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本文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作者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史学界推其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在他失明之后,仍然发奋,又作国别体史书《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史料详实,文笔生动。
本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时,郑国为了救亡图存所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凭借对时局的洞察和过人的辩才,以一己之力破釜底抽薪,将一部分敌军变成友军,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的精神和超凡卓绝的大局观洞察力与辩才令人赞叹。文章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对烛之武的刻画鲜明生动,说服秦穆公的话说理透彻、逻辑严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故事背景:
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
郑伯如何说服有怨气的烛之武?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先向烛之武承认错误,士这个阶层吃软不吃硬,曹操抓了徐庶的母亲威胁他,结果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刘备三顾茅庐放低身段去请诸葛亮,结果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认错,有什么怨气也都销了。然后再向烛之武说明现状的危机和后果。
夜缒而出说明什么?
说明战事紧急、行事机密。也说明烛之武勇略过人,单身入虎穴,将生死置之度外。在郑国无事的时候,佚之狐明知道烛之武贤能却不向郑伯举荐他,也没有其他人来举荐烛之武,导致烛之武一直不被重用,等到事情如此紧急了却将问题丢给烛之武解决,说明以佚之狐为代表的当权者尸位素餐、嫉贤妒能。
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穆公?
晓之以利,动之以义。第一伐郑本身对秦国没有好处,秦郑的国土并不相邻,占领一块与本土相距很远的领土非常困难,攻取的郑国土地最后还是要归晋国所有,由晋国别出报酬。第二晋国许诺的好处很可能不会兑现,在晋文公流亡到秦国之后,秦穆公给晋文公娶了五个秦国宗室女子,还帮助晋文公回国争位,晋文公许诺事成之后以焦、瑕之地相赠作为回报。但是事成之后,晋国却不给这两块地方,还修建防御工事防止秦国恼羞成怒来抢。鉴于这样的前科,晋文公大概率会独吞胜利果实,最后秦国劳师远征却一无所获。第三郑国存在可以牵制晋国保存秦国。在外交活动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晋国攻取郑国之后,秦国就是晋国扩张道路上的绊脚石,到时候秦晋交兵,今日对晋国的帮助越大,来日对秦国的损害就越大。反之,如果保存郑国,以晋、郑二国关系,则郑国可以一直牵制晋国精力,对秦有利。
烛之武的成果
将强敌变成强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不仅说动了秦穆公退兵,还让他留下了一部分部队和将领帮助驻防,从而使晋国不战而退。
晋文公不愿意向秦军进攻的原因
道义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秦穆公的帮助不能坐上王位,没有秦军协同作战不能顺利将郑国逼入绝境;
战略上:失其所与,不知——在当时的条件下,晋国不能失去秦国这样的盟友;
战术上:以乱易整,不武——与郑秦联军交战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一旦战局陷了僵持甚至是失败,晋国的国力和威慑力必然大大降低,不如就此退兵还能够保存实力和保持霸主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