系统的调度能力。
“智能+医疗”:将有效改变“看病难”,让看病变得更加轻松快捷;通过基因预测可以发现健康人的基因缺陷,尽早提示健康风险,有助于防病于未然;通过医疗大数据建立病症模型,能够帮助医生迅速诊断病情,防止误诊;可口服的纳米级智能手术机器人可以自由进出人体,针对非正常细胞进行精准无创手术等。
“智能+教育”:将有效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利用“人工智能+教育”等互联网技术,用直播、VR等形式把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到贫困山区,消除城乡教育鸿沟,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中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智能+农业”:通过农业数据自动化采集、农业数据智能化分析、农机自动化运行、农业精准化作业、农产品数字化追溯,可真正实现智慧农业。
与此同时,“智能+金融”“智能+商业”“智能+物流”“智能+文旅产业”“智能+政务”等都大有可为,必将展现新的发展图景。
四、“智能+”不能忽视的问题
毫无疑问,拥抱人工智能,迈向“智能+”时代,我们也必将面临安全、伦理、法律法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挑战,我们有必要提前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智能+”时代出现的新问题。
一是隐私保护问题。“智能+”的基础是数据和信息,大数据技术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透明的、没有隐私的时代。普通人的生命与健康、财产与身份、行踪轨迹等个人隐私,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智能的“智能+”氛围中都会变得一览无遗。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如何保护用户数据?这些都是靠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并严格执法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是责任承担问题。在“智能+”时代,侵权人可能采取黑客攻击、病毒传输和其他非法手段控制机器人,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另外,智能机器人因设计缺陷或违反操作规则,也可能产生事故,此时如何进行责任追究,也是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三是虚拟环境“麻醉”等伦理问题。在“智能+”时代,我们将被无穷无尽的电子信息所包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可能被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所取代;人工智能的模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取代人的自主行为,这就出现了虚拟环境的“麻醉”问题。人类是否会日渐沉迷于人工智能及其营造的虚拟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来意义是否会迷失?众多伦理问题也需要研究化解。
四是机器“偷走”人的工作问题。在“智能+”时代,人类60%的职业、3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秘书、客服、助理、翻译、律师、医生、会计,乃至证券所的交易员、信贷员的工作都可能被取代。这些蓝领和白领会不会被抛弃?他们将如何工作和生存?
五是监管问题。在“智能+”时代,政府监管、法律规则等很多方面存在空白,比如无人驾驶的准入、安全标准、配套设施都需要从法律层面加以规制。与此同时,“智能+”时代对监管的技术要求更高,对监管技术的研究也必须跟上。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有未雨绸缪,提前研判和防范潜在风险,才能安享“智能+”的时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