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及效果分析——以“概论”课为例

四川大学 张玉芳


摘要:为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的教学模式是针对“概论”课的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而设计的,并在实际的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时政化” “案例化” “专题化” 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也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简称“思政”)课05方案的核心必修课程,承担着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大众化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如何在有限课时内,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大胆变革,有效促进“概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关键在于要确立适合这门课程的大众化的教学模式。“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的教学模式是针对“概论”课的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而设计的,并在实际的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概论”课的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需要创新教学模式

“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干必修课程,具有政治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普遍性和概括性相统一的特点。其中,理论性、逻辑性和概括性特别强,需要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这对于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要把抽象性、理论性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有效的教学体系,就需要创新教学模式。

从课程内容来看,“概论”课的主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及其成果;同时包含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论(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理论。其中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是核心,内容非常庞杂,从第5章到第12章,涉及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改革开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等多个方面。从时间跨度看,涵盖了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直至现在,囊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因此,要把如此丰富的教材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授,需要我们对教材体系和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将其转化成适合学生学习、理解、接受的教学体系。

从既往的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看,学生普遍对思政课兴趣不是很高。如果只讲理论,容易出现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出现上课期间学生打瞌睡、玩手机、看课外书等现象。如此一来,能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完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重要任务就值得怀疑了。因此,“概论”课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把课程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关注点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中提高教学效果。

二、“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依据“概论”课的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笔者认为“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教学模式适合“概论”课的教学。

所谓“专题化”教学模式,是指教学内容专题化,按问题来组织教学。它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即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立足于教材和学科要点,打破原有教材章节体系的限制,有选择地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现实热点和学科前沿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提炼、概括充实,形成既有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集中而深入地对这些专题进行学习。同时也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图书、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讨)专题相关的材料,在对材料进行剖析、综合、归结、概括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专门的研讨和讨论。

所谓“案例化”教学模式,是指通过真实事件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便从较高的层次来认知学习目标。案例教学能够活化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的选编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服务于教学目标,同时要运用适度,避免案例“灌输式”教学导致教学时间分配失衡及学生思维混乱等问题。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课程教学的领导者、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结构的编导者、教学全程的评价者。同时要发挥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发掘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时政化”教学模式,是指时政热点进课堂、进头脑,把时政热点融入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渗透最新时政,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开放性是思政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要克服现实思政教学中的理论说教、照本宣科所导致的学生厌倦情绪,让课堂生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时政化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在进行时政化教学时,应注意时政热点的选取要为教材知识的理解服务,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主流价值观、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时政热点的搜集和评论;教师要有关注时政的习惯和剖析时政的能力,针对学生对时政热点的认知进行纠偏和引导。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参与搜集和评论。

“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专题化针对的是教学内容,对任何知识点都有效;案例化是为了深化教学目标,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时政化是为了增强内容的时效性和现实性,是一种特殊的案例化。同时,无论是“专题化”“案例化”还是“时政化”,都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就“概论”课而言,其每一章乃至每一个重要的问题都可以设置为一个专题,同时以真实的案例进行说明。此外,由于“概论”课的重点内容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实践联系紧密,与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基本同步,与社会大众和学生群体的关注点基本同步,所以,通过时政化的教学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概论”课中“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概论”课教学中,“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相长,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不同的环节实行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导组织教学,教师以协调参与为主,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教学模式的设计包括专题设置与研讨、案例导入与启发、热点追踪与分析三个环节。

(一)专题设置与研讨

根据“概论”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专题设置与研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专题篇,包括教材的第1~7章,重点为1、4、5、6、7共五章。这五章是5个大专题,在进一步细化的基础上又可以分为若干个重要的小专题。这些小专题由于理论性较强,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涉及的历史背景知识较多,因此需要教师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在系统讲授各个专题理论的过程中,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集中而深入地对这些专题进行学习。第二部分为实践(现实)专题篇,包括教材的第8~12章,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图书、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讨)专题相关的材料,在对材料进行剖析、综合、归结、概括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专门的研讨和讨论。实践(现实)专题的实施过程:①调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要求。在新学期课程开始时,教师要调查各个班级学生的来源(文、理、医、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期待和最关心的问题。②确立专题。按照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关注点、兴趣点,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划分专题(每个班的选题不尽相同),供学生选择,并明确专题讨论的要求。③划分学习小组。将授课班级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④专题研讨。学生在课前针对专题进行资料搜集,在课堂上进行分组交流、讨论。⑤小组总结。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组推选一个或几个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心得在班上进行交流。⑥专题小结。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二)案例导入与启发

“案例化”教学模式就是要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即活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服务于教学目标,所以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案例教学的领导者、指导者、编导者和评价者。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结合教学的重难点选编合适、适度的教学案例。在讲授“概论”课的每一章的主要专题和重要内容之前,导入一个理论或现实的案例(文字或视频),并提出1~2个思考题。同时发挥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在看完案例思考讨论2分钟后回答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评析。然后在主题内容的讲授中联系案例来讲解理论,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总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发掘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热点追踪与分析

“时政化”教学模式就是要把时政热点融入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渗透最新时政,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针对学生对理论说教、照本宣科的厌倦情绪,结合“概论”课的当下视野,通过“热点追踪与分析”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理解,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国际国内局势的发展趋势,把握世情、国情、社情,学会理性地看待当前国际国内面临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情合理的可能对策,从而减少课程教学与现实的脱节,减轻学生对“概论”课的排斥感、疏离感。“热点追踪与分析”要求学生与教师相互配合,具体就是要求学生个人或临时小组(2~3人)对一周来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或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的各种现象(事件)进行搜集,选取与“概论”课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在下一次课堂上用3~5分钟的时间向同学们讲述、评析。每次发言的学生(小组)不超过3个。在学生讲完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学生对时政热点的认知进行纠偏和引导。

总之,通过专题设置与研讨、案例导入与启发、热点追踪与分析,进行“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的教学模式实践,其目的就是为了教学相长,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领会理论,学会运用理论去分析、认识现实问题,最终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将对理论的理解转化为对现实的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四、“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

在2013—2014学年和2014—2015学年的“概论”课教学中,笔者在所在的教学班尝试了“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教学模式,在课程结束后组织的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

问卷设计:

调查结果:在2014—2015学年组织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课序号:27(有效票数:59票,实际人数:64人)

课序号:32(有效票数:77票,实际人数:88人)

课序号:33(有效票数:107票,实际人数:126人)

数据显示,在采取了“专题化”“案例化”“时政化”教学模式的班级中,93%~98%的学生认可该教学模式的效果(问题2),96%~98%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应该继续保持下去(问题3)。当然,这一模式在实际运用中还有许多可以提升的地方,如专题的合理设计、讨论环节的改进完善、时政主题的引导与发挥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教材的修订和学生的情况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