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村调查报告(2018)
- 耿明斋
- 2986字
- 2020-06-24 23:03:23
四、人口流动、老龄化背景下小农的演进:中农的崛起及家庭农场的出现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是单向的,即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很少回流农村。农村人口外流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上学读书的途径流出农村,农村的学生考取各类大中专院校走出农村,这类人群除极少数回乡创业外,毕业后通常会留在城市,家中的耕地由父母耕种,随着这类人群结婚成家以及父母年龄的增加,出于其幼小的子女需要照顾等原因,家中的耕地自然会流转出去,宅基地也会闲置,这类人群通常不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属于退出型小农的类型,这为留在农村的其他农户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供了机会。另一种是通过务工的方式流出农村,这类人群在总人口流动占比较高。从不同角度又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工作时间可分为常年性质和临时性质(张建雷,2018),根据家庭外出人口可分为全家外出型和部分外出型,全家外出型通常是夫妻二人带着子女外出,子女在父母就业地读书或务工,耕地通常由留守在家中的老人照看,形成家庭的代际分工结构,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无力种地后,这部分人群也会将耕地流转出去。部分外出型通常是指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子女留在农村,老人、妇女在照看子女的同时经营耕地,这部分人群一般不会流转自家耕地。外出务工的情况较为复杂,根据自己的务工状况及子女发展状况会选择留在城市或者随着年龄增长重新回到农村务农。
在人口流动及老龄化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家庭放弃农业生产,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耕种是必然趋势,这也促使农业经营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见表2-7)。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就业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据统计,目前我国流转承包地的农户已经超过7000万户,有些农户是全部流转,有些农户是部分流转,流转的承包地面积占到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7%,这个比重每年都在提高。通过转入部分离开农村农户的土地,中等规模的农户(以下简称中农)率先崛起,这里的中农是指通过流转亲朋好友或者邻居的土地而形成的经营规模在15~50亩的农户,类似于发展型小农,也可以将其归于兼业型小农,但这类农户与一般的兼业小农有着显著区别,也不同于家庭农场,从而形成中农经济(刘悦、余佳妮,2014;张建雷,2016)。
表2-7 不同类型农户特征及案例
资料来源:根据调研资料整理得到。
与传统小农和家庭农场相比,中农的特征在于:第一,土地经营规模处于一般的小农和家庭农场之间,从目前各地的实际状况看,这类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多处于15~50亩之间,这个规模大于一般的小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在15亩甚至10亩以下),但又低于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虽然根据地理位置、地形、作物种类的不同,家庭农场的规模没有固定而明确的标准,但在河南的平原农区,这个规模不应低于50亩甚至更高)。第二,土地流转方式不同,土地租金不同。中农大多通过流转亲朋好友或者邻居的土地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即通过本村或邻村的人际关系流转土地,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则大多通过市场关系即陌生人的关系获得。二者的差别在于,中农的土地租金远低于家庭农场,从课题组在不同地区调研的情况看,这种差别可达1倍甚至更高,如市场租金如果是600元/亩的话,邻居或亲友之间的土地租金多在200~300元/亩,表2-7中的案例河南省滑县的李某法流转邻居的耕地而形成经营规模为30亩的中等规模的农户,土地租金为650元/亩,而沈丘县大李营村的欧某芝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经营规模在160亩的家庭农场,土地租金为600元/亩,反而低于上述中等规模农户的土地租金。产生上述差别的原因在于二者所处的地域不同,李某法所处的河南省滑县土质较好、粮食产量较高,土地租金也相应较高,根据笔者的调研,当地的流转土地租金一般都在1000元/亩以上,而欧某芝所处的河南沈丘县土质一般、粮食产量偏低,流转土地的租金多在300~400元/亩。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中农亩均净收入高于家庭农场。第三,农业经营方式不同。中农的农业劳动投入基本来源于家庭内部,极少采用雇工的方式经营,而家庭农场会在某些生产环节使用雇工。在农闲时节,中农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会外出务工,这与兼业小农并无根本差异,其家庭的收入也很相似,实际上中农可视作半工半耕小农的另一种形态,但与普通的兼业小农相比,中农的农业经营规模更大,会将更多的劳动投入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经营更为重视,希望通过增加农业投入获得更多的农业收益,比如在农忙时节,中农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基本都会回乡参与农业生产,而一般的兼业小农在情况许可的情况下会更多选择留在城市获取更高的务工收入。第四,中农具有更强的农业技术能力、知识储备以及资本等,会倾向于将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相比之下,由于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足够大,如当经营规模达到100亩以上时,家庭成员基本上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外出务工,必须将家庭的全部精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中,家庭收入结构也主要来源于农业,基本可达到与务工收入相同的水平甚至更高一些。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家庭农场开始出现。目前,全国规模经营农户有398万户,经农业农村部门认定或备案的家庭农场接近60万家,但在技术支撑、资金投入、产品销售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从课题组调查的情况看,家庭农场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中农逐步发展而来,中农逐步扩大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营方式和土地流转机制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强;二是村干部或者外出务工回乡的农民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形成家庭农场,一部分农民在常年的务工经商过程中积累了资金,将其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家庭农场。与小农和中农相比,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更大,家庭成员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外出务工,农业经营收入与外出务工收入大致相当。
与传统小农相比,近年来崛起的中农及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更大,这无疑使得其更有能力应对大市场。但在实践中,无论中农还是家庭农场,同样面临严重的发展困境,甚至比小农更为脆弱,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土地流转不规范,中农和家庭农场的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在经济发展条件的约束下,我国城市对人口的吸附力只能渐进地释放,而非在短期内的根本变化,在中国资源禀赋的约束下,农民的理性选择通常是兼业而非放弃土地。当经济形势不好而农业政策有利、农产品市场前景较好时,农民会倾向于增加农业投入甚至回乡发展农业,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状况会持续下去,这导致土地流转并非稳定和持续,而是表现出不稳定、不规范的特征,反过来这会导致中农和家庭农场的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第二,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我国目前的农业政策有明显的规模偏好特征,对中农的关注严重缺失,对家庭农场的支持也是口惠而实不至,集中体现在其资金和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上。中农和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抵押物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上述需求通常难以满足。第三,面临更大的风险。农业由于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弱质性特征较为显著,由于中农和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更大,家庭收入的更大比例来自农业,会面临比小农更大的风险。调查显示,自然风险、价格波动、缺乏销售渠道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中农和家庭农场比小农更加关注风险问题,但由于金融保险以及农业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在面临这些风险时他们通常无力应对,更多地选择听天由命,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