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浮生若梦

1.布衣“叛道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庄子祖上是贵族,但家道衰落,到庄子这一代,已然毫无贵族特征,庄子的父亲需要种田和打柴来维持生计,母亲也需要纺织劳作。不幸的是,庄子尚年幼之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哥哥艰难度日。庄子自幼便表现出好奇聪慧的天赋,母亲怜爱他,辛苦劳作攒下家私,在庄子13岁时送他到离家不远的贲先生学堂那里认字读书。贲先生是当时的一介大儒,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诗书礼乐,在他那里学成的弟子大多从政。庄子的母亲也希望他能够通过学习,获得一官半职,改变贫苦的命运。庄子在贲先生学堂学习了六年,他对先生教授的经书都能倒背如流,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但是他对学习的内容和传达的思想表示出怀疑和不满。首先,庄子虽然聪颖,但却不是中规中矩的“好学生”,他经常旷课和迟到,沉迷于溪畔鱼虾之乐,山林禽鸟之乐,还常常望着天空或者自己的影子出神。贲先生觉得庄子虽天资聪颖却不学无术,总是会替他的母亲来教训他。另外,庄子还不像其他学生一样,对老师教授的知识、传达的理念通盘接受,他觉得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是空话,还曾经向老师提问:为什么那些儒生在从仕之前满口仁礼道德,真正做了官之后就不免腐靡呢?老师答不上来,对他解释道,圣人一直就是这样解释的,不能怀疑,否则就是怀疑圣人,就是叛逆。庄子还是不能认同,老师认为他有离经叛道的思想,渐渐对他心生厌恶。于是庄子在20岁时,离开了学堂,到了楚国游学,之后,又返回了故土。

2.无官一身轻

庄子也像孔子一样周游过列国,但在动机上有很大不同。孔子周游列国,更多是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为了从仕,所以孔子是一种入世的思想,而庄子周游列国更多的是考察风土人情,或者说是为了自由。所以在庄子周游列国后,既没有诸侯采纳他的学说,也没有众多学生追随他跟他学习。相比于昔时孔子“弟子三千”的浩浩盛景,庄子显得太不起眼。但并非是庄子没有真才实学,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魏王、鲁侯、赵国的太子悝都十分欣赏他,只是庄子看不惯官场上的风气,自身也不愿意被束缚,就拒绝了所有的邀请。但是为了生活,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这份官职相比较而言远离官场,且能够提供给庄子一个舒适的环境和微薄的薪水,但是他还是很快辞去了这份官职,从此终身不仕。

庄子看不惯官场上沽名钓誉和相互吹嘘的风气。他不去做官,生活很贫困,靠着打草鞋、卖草鞋来维持生活。根据《庄子》中的描写,庄子生活在陋巷之中,衣服上打满了补丁,鞋子磨出了洞,用绳子绑在脚上。有一年因为闹春荒,庄子无法维持生活,只得向监河侯借粮。然而,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庄子低下高傲的头颅,他厌弃官场,蔑视权势,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出使秦国,秦王赏给他百辆车子,于是他在庄子面前炫耀:“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庄子不屑地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除脓疮、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奖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走开吧!”足以反映出庄子对此类谄媚行为的蔑视。不仅如此,庄子也拒绝过诚意的邀请。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很多钱,并请他做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之利太重了,宰相之位太尊贵了。你难道没看见那祭祀时的牛吗?饲养它好几年,还给它穿绣了花的衣服,等到将它拿到太庙来祭神的时候,那牛即便要想做个孤独的小猪,难道可能吗?你还是赶紧回去吧,不要污辱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至此,庄子终身不仕,不愿被官场所羁绊,最终“无官一身轻”。

3.逍遥以终老

庄子一生追求逍遥无所羁绊的生活。不愿意沽名钓誉,不愿意靠近市井,也不愿意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对他来说,精神上无所羁绊的生活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庄子在学问上的造诣很深,但并不热衷授徒设学。相比于昔时的孔丘,以及同时代的孟轲,庄子始终门庭冷落。追随他的学生为数寥寥,真正有名有姓可以考证,并且一直追随着他的学生只有一个。许多学生到后来因为想要谋得一官半职,纷纷转向当时在官场上春风得意的学者,跟随这些学者学习,无疑是拿到了通向仕途的许可证。对于这一现象,庄子也不加以制止。他一生追求自由和自然,看透了人生,也看破了生死。如引文所述,庄子在妻子死后,超越了个人的悲伤,认为其妻已经安安静静与万物融为一体了,进入了另一种美好的状态之中,值得为其高兴,所以“鼓盆而歌”。庄子也看破了自己的生死,对他来说,生活就像一场梦一样,以至于他不知道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浮生若梦,死生不过是梦中或梦醒的两种状态。庄子充满哲理的生死观以及追求逍遥的人生目的,给我们以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