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格律诗基础

入门篇:诗词浅谈

本文中引用了大量其他人和网上收集来的文章,有些暂时无法注明出处,在这里向原作者表示歉意和感谢。

由于有的引文未标明原作者,还有些是我个人的看法,请仅用于借鉴,不要传播。

1、什么是诗

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以时期来看,最早的当属《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其后有楚辞,乐府诗、古体诗、格律诗、词、曲、现代诗、古风诗等等,自然。根据这个概念,格律诗、词、曲,还有现代诗都是诗的范畴。不押韵的现代诗算不算诗?没有定论,个人认为不能算,只能承认它们是有诗意的文字

一般说来,诗歌都是押韵的。

狭义一点来定义,诗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国历史上,把除韵赋以外的韵文体作品,统称为诗。

2、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格律,通俗讲,就是格式和规则。

顾名思义,格律诗是一类有格有律的诗体。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律绝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今体诗。另外,词、曲也是有格律的,也可称为格律诗。传统的格律诗词曲,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 都有一定的限制。律诗是典型的格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诗词曲的格律是一种规矩。律诗以前的诗也有规矩,但这些规矩都是约定俗成的。而律诗的格律却是由当时政府颁布的。

律诗因格律严谨得名,起源于汉末,成熟于唐朝。

关于律诗,有四个概念。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指历史上一切有“律”的诗,“律”是官方制订、发布的规则。 

B,指唐宪宗、唐哀宗时期的诗,李义山等人在总结近体诗、今体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也就是俗称的晚唐诗。这不得不提到两个概念, 

1)今体诗。指按照唐玄宗时期钦定颁布的格律写下的诗作品,就是“今体诗”。比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 

2)近体诗。指从齐梁体、永明体到今体诗之间这段时间的诗作品,含齐梁体和永明体。比如杜审言(杜甫的爷爷)、宋之问等。 

C.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了一部律诗格律。按这个格律完成的作品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此类作品,包括宋诗,元诗,明清诗,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律诗作品。

我们今天所说的律诗,指历史上相对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诗作品,亦包括唐朝时候,并未归在律诗范围内的民间作品。比如,朋友之间的酬唱,以及压私韵的作品。实际上,唐朝,共四次颁布诗格律。分别为李渊、武则天、李隆基、李纯四人各自当政掌权时候制订。(李纯,宪宗,原名“淳”,被立太子后,因为避讳,改“淳”为“纯”。)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家在阅读唐诗时,看到不少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格律的原因,这是因为,拿今天理解的格律,也就是宋格律去印证,自然会出现偏差。毕竟,从初唐到北宋,时间上跨越500年左右。

总结起来,格律诗有以下几种形式:

律诗:规定为5言 8句(五律)或者7言8句(七律)。除首尾外,均为对仗句。

排律:10句(小句,含10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除首尾外,均为对仗句。 

律绝:绝句分七绝和五绝,七绝五绝都分古绝和律绝,律绝和七律、五律一样要遵守格律,也是格律诗的范畴。

3、其他诗体的基本特征

古体诗

古体诗,即不符合政府颁布的格律的诗。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等。即使在政府颁布了格律之后,诗人写诗和流传下来的也是古体诗居多——全唐诗有三分之二不合如今广泛使用的宋格律标准,即使宋格颁布实行后,宋诗和清诗流传下来的也有一半都是不合律的古体诗。

这里多说一句,平时写诗填词,格律要讲,但是不要一味痴迷和执着于格律,毕竟不是参加科举考试,没必要写得那么工整。为了平仄和发音就忽略诗的含义而使用有损诗意的字和词,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诗为心声,至少在这片天地里,我不希望大家为了好听就说违心的话。另外有一些仿佛天生的好词好句就是不合格律,比如崔颢的《黄鹤楼》,连二四六都不分明,严重出律,却比很多格律诗精彩多了。这里奉劝一些格律狂魔,要是上天垂怜让你得了好诗句,不要因为格律就焚琴煮鹤。

