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小谈

小谈

何谓物欲?是追求金钱和效益的功利?还是放弃诗与远方服从现实?

对于这样一个定义的阐释,拥有不同的学识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各异的生活经历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版本。这就好像所有哲学家在学习哲学和研究哲学都要阐释清楚的第一个问题“何为哲学”一般,因人而异,没有永恒如一的标准。亦同“什么好吃或好看”这类千人千说的并没有唯一恒定答案的问题一样。

我曾经觉得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一群闲着没事儿干,又不愿意安静地找一个阴凉的庭院下下象棋或看看书,甚至不愿意去广场上跳舞的老学究在闭目宁神之际,对着头顶的天花板自言自语时从脑海蹦出来的想法。

你说这事儿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会引起一秒种的思考,让注意力有那么瞬时片刻的集中,但这问题却又不是你几刻思索便能得出结论的,所以当这种奇怪的问题出现在常人脑海中时,他们一贯的处理便是让它如清风掠水般飘过。而微微吹起的涟漪便也会在不久后重归平静。很快,他们的大脑便会对把思考的重心放在外出遛鸟和傍晚将要开始的老年茶会上,再想不起那存在于他们脑海之于一瞬的花火了。而唯有那些把书架上的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把道理名言悟了一次又一次的老学究,偏不爱那些把玩花鸟、无所事事的生活。他们不仅不爱,还这种对这种过于安逸、只懂身体享受而不注重思维之美的生活他参没有丝毫兴趣,甚至嗤之以鼻。所以他们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形式上看自然是极其无趣,极其单调的。毕竟从清晨到夜晚除了吃饭,就像一座塑像一样一直端座坐在书桌前闭目瞑想的生活实在很难称得上有趣和多彩。所以他们究竟在思考些什么?我们也是不得而知的。

我曾作过一个大胆且打趣的猜测:他们脑袋里琢磨的肯定是如何用玄妙艰涩又让别人难以理解的语言去好好锻炼和磨折青少年年轻有力又缺乏敲打蹂躏的神经!否则课本讲义上的文章为何净是些让人头痛欲裂的古文和一堆怎么看也看不懂的乱七八糟的“赏析”。

尽管那是童稚年岁时无奈的牢骚之语,可还是能从中窥见那些秉持严谨为学态度又思维敏锐的人研容之深,思索之用功的。他们的身体或许并不像遛鸟的老头子们在运动,可是他们的大脑却无时不刻地迸发思维的灵动——哲学,科学,人性等抽象的词汇和问题像涌入其他它人脑子里一样在他们的脑海里飘过,可他们严谨求学的神思几乎瞬间便被这些问题所深深吸引住了。而他们自己,像抓住自己在沙漠中突然出现的水和在洪流之中飘浮到面前的木块一样抓住这些问题,然后用别人晨起遛鸟的时间思考,用别人下棋的时间分析,用别人吃茶的时间论证,用别人早眠的时间反思,用自己对知识的热情去书写,去领悟,去升华。攻克疑问的愉悦像是剔透醇香又绵长悠扬的美酒让他们沉醉,像轻盈的音乐让他们曼舞。此刻,他们的身体也超然了。挑灯夜读或执笔长抒在这样的快乐和满足面前无疑不值一提的。生命之乐,婚姻之章,天年之颐在此刻似乎也不过如些。想必术士此生追求的道法圆融,佛陀一生向往的佛法贯通,儒士苛求的真善纯良兼济苍生天下,修士毕生憧憬的神意合一之境界便是如此吧。至于这些美妙思考的对于后世研究者的无意“习难”便不再关乎他们的事儿了。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思索之中了。如此那传道受业解惑的包袱自然而然地顺递到教育工作者身上,开源拓流在继续,知识的长流才能长久留存。

