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善与仁爱之心

1.种树与养身

原文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拱:两手合围,常用以表示物体的粗细大小。《说文》:“拱,敛手也。”把:指可用一只手握住的粗细。桐:梧桐树。梓(zǐ):梓树。按:桐木和梓木是比较珍贵的木材,常用来制作琴瑟和棺材等。②苟:假如。生之:使之成活。③皆:都,这里用“皆”总括宾语“所以养之者”。所以养之者:用来养护树木的方法。④岂:副词,表示反问,难道,怎么。不若:不如。⑤弗思:不之思,不思考这些问题。甚:过分,严重。

译文

孟子说:“一只手或两手就能围起来的梧桐和梓树,人们假如想要让它们成活,那么各种用来养护树木的方法就都能了解清楚。到了人自身,却不懂得用来养护身体的方法。怎么爱惜自身反倒不如爱惜梧桐和梓树啊?真是太没脑子了。”

解说

在《告子上》中,孟子论证了人性善的学说,并进一步阐述了后天修养的重要性。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如果不注意保持,这种善性会被蒙蔽、被侵蚀,最终许多人便失去了自身的天赋善性。

孟子注意到,物欲横流是造成人心向恶的重要原因。因此,他从不同方面反复陈说,个体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精神层面,而不在于物质层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注重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人自身,特别是自己的心灵世界。

在孟子的话语体系中,养身不仅指保养自己的形体。身是内在精神与外在形体的整体,养身包括而且主要是指修养自己的内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居仁由义”,才能使自己的心灵有可靠的寄托,不会走向堕落。他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为什么人们可以精心养育、呵护自己种植的树木,却不能用同样的态度去爱惜自己宝贵的身体呢?为什么有人会为了追求名利而不顾及道义,甚至连人格和生命都可以放弃呢?孟子用“弗思甚也”评论这一现象,似乎失于简单化。不过,他由此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会成为贪欲的奴隶,更会成为观念的奴隶。在这方面,孟子的认识远不及庄子深刻、透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