各打一百棍,说一句就不得不说另一句,否则就要教坏了人。古体诗就不讲究格律了吗?讲!前面说过,律诗以前的诗也有规矩,但这些规矩都是约定俗成的。古体诗也有平仄相谐、压韵等要求。但是这些约定俗成的要求并没有流传下来,大家不免会各执一词,又互不承认对方的标准,这对于诗词交流极为不利,对学习诗词也极为不利。这就是我们学格律诗的原因,作为诗发展的结晶,格律诗的格律保证了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它已经经历了无数的打磨和考验而为绝大多数文人所承认。学会了格律诗,我们为了表意的精确或者其他原因对于格律诗稍微放宽一些要求,就是意、韵、音都好的古体诗了。

放宽的内容可以参考如下:

宋格律要求压平水韵(参考平水韵表压同一韵部或邻韵,压古韵句中就要尽量用古声,即参考平水韵表和规律使用古平和古仄),而我们可以压新韵(参考新韵表),甚至兴致来了可以压方言韵,极端情况下可以允许一次不押韵。只是你压的韵越不符合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诗的受众就越少。想让人为了读你的诗现学方言,你也得先用普通话把自己写成文豪才行。

宋格律要求平仄相谐,替、对、粘一样都不能差,除了少数情况,拗了就要救。而古体诗可以对偶尔拗句、失替、失对、失粘的情况视而不见——这里就要把握一个度,如果这样的地方多了就是传说中的出律,这在下面会讲到。

总结起来,古体诗有一下几种:

衍生类:形似律诗但不入律的古绝、5古、7古、5排、7排

原生类:一切其他形式的结构整齐,并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诗。如诗经体,骚体。

现代诗

这里面不仔细探究,我们大体上把现代诗分为现代散文诗和现代古风诗。

所谓古风,很多人说是用古代语言与格式或表达方式所写的诗。不寻韵,不求格律。这样我们可以把出律却不愿意改的诗也归到古风诗里面。对于这种诗,个人表示不喜欢,因为这种诗最多最多也只是徒具意韵。这种古风诗的声韵和音韵差得一塌糊涂,节奏也是混乱不堪,让人读着十分难受——这又反过来影响了仅有的意韵。我认为,好的古风诗还是要讲究一下平仄和音韵,相对古体,要求可以放得更宽一点。

而所谓现代诗,类比可知是用现代语言与格式或表达方式所写的诗。由于现代语言休音比较多,平仄上的要求基本可以完全忽略。但是有的人也主张不寻韵。于是出现了很多换行大师。

认为

现代诗

最好也要

押韵才好吧

现在↑这样的

居然也能叫诗了

哈哈哈请叫我诗人

别着急你也是诗人啦

你们全家老小都是诗人

哎呀要死了这个阵型有毒

恩不扯了我们言归正传好么

不押韵也可能有极少数好作品

可是讲道理诗的全名叫做诗歌啊

在最原先的原先它们是歌词来着

不押韵那还怎么朗朗上口啊哥

做事情要有经有权才能成的

大师才能完美的跳出藩篱

我是给初学者写的东西

我们都是初学的菜逼

别想要一步登天去

先老实的学格律

按声韵写诗句

这阵型有毒

真的有毒

重要的

事情

基础篇:写诗总纲

诗的内容

好了爬起来接着写。

此部分文字来自东兰诗词协会杀阡陌:

要写好一首诗,要注意到几个方面才能算是完整的。

第一是要清楚你到底要表达什么,要了解自己创作的意图,探究因景或物或事而生之情,因情生发之思,情思汇合上升,最后以诗词面目出现的文学形式,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到底是属于奋起修身之兴呢,抑或世俗盛衰之观,抑或表达某种友或爱之群,还是讽议为政之怨。

诗的语言,不管怎样都不同于散文的语言。诗的语言是太阳的语言,既要有向外辐射的光芒,更要有内心引力,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散文的语言。就论太阳,如果只有内心引力而没有向外辐射的光芒,那么它就不是太阳,呵呵,而是月亮或者黑洞。如果它只是向外辐射光芒而没有内心引力,那么太阳也不会存在,或存在不久!