山环水绕地兜了一大圈简单分析了“物欲”问题可能产生的源头,我们还是要回到其问题本身。对于饥寒交迫的人而言,他们最为迫切的愿想就是能够吃一顿饱饭,不管是粗面馒头包子就着看不见米粒的稀粥,还是萝卜白菜配白菜萝卜,亦或是更高级的山珍海味,食馐细脍,能果腹就行。再就是能有一件穿的暖和的衣服,有让一间能挡风雨的小屋,衣服不需要精细的面料,也没有无毒无害和全手工与织的要求;小屋不需要一室一厅,不需要装潢精美和富丽堂皇,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能满足生存必要的物质资料,而不是满足的小康,更不会奢求奢侈富裕,因为乞丐永远不会嫉妒百万富翁。正是所谓的饱暖方能思淫欲,饥寒哪来富贵歌。而如今,我们没有处在生死的边缘,不必每天都为明天的饭食担忧,更不会饿死街头殍尸千里。为了生存而艰难挣扎苦苦求存的时代已经成为了斑驳历史上的书页,只能依稀淹埋在滚转车轮纷飞的尘灰瓦垢里。按常理而言,这是个很好的时代,这也会是一个很好的时代。

可正如狄更斯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物质和精神的富足前所来有的丰富,我们拥有着比起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丰富的物质资源,我们依托着数千年人类文明的结晶,另一方面,物欲横流,金铜锈臭,我们从没有在任何时代见过这样狂热的金钱追逐,从来没有见过人类如此丑恶的嘴脸面目。很多时候,我们厌恶落后,厌恶贫穷,厌恶尚未开化,厌恶古老蛮夷,但是时代进步依然没有改变人类那遗传接替下来的丑恶,金钱富贵堂而皇之地割裂着人类每天起床高呼的尊严,文明指气颐使地传播着冷漠无情和冰凉隔阂。这是一个人类始终在编织和说圆的谎言。

物质生活在时代的进步下琳琅满目,常令人眼花缭乱,可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精神的追求似乎比不过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追求,落后于人们对金钱名利的追逐。

人们在被时段肢解的碎片间隙里碌碌无为,在各色酒光食色的世界里疲于奔命,在看似一切都更美好的现代社会里挣扎求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找不到片刻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对于他们而言,与其买一本需要在安静地空间里细细品味的名著,他们更宁愿打开手机,用等待地铁、等待飞机、搭来公交的时间浏览世界的动态,从妄大轻浮的标题之中一晃而过,然后投入到工作中。日复一日,等待下班的时刻、等待工资的发放和升职加薪的到来,而这样的生活将持续数十年。从及冠到耳顺年华,唯一不愿意等待的便是裁员和降薪通知。这是时代背景下大多人样板式的生活经历,以至于除了对每年的假期还抱有一丝主动的热情与激昂外,好像也只有足期到账的工资能给他们聊以安慰。

其实这种从青丝到白发,一子辈子从一而终地凭着几分随遇而安,凭着几分对事业的责任,凭着骨肉之中的倔强,凭着或油然而生、或相伴一生的热情激昂,做好一件事,实在算不上平庸。可能这样的生活会缺乏一点绚丽的火焰,可能会缺少改变与创新以至于并不有趣,也可能会因为过于的平和而至于并不跌宕起伏,称不上波澜壮阔,但好歹不必害怕从天空坠落,不必为名利疲于奔命,也不必不择手段地争取从而导到自己最后遍体鳞伤。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安分地完成自己的生命轨迹,或许以一种更清明更通透的视角来坚持自己简单重复的工作,面对清恬简单的生活,经营相互关怀的爱情,而不至于时刻都在抱怨和幻想却又不付诸行动,然后重复抱怨与幻想。想要改变和优化,却无法逃离安逸的束缚,觉得苦,却重复着辛苦。

而产生这一切的根源便是“欲望”。见到漂亮的衣服,我们都会生出一种想要把它穿在身上的感觉;见到美味食物,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想要品尝,乃至于”吞咽口水。佛家对这些问题有着一套建全的体系,因为他们的世界观里欲望是苦海轮回的根源。作为现代人而言,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从进化论被发现时开始,亦或许是从人类开始征服这个世界,我们对于“人”的定义便高级化,以使人类区别于动物,使意识区别于本能,使情感区别于生存。可无论如何高雅或严谨的文字其实还是很难洗除深植于人类物种的的本能。譬如吃饭、睡觉和繁衍。而我们所争议的、所批判的其实是一种与生物本能相区别的“精神物欲”。这并非指的是我们对于自己所学浅薄感到愧疚或对知识有着天然垂涎而对之无限向往的追求和渴望。事实上,倘若真的有这样一种根植于人类本性之中的基因,社会学家也不必每天为提升人们的阅读量而绞尽脑汁,人类或许早已经研制出了能够光速飞行的飞船。也不必担心有人辍学之类的问题。作为一个受益于阅读并且喜爱阅读的人,我其实很乐意看到人们身上出现这种本能的天然的渴求,哪怕这种真挚的渴求已经逐渐看不到了。

