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很贫困,每家每户基本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封闭的小山村里,经济发展还是远远不如沿海地区。那时人生头等大事结婚的“三大件”还是:单开门的电冰箱,黑白电视机,双缸洗衣机。就是为了买的起这么简单的产品,每天辛苦劳作,上山种茶树果树,也得费劲攒钱才能买的到。
寄宿学生们上学都是背着书包走过七八里山路,少数人家里有自行车可以骑,一个礼拜回家一次,得从家里背一袋子米,还有两小瓶咸菜,在学校用古老的茶缸子蒸饭配咸菜吃。
喝水也是喝的自来水,还好那时环境很好,水资源没有受到太大的污染。尤其是夏天,很热,学校学生一下课都去打水,百来个学生,全校只有十来个水龙头,课间短短十分钟,女孩根本抢不到就上课了。
少年担心她渴了,用口袋仅有一点零钱去小卖部买了一瓶橙色汽水放在她桌上。一瓶汽水虽然只卖三毛钱,但是在那个年代也是奢侈的,大家都舍不得买来喝。但是女孩从来也不喝他买的汽水。
少年还经常从家里带一些他妈妈炒的青菜炒鸡蛋,装在玻璃瓶里带给女孩吃,开始她拒绝,但是他总是这样子做,后面女孩把罐装菜带回宿舍都分给了室友,自己也是不吃。
少年把所有零钱都用在女孩身上,买吃的,送礼物,不够钱就从家里多要米,拿米换钱。日子久了,东窗事发,贫穷年代,大家都是掰着手指头花钱。他爸妈觉得不对劲,这孩子怎么三天两头往家里跑,每次都要那么多米。就追到学校教室门口和班主任吵架,为啥我家孩子一个人要的米都快赶上我们一家人吃的了,学校为啥管我儿子要这么多米。班主任哪里知道。
他爸狠狠揍了他一顿,他妈气的直跺脚,恨铁不成钢。要少年说出原委,可他就是不说为什么要拿米换钱。女孩在教室里一脸恼羞,无地自容。对他又是抱歉,又是反感。
女孩身后总是有一双眼睛注视着她。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同样是同学,你为什么只对我这么好,你怎么不对别的同学好呢?”少年一改往日的低眉顺眼,他眼神清澈见底,一字一句发问似的,掷地有声:“同学对同学,这能一样吗?”
少年用一瓶汽水收买了女同桌,让女同桌帮忙带纸条给女孩。女孩不看,准备撕掉,女同桌打开替她看了。纸条上:今天下课后,去溪边的竹林玩一会,好吗?我有话想和你说。
知道纸条的内容后,女孩非不去,女同桌各种劝说:“去吧,他待你那么真诚,人也好,如果你不去,待会他去等你一晚上,他那么倔强,非等到你来了为止,那如果老师查宿舍发现了他不在宿舍,那怎么办?那你不是把他给害了吗?”同桌颇有几分蔺相如劝说秦昭王完璧归赵的口才,说的那是情真意切,步步为营,点名要害。
女孩不得不妥协:“要去可以,除非你陪我一起去。”女同桌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那天晚上下了晚自习,三个人偷偷摸摸,就绕出校园。少年拿着那个老式银色的手电筒走前面给她们两照路,小心翼翼的走到了小溪边,眼前是一条石头桥。
小河本来没有桥,只是村民来来往往,不想打湿了鞋子,便有了这些排列在河里的大石头。这种“桥”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打滑落水。
少年基本上都是把灯光打在她们两脚下,怕她们掉水里去了。到了竹林里,女同桌跑到远远的地方玩竹子,他们两就坐在草坪上。
大夏天的,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啼叫着,河里的青蛙也是呱呱叫,抬起头满天繁星,偶尔还飞过几只萤火虫。少年第一次和女孩约会,他的心砰砰乱跳,面红耳赤,手足无措,他好紧张,说话极其不自然,吞吞吐吐,连话也不会说了,只是简单的问了女孩家里情况,兄妹几个,父母身体可好?
月黑风高,女孩也从没有在大晚上来这个地方,她是提心吊胆,心里七上八下,仿佛做了什么亏心事,简单应付着少年的问话。浑身不自在。女孩坐了一会,起身打算要走。
少年欲言又止,最后鼓足勇气,叫住她,硬是塞给她一张小纸条。女孩本来就害怕,这么一来,她恼羞成怒,直接当着他的面把纸条撕了扔掉。
女孩跑去女同桌那边,拉过女同桌,急乎乎的说了句:“我们回去吧,和他没话说了。”于是,她们两就先跑了,落下他不管。
自从那天过后,少年再也没有出现在校园里。只听说,他随亲戚下海经商去了。
同年,一九九五冬天,少年穿着土黄色军衣服路过学校,顺便看望母校。他在一棵树下站的笔直,傍晚的夕阳把他的身影拉的好长好长。
一树木槿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