一首作品得以呈现之前,它属于作者。完成之后,它因具有生命会反过来命令作者为它去锤炼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就是诗歌打磨的动机和成因。

有些作品,对于作者本人来说,自我感觉是早已表达得完美无缺了。其实,不过是冰山一角式的错觉,你把更多的东西遗留在了自己的脑子里了,表现出来的其实不过是未完成之作而已,并没有抵达精神的核心。

接着我们来掌握一些律诗的基础知识。

1、律句,就是遵守了格律的句子。不光格律诗使用律句,词、曲等体裁也使用律句,不过它们不像格律诗一样全部使用律句,而是部分使用律句。

2、律诗依次每两句组成一联,组成一联的两个句子叫做这一联的两个分句,分别称为上句和下句。

3、律诗以一联做为一个律句。律句中上下分句的字数是相等的,各律句字数也是相等的。

4、通常我们说的一句,是指单个的句子,即一联的两个分句中的一个。

对于一个律诗的句子,我们可以称其为第几句,也可以称其为某联上句或下句。比如下面这首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

其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这一句,它就有以下名称;

A, 第五句

B, 颈联上句

另外,第一句通常叫做首句;最后一句通常叫做尾句。

5、律诗的组成

七律:七言四联(四律句)八句,五十六字。

五律:五言四联(四律句)八句,四十字。

七言,就是每句七个字;

五言,就是每句五个字。

第一联(第一律句,含第1、2句),称为首联,也有称起句的;

第二联(第二律句,含第3、4句),称为颌联,也有称承句的;

第三联(第三律句,含第5、6句),称为颈联,也有称转句的;

第四联(第四律句,含第7、8句),称为尾联,也有称合句的。

然后我们先看看写格律诗九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

三忌,失平仄。

四忌,对仗不工。

五忌,合掌、四平头。

六忌,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

七忌,出韵。

八忌,诗中字词多处犯复,或犯题。

九忌,章法欠周。

注:

合掌即上下两联句式结构相同。

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律诗的格律

诗的正格

五言绝句类型一《山中》王勃 

⊙平平仄仄,长江悲已滞, 

⊙仄仄平平。(韵)万里念将归。 

⊙仄平平仄,况属高秋晚, 

平平仄仄平。(韵)山中黄叶飞。 

五言绝句类型二《闺人寄远》王涯 

平平仄仄平,(韵)花明绮陌春, 

⊙仄仄平平。(韵)柳拂御沟新。 

⊙仄平平仄,为报辽东客, 

平平仄仄平。(韵)流芳不待人。 

五言绝句类型三《南行别第》韦承庆 

⊙仄平平仄,万里人南去, 

平平仄仄平。(韵)三春雁北飞。 

⊙平平仄仄,不知何岁月, 

⊙仄仄平平。(韵)得与尔同归。 

五言绝句类型四《塞下曲》卢纶 

⊙仄仄平平,(韵)林暗草惊风, 

平平仄仄平。(韵)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明寻白羽, 

⊙仄仄平平。(韵)没在石棱中。 

七绝类型一《南游感兴》窦巩 

⊙平⊙仄平平仄,伤心欲问前朝事 

⊙仄平平仄仄平。(韵)惟见江流去不回 

⊙仄⊙平平仄仄,日暮东风春草绿 

⊙平⊙仄仄平平。(韵)鹧鸪飞上越王台 

七绝类型二《清明》 杜牧 

⊙平⊙仄仄平平,(韵)清明时节雨纷纷, 

⊙仄平平仄仄平。(韵)路上行人欲断魂。 

⊙仄⊙平平仄仄,借问酒家何处有, 

⊙平⊙仄仄平平。(韵)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绝类型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仄⊙平平仄仄 独在异乡为异客, 

⊙平⊙仄仄平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韵) 

⊙平⊙仄平平仄 遥知兄弟登高处, 

⊙仄平平仄仄平 遍插茱萸少一人。(韵) 

