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集聚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模式
- 朱德亮
- 3字
- 2020-08-03 16:48:16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达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5.1%,年均增速分别快于人均消费支出0.9和2.7个百分点。2011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和3.2%,比2002年分别提高0.6和0.7个百分点。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标志着世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截止2012年7月7日,《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世界遗产总数已经达到962项。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中国已有43项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共包括文化遗产30项,自然遗产9项,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4项,在总数上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最多的国家(与澳大利亚并列),也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仅首都北京就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第32届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孕育了异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也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截止2011年,国务院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219项(第一批518项、第二批510项、第三批191项)。
旅游业作为一种特殊的、高关联度的产业,对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具有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满足游客需求的双重功效。起到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产业的枢纽转换作用。
中国拥有着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探索其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其发展形势,显得至关重要。
1.1.1.2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中产业集聚现象的出现
产业集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产业集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衡量标准。产业集聚地已成为该种产业发展的核心空间,具有核心的竞争优势。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就曾以出售上等商品的商店为例,阐述了零售业中的集聚现象。而今,产业空间集聚现象不仅限于工业,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在第三产业中出现的情况也很多见,并且有不断扩展的趋势。如香港金融业,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娱乐业等,都是典型的第三产业集聚的现象。
文化产业也具有集聚倾向,例如,中国各地所出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文化企业集聚的相互交往中产生的集聚经济。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和政府主导的因素在起推动作用。文化产业集聚可以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旅游经济从分散经济、规模经济向系统经济、集聚集群经济优化。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产业集聚现象正在大量形成和快速推进,应当积极借助“产业集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推动旅游产业集聚的健康发展和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现象已经开始在我国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就是大量密切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各个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协作产生集聚效应,从而形成持续有力的竞争优势的现象。
尤其以成都市为典型代表,形成了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企业为核心,社会其他各类企业和机构为其提供支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成都市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锦里、宽窄巷子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空间集聚的典型案例。手工艺品作坊、商铺、小吃摊点,兼具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的茶楼、酒肆,不仅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集聚,而且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
1.1.2 研究的目的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一个国家拥有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现象。产业空间集聚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升、销售渠道的扩展、以及相关产业间的合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正在各个国家的各个行业中得到体现。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也呈现出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复合型产业也同样如此。
截止2011年,成都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国务院正式批准举办的第4个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节事活动(前三个节事分别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吴桥国际杂技节)。同时也是国际上第一个以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的大型国际文化节事。
在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期间,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全面而生动的展示了124个国家的232个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另外还包括1028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
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锦里、宽窄巷子为代表,形成了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区。并且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已经初见规模,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人类学等学科。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飞速发展,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出现的新现象,仍然需要从新的视角来进行探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出现的产业集聚现象,却鲜有学者进行探讨。
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于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研究,而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空间产业集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对于传统产业的产业集聚,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竞争优势、技术的溢出等重要影响因素。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这些因素是否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特点是什么?其空间集聚的发展模式是否与传统的制造产业相同?
正是基于此目的,笔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出现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本书运用产业集聚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这种集聚形式更加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提供借鉴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