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斯人已去,余音袅袅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让孔子感叹的那条奔流的江河或许早已枯竭,孔子也早已驾鹤西去,但穿过两千多年的时光积尘,我们仍然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闪耀着光芒,透过各种兵荒马乱的喧嚣,我们仍能听闻孔子的教育话语,如晨钟始鸣,振聋发聩,余音袅袅。

21世纪是充满了变革的社会,时代的口令早已默认为:创新!向前!于是人们不断匆忙奔跑,却很少记得带上他们精神的干粮。因此有人提醒,我们应该在不断变动的社会中坚持一些不变的真理。在教育界,脑部研究科学、心理学、生物学都在这一平台上大展身手,于是乎,各种教育理论层出不穷。人们失去了辨别力,变成了墙头草,哪一股教育思潮兴起,就倒向它,运用它,当然,也在承受它。教育界在倒向现代的、国外的各种先进理论之前,不妨回头读读我们的孔老夫子。

但这一说法一时间被很多人嗤笑。他们认为读孔子已经过时了。

家长,教师,教育家读孔子,这过时了吗?绝不。

经典的,往往是本质的。孔子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那时候,没有先进的科技,没有先进的通信工具或代步工具,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孔子的教育思想浓缩在几部单薄的儒学经典里,经过历朝历代的检验,仍然焕发光辉,足以表明孔子的思想包含着教育中最本质、最含有真理的成分。时代在变,人的工具和思想都在不断革新,但人性进化很慢。孔子当时作为老师所遇到的问题,到现在的学校教育中依然存在。平等教育、博雅教育、因材施教,到现在我们的教育界仍然在提倡,在践行。教育理论层出不穷,保持长久影响力的能有多少?还是只有根本的真理才能站稳脚跟。我们应该从这些经典中把握教育中最本质的灵魂。

土生土长,也许更适合中国教育界的胃口。笔者不是抱有民族差异论,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身独特的性格、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我们需要和世界接轨,开放接纳,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其他国家盛行并取得成功的教育理论或者教育体制,照搬到我国,有可能就面临着夭折的命运。孔子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照顾到了中国人的个性、能力甚至是身体素质。当我们教育界出现弊病或问题时,在抓过外国教育理论的“杀虫剂”之前,不妨回头看看圣人给开的药方。

我们不断温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并不是全盘接受,孔子也非圣人,其思想也不都是精华。我们现在讲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位全面发展,但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很明显轻视劳动教育,这一点应该为当今的教育者所明辨。孔子的思想更贴近现实的生活,缺乏一些形而上的思考,会使教育思想显得根基不稳。此外,孔子过于强调读书做官的重要性,以至于后世几乎将此作为选择人才的唯一标准,造成了死板教条以及科举害人的局面,也是需要加以警醒的。在现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多元化和提倡个性的时代,教育也应该打破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建立多标准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总之,我们应在伟大教育家孔子的谆谆教诲之中,把握其教育思想的精华和真理成分,为今天的教育所用。同时辩证看待其思想中自我矛盾的地方,批判借鉴,为当今的教育更添异彩。

参考文献

[1]陈国庆、王翼成注评:《论语》,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2年版。

[3]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2014年版。

[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