七绝类型四《从军行》王昌龄 

⊙仄平平仄仄平,(韵)青海长云暗雪山, 

⊙平⊙仄仄平平。(韵)孤城遥望玉门关。 

⊙平⊙仄平平仄,黄沙百战穿金甲, 

⊙仄平平仄仄平。(韵)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律类型一《送友人》李白 

⊙平⊙仄仄 青山横北郭, 

⊙仄仄平平(韵) 白水绕东城。 

⊙仄⊙平仄 此地一为别,上联 

平平⊙仄平(韵)孤蓬万里征。下联 

⊙平⊙仄仄 浮云游子意,上联 

⊙仄仄平平(韵)落日故人情。下联 

⊙仄⊙平仄 挥手自兹去, 

平平⊙仄平(韵)萧萧班马鸣。 

五律类型二《晚晴》李商隐 

平平⊙仄平(韵)深居俯夹城, 

⊙仄仄平平(韵)春去夏犹清。 

⊙仄⊙平仄 天意怜幽草,上联 

平平⊙仄平(韵)人间重晚晴。下联 

⊙平⊙仄仄 并添高阁迴,上联 

⊙仄仄平平(韵)微注小窗明。下联 

⊙仄⊙平仄 越鸟巢干后, 

平平⊙仄平(韵)归飞体更轻。 

五律类型三 《春望》杜甫       

⊙仄⊙平仄 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平(韵)城春草木深。 

⊙平⊙仄仄 感时花溅泪,上联 

⊙仄仄平平(韵)恨别鸟惊心。下联 

⊙仄⊙平仄 烽火连三月,上联 

平平⊙仄平(韵) 家书抵万金。下联 

⊙平⊙仄仄 白头搔更短, 

⊙仄仄平平(韵)浑欲不胜簪。 

五律类型四《终南山》王维 

⊙仄仄平平(韵)太乙近天都, 

平平⊙仄平(韵)连山到海隅。 

⊙平⊙仄仄 白云回望合,上联 

⊙仄仄平平(韵)青霭入看无。下联 

⊙仄⊙平仄 分野中峰变,上联 

平平⊙仄平(韵)阴晴众壑殊。下联 

⊙平⊙仄仄 欲投人处宿, 

⊙仄仄平平(韵)隔水问樵夫。 

七律类型一 《客至》杜甫 

⊙平⊙仄⊙平仄 舍南舍北皆春水, 

⊙仄平平⊙仄平(韵)但见群鸥日日来。 

⊙仄⊙平⊙仄仄 花径不曾缘客扫,上联 

⊙平⊙仄仄平平(韵)蓬门今始为君开。下联 

⊙平⊙仄⊙平仄 盘飧市远无兼味,上联 

⊙仄平平⊙仄平(韵)樽酒家贫只旧醅。下联 

⊙仄⊙平⊙仄仄 肯与邻翁相对饮, 

⊙平⊙仄仄平平(韵)隔篱呼取尽余杯。 

七律类型二《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平⊙仄仄平平(韵)一封朝奏九重天, 

⊙仄平平⊙仄平(韵)夕贬潮州路八千。 

⊙仄⊙平⊙仄仄 欲为圣明除弊事,上联 

⊙平⊙仄仄平平(韵)肯将衰朽惜残年。下联 

⊙平⊙仄⊙平仄 云横秦岭家何在?上联 

⊙仄平平⊙仄平(韵)雪拥蓝关马不前。下联 

⊙仄⊙平⊙仄仄 知汝远来应有意, 

⊙平⊙仄仄平平(韵)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律类型三《咏怀古迹》杜甫 

⊙仄⊙平⊙仄仄 诸葛大名垂宇宙, 

⊙平⊙仄仄平平(韵)宗臣遗像肃清高。 

⊙平⊙仄⊙平仄 三分割据纡筹策,上联 

⊙仄平平⊙仄平(韵)万古云霄一羽毛。下联 

⊙仄⊙平⊙仄仄 伯仲之间见伊吕,上联 

⊙平⊙仄仄平平(韵)指挥若定失萧曹。下联 

⊙平⊙仄⊙平仄 运移汉祚终难复, 

⊙仄平平⊙仄平(韵)志决身歼军务劳。 

七律类型四 《登高》杜甫 

⊙仄平平⊙仄平(韵)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仄平平(韵)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平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上联 