对于我而言,我所理解的“物欲”是一种以金钱地位为价值导向,忽略精神富足充盈却又常常难以实现诉求的轻浮的价值观。打个比方:

你想要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你自小就树立了这样一个“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总是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你会是下一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而你忽略了你所处的学校可能是一个二流的学校,你所学习的专业可能是大多数人纷拥而至又极少人脱颖而出的专业,你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并不能给你带来足以实现理想的条件和资本。而身处这种环境依然秉持这你所坚持的法则,学不会满足。哪怕其实你并没有想过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后如何计划之后的人生。最后,你依然是一个给别人打工的、做着“”百万富翁”梦的“社畜”。

金钱从成为一般等价物,从能够衡量其它事物的价值开始,它从来不是一种可以去当做追求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个可以实现诉求的媒介,相当于盛水的杯子。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金钱在人心的浸染下贴上了万恶之源的标签。人们把自己的贪婪,奸猾,诡暗,伪善推脱给金钱和物质,以此把极尽丑态追逐金钱所能带给他们的粉饰和装横的自己与这些丑陋的词分离开来。我们自诩着高级却做着此与这个词大相径庭的事情,好不可笑。有人将这一切产生的根源归结于资本的传入,有人将之推诿给心怀不轨的资本家的炒作,亦有人将之怪罪于教育,可是这样明显地转移目标很难把自己的欲望择干净。设想一下,或许在人类进步进程中,金钱并没有彼称之为金钱,而是被是以“树干”、“无用之物”的名称,是否依然会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会。只要人的没有被教化的贪欲依然存在,那所有的恶都会被推诿、被归结到外在的表达中。而这其中唯一不确定的就只有人们内在丑恶的替代品是什么而已。如今,这个替代品是金钱,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都会是金钱。这种唯金钱的思想什么时候能消是个问题,或许人类文明到达更高的水平,又或许有一天金钱已经不具有普世的功能。而这一天何时到来,谁也不知道,至少现在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实现。

物欲横流,原本在艰苦的奋斗年代只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直白诉愿,可随着时代从奋斗建设的起步阶段进入完善发展的阶段,这种唯物质的思想滥流不仅没有消弭,反而逐渐大行其道。富人穷奢极欲,视金如粪,大肆挥舞,妄图搅动更大的风暴;穷人挣扎求存,用从血气中抽离的汗液挣取不足值的钱币,只为有一座安稳的居室,给后代支撑温饱的保障。而到头来发现物价飞涨而可怜巴巴的工资却日复一日地一模一样。下属拼命躬弯了腰,努力让自己塞到上级抽屉里的“宝贝”转化成晋升的机会;心怀不正的人享受着别人的贡奉,玩弄着自己的职权,不亦乐乎;走投无路的女人出卖自己的肉体,换取一摞摞肮脏的纸币;年轻美丽的女人走上宝马车的后座扬长而去,年轻体壮的青年躺入金钱的后座里。为了人脉交际,人们收敛自己羞涩的粉底,粉饰浓妆进入五光十色的舞池里;为了金钱暴利,站在上层的人在他人的苦难与死亡之上歇斯底里;为了权利关系,再好的兄弟闺蜜都是可以牺牲的物品。有人为求一票,人性尊严丢了一地;有人重复着庸俗的表演、希望可以博取他人关注的眼球;有人沉迷游戏,盼望有朝一日成为日进斗金的主播。总是不乏一些人不满足于自己的外貌,所以削光了鼻子、下巴,割开了眼皮,打了瘦身针,企图把自己变成一个人造的美人;还有一些人利用金钱和权势收买学历、冒名顶替;还有一些人试图在这个满是各类“标题”的世界里一鸣惊人,绞尽脑汁冥想更加华丽的修饰,以此装点自己凄落的内容。

