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内衮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动龙蛇。纵横落笔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
——第六十回诗引
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御史宋禧奉命稳查宫中刺客案,上书宜将刺客上司杨怀敏等究问治罪,居然被天子敷衍了事,便欲不了了之。御史台诸官闻此大哗,遂召集一众朝臣联名上疏,要求严惩杨景宗等人,方可对案。御史台联名奏道:“杨景宗、杨怀敏等人担负保护皇上安全重任,手下人却在皇宫内肆意行凶,事前却未发现任何异常,乃属失察,其罪一也;四名刺客当场三人被诛,王胜逃逸,天子明明下旨要留活口,审出幕后主使,杨怀敏负责抓捕,为何找到王胜后将其杀死?其罪二也。若容此二罪不问,则朝廷法度何在?”面临如此诘问,宋仁宗无话可说,只得下旨,除杨怀敏误杀证人免罪,其余杨景宗等四人全部贬谪出京,到地方任职。列位看官!你道这杨怀敏果是甚么来历,能使仁宗必要对他网开一面?原来仁宗幼时被刘太后自李妃身边夺走,认为己子,便令心腹宦官悉心照顾,这位宦官非是别个,便是杨怀敏也。直到刘太后驾崩,与仁宗两人关系极为亲密,便似父子。其后兼之杨怀敏又长期侍奉宋仁宗宠妃张美人,当晚也是杨怀敏第一个发现刺客,马上传令禁军救驾,处置妥当,故而宋仁宗从轻处理杨怀敏。众御史不从,兀自据理力争,仁宗终究无可奈何,将杨怀敏降级后逐出京城,到安阳滑县就职,深宫刺客之事亦便就此不了了之。
一日朝散,仁宗与枢密使夏竦等人闲论,说起张美人以柔弱之躯领军救驾之事,不由深为动情,为之流涕,众人皆为喟叹。夏竦不失时机进言道:“张美人忠心可鉴,皇上应予褒奖,待遇同于皇后。”此言深合圣意,仁宗大喜。翰林学士张方急谏止道:“不可。国有国法,后宫亦不应越礼逾制。汉代冯婕妤曾替元帝挡罴,也未见以皇后待之也。”仁宗闻而不悦。此时旁有一个御史,看出天子神色不愉,乃忽然说道:“臣闻事发当夜,多亏曹皇后异常冷静,阻止陛下出宫,乃不为刺管所乘,果然出身将门,与众不同。”此言一出,夏竦便冷笑道:“公此‘异常冷静’话中有骨。皇后不让皇上出门,又激励宫人抵抗,还派人召集禁军护驾,若非不是事先得知,如何做到如此泰然自若?”众人听了,齐都大吃一惊,便都钳口,当日君臣不欢而散。便有宫女将夏竦之论暗地告诉曹皇后,皇后不语,一笑置之,并嘱宫女休得妄言。反是宋仁宗为此所惑,以为皇后果然可疑,便准备派人调查。
书中暗表,曹皇后出身于真定曹氏高门大族,先祖乃是晋朝冀州清河郡太守曹泓,子孙后徙家于真定灵寿,世居于此,唐末开始发迹,至北宋时与东莱吕蒙正家族、真定韩亿家族、三槐王旦家族并称,名著于世。曾祖父为魏王曹芸,祖父曹彬为宋朝开国元勋,官至枢密使、谥周武惠王,果是世家之女,门第显赫。太后刘娥死后,皇后郭皇后被仁宗以无子为由废黜,幽居长宁宫。曹氏十八岁奉诏入宫,被仁宗养母章惠杨太后看中,景祐元年立为皇后。曹皇后熟读经史,善飞白书,性情慈爱节俭,处事谨慎但又不失敢作敢为,只是相貌并不出众,终身未育。宋仁宗看重美貌,由是不宠。曹皇后非常善于自处,对于张美人盛宠,亦不计较。皇后虽然出身名门,但却十分重视稼穑,常在宫苑内种植谷物,率宫女养蚕采桑。仁宗因夏竦争执之语,却转思认为当夜叛乱必是曹皇后眼见失宠,为在自己面前显示能力,竟欲邀功而故意安排。越想越是如此,于是便欲废后,改立宠妃张美人。
仁宗此意方出,立时引起重臣大哗。御史台更是极力阻止,并上奏折道:“此乃有人欲谋皇后之位,蓄意为之。杀人灭口,便是明证。陛下不可令奸佞得逞耶!”此奏用意极明,已将矛头直指张美人与内监杨怀敏。此论亦非随意猜测,因当时杨怀敏正在张美人身边侍奉,且与皇上感情深厚,本人又负责皇宫守卫。若其派出心腹先制造混乱,再使张美人引禁军将刺客杀死,如此便立下头功,自可谋求皇后大位。杨怀敏杀人灭口,亦在此也。