⊙仄平平⊙仄平(韵)不尽长江滚滚来。下联 

⊙仄⊙平⊙仄仄 万里悲秋常作客,上联 

⊙平⊙仄仄平平(韵)百年多病独登台。下联 

⊙平⊙仄⊙平仄 艰难苦恨繁霜鬓, 

⊙仄平平⊙仄平(韵)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意:

⊙表示的是可以“一三五不论”的位置

句中可平可仄的掌握力求避免孤平、三平尾、三仄尾问题 

判别平仄的入声八法

新韵一二声未为平,三四声为仄

对古韵,和今声相比:

(1)凡b、d、g、j、zh、z六声母的第二声字(阳平),都是古入声字。

(2)凡d、t、L、z、c、s等六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3)凡k、zh、ch、sh、R五声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4)凡b、p、m、d、t、n、L七声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die字例外

(5)凡d、g、h、z、s五声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6)凡声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

(7)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嗟」jue,「瘸」que,「靴」xue三字除外

古今平仄对照表

今平古仄字表 

A:阿凹 

B:八捌拔跋魃白伯般剥雹薄逼鼻荸骠憋鳖瘪别钵拨饽泊帛舶箔驳钹勃渤脖鹁博搏膊礴 

C:嚓擦糙插察碴拆吃哧出吹捶戳撮 

D:哒搭褡答瘩达怛妲打得德蹬滴籴的涤迪笛狄荻敌嫡跌迭叠耋谍喋牒碟蝶督独毒读渎牍 

犊度咄掇裰夺铎踱 

E:额 

F:发乏罚伐阀筏佛幞弗拂伏袱茯黻幅辐福蝠匐服 

G:呷割鸽圪疙胳搁葛革阁格隔嗝膈蛤估刮郭聒蝈国帼 

H:涸貉合盒劾阂核盍阖黑忽惚鹄斛猾滑混豁劐活 

J:击迹积屐绩缉激圾笈及汲级极笈岌即急吉亟瘠疾嫉棘集楫辑 藉籍夹浃荚铗颊嚼角脚 

缴觉疖结接揭孑节截杰诘洁劫碣竭捷睫究赳掬鞠局菊桔橘蠲撅孓珏绝噱决诀抉倔掘崛厥蕨獗 

矍攫谲爵菌 

K:勘棵颗磕瞌壳咳窟诓 

L:拉邋疗溜馏噜捋 

M:妈抹没谜乜摸膜 

N:捏 

O:噢 

P:拍劈霹泼剖仆扑菩璞 

Q:七沏漆戚掐切屈曲阙缺 

R:如茹孺 

S:撒塞杀煞勺芍舌什失虱湿十石识实拾食蚀倏抒叔菽淑赎孰塾熟刷摔说俗缩 

T:塌剔踢贴凸秃突脱托橐 

W:挖玩屋喔 

X:吸锡膝夕汐析晰蜥腊昔惜息熄悉蟋习席袭媳檄呷瞎辖黠匣侠狭峡暇削楔歇蝎协胁挟撷 

戌靴薛穴学 

Y:压押鸭轧噎叶一揖荫滢潆拥壅淤曰约晕 

Z:杂咋咱脏凿则责帻择泽贼闸铡扎札炸摘宅着蜇螫蛰谪折哲辄辙汁织只侄职摭执直值殖 

植掷粥妯轴竹竺逐烛躅著卓桌捉拙灼茁浊酌镯啄琢濯综足卒族昨作怍 

古平今仄的字: 