人类是动物,却又不愿承认自己是动物,所以利用意识带来的高级扭曲自我不愿直视的丑恶,来把争议的重点转移到物质上。天价彩礼压弯的不仅仅是男子的脊梁,还压弯了人们对爱情最为纯洁的向往;社会复杂不是因为明面的危险和杀机,而是处处提防还躲不过的阳奉阴违,暗箭争斗。娱乐圈不干净,不是因为闪亮的明星不珠光宝气、不神采熠熠,只是有太多人泥灭在金钱的游戏里,为博眼球不择手段。金庸先生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逝去的他或许早知道“江湖不险恶,人心最难懂”的道理,以至于在笔锋里寻求一份“大侠气魄”。不知他老人家是否预见这比泥潭泞沼更阴狠,比飞尘污诟更驳杂的社会竟已成这样一般风景。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

当然,除了人性本身的丑恶,我们还忽略了教育的问题。林林总总的小学、中学、大学中,我们在强调塑造一种职业技能的时候总在不觉之间灌输一种为未来、为就业、为金钱的价值观念。加上国家发展方向的侧重问题,导到知识体系教育的向倾向于培养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实务型人才,以至于很少有人潜分地静下来做研究,而是努力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可以准备投入到相关领域的工人。所以教育中出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从中学教育开始有引导性地利用分数线低、可选持专业多而广等极具诱感力的条件让学生的选择出现分化。记得文科生在高考填报志度书指导书上的文科选项只占数页,不足整本书的七八分之一,而且大多数人填报的文科志愿中有一半在左离不开政法经财。有趣的是,这些专业理科的学生都可以填报,所以你可能见过学中文的理科生,见过学法律的理科生,见过学政治的理科生,但你不会见过专攻数学的文科性,不会见过精于物理的理科生,不会见过学西医的文科生。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如是说:“在大学里,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国语瞧不起中国文学系。“文科生孤独地行走在路上,埋头于“诗与远方”,不知道能否养活自己;理科生挥动解题的笔锋,把世界打扮得亮亮堂堂。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理科生大多只需要面对数推和信息,不需要与最难以捉摸的人打交道,所以不会太险恶,不会让人害怕。倘若所有人都心有城府,那金钱或许就更是万毒之毒,人性便更不可捉摸了吧。对此,中国传承千年的官场学问绝对冠绝全球,无人可敌,那里边的学问才是口腹最深沉险恶的。

我曾写过这样一段极其没有趣味的话:

感叹于中学时期在四十分钟时间里拼凑的文字,标点和字形全被束缚在标准的方格之中,想方设法填满,绞尽脑汁整洁,把素材手到拈来般地组合,再重复严密的规格,自嗨得不行。算不上精致,却也不至于太粗糙,把自己感动得泣涕横流。上交到老师面前,换来一个五十分左右的红色批阅,兴高彩烈地回到座位,顾影自怜,好不痛快。后来,没有了两个半钟头的考试,纸上也没有规整的方框,甚至都不用自己写,再也不必担心字形和错别字,也不会担心版面不整洁,可是却再也找不到思考的感觉,像是一个只需要以最快违度拼凑完字数的机器,重复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终于,我怀念起了随心而为的八百小文,厌倦了砌堆起来的,硬币词海。

不经意翻阅,竟成了自己在便捷社会模式下最后几丝仅存的宁静。

时代是这样的时代,我们很难独善其身,能做的无非只有冷眼旁观,安静地看着这个时代的走向,让自己在这种还无法盖棺定论的时候保持清醒,而不至于淹没。

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夜宵始于唐朝,且唐朝以胖为美,故而唐朝人是真的猛士,控制不了欲望就改变审美。当时初听只觉得想法奇特,说辞十分有趣,现在想来,人类进步几千年,说进步也进步了,说原地踏步不曾改变也歪理不到哪儿去,这不正是欲望作祟的结果吗?说到这儿,我偶然想起了面子上卷携在锦绣山川大好时代的那些畸形绣枕,说不上是苦笑,还是了然,总之心情陈谷。

所以啊,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错;很多时候,我们又都有错;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错了;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自己错了,却不愿意承认;很多时候,我们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