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天赋可改变孩子的未来

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周正教授曾经说过“每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独一无二的天分、优势”。的确,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可能,关键要看父母有没有认识到天赋的重要意义,有没有通过正确的方式发掘孩子的天赋。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的天赋是没有被充分发掘的,在他们长大成人后,所从事的工作也跟天赋没有太大关联,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难免会走向平庸。想要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想要改变孩子的未来,让孩子获得成功和幸福,父母就应当努力挖掘他们的天赋,激活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发展出专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他们才有可能自信地拥抱当下,赢在未来。

案例

郁先生的女儿出生时,因颅内出血浑身抽搐、失去知觉,后来经过医生紧急抢救,才保住了生命。但医生也遗憾地告诉郁先生,他的女儿智力发育会出现问题,很可能会成为低能儿。

这个不幸的消息让郁先生一家难过万分,但郁先生却没有绝望。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孩子的智力恢复并非全无希望,如果能够对脑细胞和感官不断施以有益的刺激,就有可能消除颅内出血产生的后遗症。

从出院后开始,郁先生就为孩子制订了一个周密的康复计划。首先,他认为音乐刺激能够协调大脑功能,提高思维能力,还能带给人心灵的愉快、满足,对女儿的恢复很有帮助。于是他买来了一套音响设备,并精心选择了一些节奏平和、旋律优美的歌曲和交响乐,每天定时给襁褓中的女儿播放,让孩子早早接触到那美妙的音乐世界。

在听音乐之余,郁先生还专门抽出时间,抱着女儿对她讲话,给她讲故事,向她微笑,并且一边讲故事还一边配合生动的表情和动作。有时,郁先生还拿来一些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的图案或小玩具,让女儿观察和触摸。等女儿稍大一些,郁先生又在家里辟出了一块干净的地面,铺上松软的绒毯,让女儿练习爬和走。

女儿刚一岁时,终于开口说话了,还叫了一声“爸爸”。郁先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知道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女儿的智力发育是正常的。但他没有放松,继续加强对女儿的教育和培养:经常带她走出户外,让她接触更多不同的事物,这样使孩子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了。郁先生还带着她一起看电影、背儿歌、念古诗、学英语绘本上的小故事……

慢慢地,郁先生发现女儿在学习语言文字方面特别有天赋。她不但说话早,而且说起来滔滔不绝,对语言的记忆力也很强,还喜欢听故事和读书。于是郁先生就在这一方面对女儿做了重点培养。女儿进步神速:3岁时就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几十首唐诗、宋词和乘法口诀;5岁时已经掌握了几百个英语和日语词汇,能唱十多首英、日语歌曲,并能进行简单的英、日语会话。

有一次,郁先生夫妇带女儿到公园去玩,路上遇见了两位外国朋友,郁先生鼓励女儿主动去和他们交谈,女儿居然和两位外国朋友进行了5分钟的简单对话。外国朋友竖起大拇指,指着女儿对郁先生连连夸奖:“您的孩子真是太聪明了!”

这一刻,郁先生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他知道自己对女儿的天赋教育取得了成功。从那以后,他更是用心地培养女儿的语言天赋。女儿10岁时,已经能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熟练地交流,还多次参加外语演讲比赛,捧回了一个又一个奖杯……

一个曾被预言可能成为低能儿的孩子,居然能够成为聪慧的“神童”,这就是发掘天赋创造出的奇迹,同时天赋的展露也为孩子的未来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科学研究早已证实,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备各种智能及天赋发展的基础。所以即使是出生后有某些缺陷或不足的孩子,只要能够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培养,都能够使他们在某方面的天赋、潜能被激发出来,并获得发展。相反,如果孩子始终不能获得开发已经具备的某种天赋的条件,那么无论其潜能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

不过,父母在发掘孩子的天赋时,也应当注意不要把天赋和“记忆力”混为一谈。有不少父母误认为孩子能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就是有天赋,于是强迫孩子去背诗、识字。其实这些训练都只是在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而真正的天赋包括多种能力,像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和创造力都可涵盖其中。因此,发掘孩子的天赋应从多方面入手,而且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多接触和认识真实的世界,多看、多听、多动手,以更多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天赋和潜能也会逐渐显现。

为此,父母平时不妨参考案例中郁先生的做法,对孩子多进行音乐熏陶和艺术元素的滋养,多带孩子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并多做一些看起来比较普通简单,但却对孩子智力发育有帮助的事情。如搂抱或轻拍孩子,与孩子微笑对视或对话,或者为孩子哼唱歌曲、讲故事、念儿歌等。这些都可以让孩子的早期经历更为丰富,可以收到早期天赋发掘的良好效果。

在畅销书《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提到的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年轻的父母深思。人类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3岁前便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错过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学业上与其他人的差距。当孩子长到3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累计多出3200万。此外,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训斥孩子相对较少,会更多使用积极的、肯定的词汇,如“你真棒”“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而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偏好对孩子使用禁忌词和负面词,如“你错了”“你真差劲”“你做不到”等。结合郁先生养育女儿的真实案例,在这里我强烈推荐父母读一读由美国作家达娜·萨斯金德(Dana Suskind)所著的《父母的语言》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