御史台此奏既上,其后密奏又呈,并论枢密使夏竦也难逃干系。密奏中提出疑问道:“此案自建国以来绝无仅有,牵涉刺王杀驾通天阴谋,因何夏竦提议秘密调查?又为借奏对之机,第一个提出来要将张美人待遇提升到和曹皇后一个等级?其最大可能便是,夏竦与杨怀敏、张美人事先已经密切配合,才引出这样一桩惊天大案!如此案情愈加复杂,更多之人被牵涉其中。宋仁宗于是被扰得心烦意乱,只得听任御史建议,将夏竦贬谪洛阳任职,就此作罢。曹皇后由此保住凤冠,但宋仁宗毕竟将平乱功劳加于张美人之身,并在当年十月将其晋封为贵妃。御史台虽然颇有不满,但既然已阻天子废后,也便不为己甚,上表道贺。转过年来,曹皇后身边有宫女与卫卒私通,事情泄露,曹皇后依照宫内制度,判其宫女死罪。宫女惧死,便向宠姬张贵妃哀求免死,张贵妃由此向天子说情,仁宗答应赦免,只令撵出宫去罢休。曹皇后得知不依,穿戴冠冕朝服觐见皇帝,行君臣大礼,请求依法处理有罪宫女,并且说道:“若不如此,则无以肃清掖庭也。”仁宗命坐,曹皇后不肯,立陈所请。仁宗无奈,只得下令杀其宫女。张贵妃由此感觉脸面无存,心中自是怀恨,此后对皇后谗言不断。
张贵妃恃宠而骄,常有不遵守宫廷法度行为,曹皇后并不计较。御史台大臣为此进谏,宋仁宗却一味袒护,张贵妃愈加骄横,成为朝野上下名利之徒依附对象,势动中外。为显示威风,张贵妃有次竟欲以皇后仪仗出游,求于天子,仁宗使贵妃自找皇后去借。岂知曹皇后听张贵妃说完来意,竟爽快答应借之。张贵妃大喜,回告仁宗,赵祯对皇后无错可挑,反觉张贵妃过分,遂就此说道:“朝廷文礼章法,上下有序,卿用皇后仪仗出游,必引朝廷非议,朕谓不妥。”张贵妃满腔欢喜被一盆冷水浇透,只好放弃。于是曹皇后便靠此种极力谨慎宽容,得以保住后位至终,正位中宫达二十八年之久。皇佑六年,张美人忽然暴毙,年仅三十岁。宋仁宗为此哀痛不已,为之罢朝数日,决定以皇后之礼为其发丧,册封为温成皇后。
至和三年正月,赵祯临朝受文武百官参拜,突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稍顷自愈。当日辽国使者在紫宸殿拜见宋太宗,赵祯语无伦次,辽使大为惊讶。宰相文彦博只好对辽使说是天子昨日饮酒过量,以致于此。此后数日赵祯病情愈益加重,神志不清,昏沉中竟高呼“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张茂则乃是天子近身内侍,听到仁宗呓语大为恐惧,意欲上吊自杀,被人救下。宰相文彦博将张茂则唤至劝道:“皇上有疾,说胡话罢了,你何必如此?你若死了,皇后又该如何自处?”命其继续侍候仁宗。然而仁宗此举太过骇人,导致曹皇后也不敢上前伺候。文彦博等负责全权处理朝廷内外大事,直到二月份,太宗赵祯方才逐渐康复,开始处理政事。问其病中所言,竟自丝毫不知。为庆贺太宗病愈,当年改元为嘉祐元年。
当时狄青以军功入相,任枢密使已达四年。狄青极得禁军拥戴,每当出现于朝廷,必有士卒指点夸赞,由此引起朝中文官忌妒。谏官曾多次对狄青发难,称其家中狗生角,且数有光怪,奏请将其调出京师以保全其声誉,仁宗均未答复。是年京师发大水,狄青府宅地势低洼,因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自己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议,谏臣复又攻讦,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判陈州。嘉祐二年二月,狄青口生毒疮,次月抑郁而终。