看忘筒纵撞治(动词)誉(动词)竣闽纫奔蕴漫翰叹患跳泡教(使)望醒胜(承受)售叟任(承担)妊

工对类目的平仄

1、数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两双对独孤单数几再群诸众满 

仄仄通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通仄通仄平平仄仄  

2、天文: 

天空日月风雨雷电云霞烟星阴阳雾露火 

平通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  

3、时令: 

年岁月日时更刻分世节春夏秋冬晨夕朝晚午昼夜寒暑晴晦昏晓 

平仄仄仄平通仄通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  

4、地理: 

地土山水江河川湖海波浪涛潮冰池洲林潭泽渠桥乡村关塞城市道路国郭郊州县郡镇 

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通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5、建筑: 

房宅庐舍楼台堂馆斋宫室阁门户街巷寺观庙店垒仓库栏梁柱阶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通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6、器皿: 

舟船车辇钟鼓床榻枕席旗角干戈刀剑箭灯镜案香烛炉壶杯樽盘碗缸钱瓶瓮 

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通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  

7、衣饰: 

衣裳襟裙裾巾冠帽环钗带杖履靴袍衫裟扇冕盔甲 

通平平平平平通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通仄平仄  

8、饮食: 

酒茶茗糕饼药丹餐酿醅盐酱浆饭肴羹粥蔬菜汤蜜 

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9、文具: 

笔墨纸砚印筒筹签书剑琴瑟弦萧笛棋卷轴简策册毫幅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通仄仄仄仄平仄 

10、文学: 

诗书赋章句经论集策约文字信函诏令符旨篇碑词辞咏歌谣制典籍图画 

平平仄平仄平通仄仄仄平仄仄平仄通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11、花草: 

树木花草藤萝杨柳菊桂枝叶桃李苔萼蕊芦莲蒲麦禾松荷 

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通  

12、鸟兽: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鸟雀鹊鱼虾蟹蝉龟鹅鸭燕雁鹤鹏鸿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通仄仄平平  

13、形体: 

身心肌肤骨肉发头手首眼目面脸眉腰胸声色音容影须鬓羽毛牙齿爪角 

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14、人事: 

功名恩怨愁闲才情歌舞吟笑言谈思想爱憎荣辱品行德性灵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通仄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  

15、人伦: 

兄弟父母君臣夫妻师友姑嫂儿女叔伯圣贤仙佛王候将相军士兵农渔樵僧道尼 

平仄仄仄平平平通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通通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16、代名词: 

吾我余予汝尔君子他谁何孰或自己相者人某 

平仄平通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通仄平仄  

17、方位: 

东南西北中外里边前后左右上下 

平平平仄通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18、颜色: 

红黄白黑青绿赤紫翠苍蓝碧朱丹绯殷金银玉粉皓素彩玄 

平平仄仄通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19、干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另外:如果对某个字的平仄不确切,可以想想古人用这个字的位置处的平仄,一般不会出错。

拓展篇格律及拗救

格律解析

相信接触过诗词的朋友,都听说过格律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格律呢?

格律=格+律 

格包括:起、承、转、合、平仄、字数、对、粘、替、对仗

律包括:音律、声律和韵律。

那么,格和律合起来就是格律。平仄、对、粘、替这几种格是根据音律和声律来制定的。

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是律诗,我们将从七律开始交流。为什么要从七律开始呢?七律,可以说是自诗词产生以来,经过1300年的历史,是发展最完善,我们的先辈们总结的格律最完美的,也是诗词中最简单的,大家先交流一下七律的格律。

1.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律诗的结构,是律诗中最基本的骨架,也是律诗的特征。一首律诗,通常有八句。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布局结构。两副对子,就是两联对仗。

起承转合,也有人叫起承转结。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颌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律诗结构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间要有两副对子。也就是说,颔联和颈联要用对仗。

2.平仄

大多数情况下,用现代汉语,也就是用今天的普通话来说:一、二声的字近似古平音字,为平,;三、四声的字近似古仄音字,称为仄。(注意:近似)用平水韵来讲:分为上平、下平,上平下平均为平声字。其实上平、下平没什么分别,好比一堆苹果太多了,放不下,分成两个篮子来放的道理. 平水韵中还有上声、去声、入声统称为仄声字。

3.字数

就是一首律诗总的字数。相信朋友们也理解. 