仁宗在禁苑中为其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后为其神道碑额题名为“旌忠元勋”,自此一代将星殒落,终年仅五十岁。史说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遂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充入军伍,从此开始军旅生涯,并精通骑射。早期隶属于御马直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勇士,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宋朝将士兵大多畏惧西夏,狄青常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箭八次。攻金汤城,夺取宥州,屠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粮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扼制要害。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无人敢挡。熙宁元年,宋神宗认为狄青名震中外,保全名声有始有终,颇为感念,令取狄青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御制祭文,又用中牢礼祭祀。
狄青因曾代兄受过刺面,故行军时皆以青铜蒙面,故被称为“面涅将军”。其后因军功显贵,脸上犹留黑疤。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狄青指己面奏道:“陛下叙功拔臣,而不过问出身门户;臣有今日,皆因这些疤痕,望保留以鼓励军队也。”狄青为人谦逊,喜将战功推给部下。当初与孙沔一同击败叛军,战术谋划都出自狄青,但叛乱平定后处理后事,便全交给孙沔负责,自己退出。孙沔始只赞其勇猛,此时更钦其为人,自愧不如。狄青而且多智,善用诈谋。征讨侬智高时,由于此前屡次失败,士气低落,狄青见广南有崇拜鬼神风俗,便以百枚制钱拜神祈佑道:“若能制敌,钱面全都朝上!”在全军众目睽睽之下挥手撒钱,果然钱面全部朝上。官兵以为神灵保佑,雀跃欢呼,声震林野,士气大振。狄青即命以铁钉将制钱钉在地上,蒙以青布封之,谓得胜归来复收。于是率军越昆仑关,决战归仁铺,平定邕州,振旅北还,回取制钱。僚属起钱看时,见百枚制钱两面皆正,并无背纹,方恍然大悟。狄青巧计激士,后被《三十六计》收入卷中,作为第二十七计,谓曰“假痴不癫”。
狄青担任枢密使时自恃功劳,傲慢不驯袒护士卒。士卒每次得赐皆谓:“狄家爷爷赏赐我也。”当时宰相文彦博执政,便建议天子令狄青出任节度使。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不该如此相待,文彦博奏道:“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忠臣乎?只因得军心拥护,故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也。”宋仁宗默然。狄青到中书省去为自己辩白,文彦博正色道:“此事无他,惟朝廷疑公也。”狄青吓得倒退数步,遂无言以对。狄青到藩镇去后,宋仁宗每月派使慰问看望两次,狄青则整日惊吓疑虑,未出半年而亡。以黄袍加身故事间于太宗,复以朝廷怀疑恐吓狄青致死,皆乃名臣文彦博之谋也。正如后人所谓:二船并行,橹速难比帆快;八音齐奏,笛清不敌箫合。是何意耶?“鲁肃难比樊哙,狄青不敌萧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