4.对、粘、替

对,是指上下两句中2、4、6位的字平仄相反;

粘,是指上下两句中2、4、6位的字平仄相同;

替,是指一个分句中2、4、6位的字平仄交替。

不符合以上要求的我们称之为:失对、失粘、失替。 

5.对仗 

运用对仗,是律诗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此需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对仗的基本含义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字数相等,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结构相称,词性相当,内容相关——也就是对联中常说的六相。我们来看看中国楹联学会的《联律通则》对这些方面的规定: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

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而在律诗中,字数相等,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是一贯要求。对于需要使用对仗的句子,就要额外要求结构相称,词性相当,内容相关。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举例: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领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是动词相对;“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 

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的四联全用对仗,这都是允许的。一首诗中,除了中间两联之外,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入韵的诗。举例: 

送友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以上这种包括首联在内的三联对仗诗,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首联不用对仗而尾联用对仗的三联对仗诗,则比较少些。 

举例: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唐人有一些,后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 

举例: 

登定王陵 朱熹 

寂寞番王后,光华帝子来。 

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第二、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有一联对仗的诗,盛唐时期比较多见。仅有的这一联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

举例: 

送贾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王维、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这样的诗,在此不多举例。 

第三、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 

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举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写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全用对仗。排律,前面讲过,除了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是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工对的追求 

一般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但诗人们往往不满足于此,还追求把对仗写得更工整些,即所谓“工对”。工对,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把各种词(特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类来。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过去蒙学老师教学童背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他们背诵的就是工对范例。当然,并不是说“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这里只是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说明类似这样的词相对才算工对。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字词作了分门别类,主要有这样二十多个方面: 

天 文: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时 令: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地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宫室建筑: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器 物: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衣 饰:衣、裙、巾、冠、钗、环,等等 

饮 食:酒、茶、饭、菜、羹、肴、丹、药,等等。 

文 具: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等。 

文 学:诗、词、章、句、文、赋、歌、谣,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兽虫鱼: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 体: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词: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数 目: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颜 色: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甲、乙、子、丑,等等。 

人 名。 

地 名。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 叠 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 词: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连 介 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 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为了节省篇幅,本文列举的字例不多。每一个方面的字,所以划归一类,是因为它们意义相关(都涉及一个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门类的词,在意义相关的前提下,具体内容有的相类(如植物方面的“桃”与“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与“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与“月”)。在对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类、相反、相趁之意。

从前人们对词汇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清楚准确。有些当时常用的词,现已基本不用,而现代人常用的词汇,如汽车、飞机、公司、电脑等等,当时还没有。所以这个分类表只能作参考。但作为研究、掌握对仗来说,这个分类还是有用处的。它为我们指出了在写对仗诗句时对字词进行选择的大体方法。 

简言之,出句用了某一门类的词,对句如果也能找到这一门类的词与之相对,就可形成工对。例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两”字,是数字,对句也用数字类的字(“一”)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黄”字、“翠”字,属于颜色类,对句也用颜色的字(“白”“青”)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鹂”,对句就用了“鹭”,都是鸟类。所以说,这是一联很好的工对。 

掌握工对,总体须注意这样几条: 

一是同类对。如前所述,造成工对,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门类(或邻近的)字词,用在出句和对句的各相应的位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对是可以举出一些的。例如: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子。”(储光羲《咏山泉》)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 

“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骂姑山》) 

二是习惯对。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意义上的关联比较紧密,所以在传统上,习惯上,历来认为把这些字语对用属于工对。如“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兵”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三是借对。有的字,按其在诗中的意思,与另一句中相应的字是不能对的,但因这个字另有含义,而在另一含义上,是可以对的,这就是借对。如杜甫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的“寻常”是从“平常”这个意义上来用的,与对句的的“七十”这个数字本来是不能相对的。但因为“寻常”在别的意义上也可作数字解(古时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所以在此处可以用于对仗,形成借对。又如李商隐句:“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对,但可以借用其“石头”之“石”的意义来相对。此外,还有从谐音上来借对的。如刘长卿诗句:“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其中“皇”字谐“黄”字之音,可与“白”作颜色之对。 

四是句中自对。出句和对句,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例如:“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在出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对而又互对。 

五是重点对。所谓工对,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特别是把数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得很工。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因为数字、颜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苏轼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极好的工对。“歌管”与“楼台”,“秋千”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字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应是工对。流传很广的对联,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都是工对。创作对联,也叫对对子,是一种技巧很高的艺术。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不仅要工对,甚至要求“的对”,即对得恰切、巧妙。这方面有不少佳话。

宽对的必要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 

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 

第一、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工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还有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第二、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对仗,就更允许宽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这都是可以的。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白居易《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第三、错综对,是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出句和对句中,同类相对的词,在位置上不对应,错了位。例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第四、流水对。一般对仗,出句和对句的内容是并列的,把两句颠倒过来,意思仍然说得通。流水对,则是把一件事、一个意思如同流水般地连续说下来,出句和对句之间有着时空上或因果上的连贯性,互相不能颠倒。例如: 

“一从归白舍,不复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9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同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几例,都是对得特别好的流水对。 

实际上,流水对与一般并列对仗相比,在字词的选择上,余地更小些,难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难免用宽对。 

合掌之忌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结构一样,这种毛病称为“合掌”。例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专用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上面例举的两联中,有四个专用名词,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辟开合掌之病了。 

还有人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 

6.音律

音律主要是要注意音步。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间隔。它具有节奏美。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五言诗与七言诗音步均有甲式与乙式。五言(甲)二I一I二,(乙)二,I二I一。七言(甲)二I二I一I二I,(乙)二I二I二I一I。要求二联之内音步相同,两联的音步上下要相异。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I松间I照,清泉I石上I流。竹喧I归I浣女,莲动I下I渔舟。”杜甫《蜀相》:“映阶I碧草I自I春色,隔叶I黄鹂I空I好音。三顾I频烦I天下I计,两朝I开济I老臣I心。”

对于音步问题,写诗者时有忽略,出现应同不同,应异不异的现象。如:“奥运I圆I夕梦,神州I百业I盈。”“披荆I斩棘I奔I四化,国强I民富I业绩I宏。”“时逢I端午I日,晓发I木兰I舟。白莲I千秋I涌,沧波I一脉I流。”后两联均为2、2、1音步。

音步又称为音节,七言句式通常分为四个音节。第一步谓“顶节”,第二步谓“头节”,第三步谓腹节,第四步谓脚节。

7.声律

声律指的诗一联中平仄的阴阳和谐,一般来说一联中平仄字数应当大致相等,相差不能超过两个。

8韵律

押韵:就是指凡押同一韵部的字,就叫押韵。押韵也叫叶(xie)韵。

a)诗要求隔句用韵,就是一联一韵。整首诗要押同一韵部。(首联也可以两韵,如果第一句是平收的话)

b)每一句的尾字叫句脚,押韵的句脚叫韵脚,不押韵的句脚叫白脚。

首句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

c)首句押韵叫首句入韵,首句不押韵叫首句不入韵。这和律诗的格式有关。

d)一首诗用什么韵部与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情绪有关。写作时要慎重选择。

e)每个韵部所含字数不一样。其中常用字的多少差别很大。习惯上人们按其字数多少把各韵部分为宽韵和窄韵。韵部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选韵部时尽量不要选窄韵。险韵是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韵律呢就是指如何用韵,用韵的规则,韵字究竟应该如何去压,韵字与律诗的关系。有时我们与人交流时可能会听到“倒韵”“串韵”“僻韵”“窄韵”等, 这些都属于韵律的范畴, 也就是用韵方面出了问题,这些会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会进一步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