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体化:小说的审美张力

摘要] 小说文体有它独特的本质的规定性,但小说家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往往偏离这种规定性,造成非文体化,而这正是小说文体审美张力的重要体现。小说家对于“第二视野”的描绘和20世纪影视艺术的发达是造成非文体化的主要原因。非文体化主要表现为小说的诗化和散文化、小说的戏剧化、小说的绘画化、小说的音乐化等,它拓展了小说的文体空间,而读者和批评者对非文体化小说进行接受和批评的观念也要转变。

关键词] 小说文体;非文体化;审美张力;第二视野;文体接受

长期以来,对于小说文体我们一直有一种这样的共识,那就是小说文体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构成有它独特的本质的规定性,即由语言符号通过特定的叙述形式以及有组织的情节结构所构成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对于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历来的理论家都试图进行各种各样的概括,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一般概念意义上的理论模式,这种理论模式的深层,就是语言学家索绪尔和普罗普一个从纯粹的语言学角度,一个从形态学的角度所论及的叙事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中的先决性结构。由于这种深层的先决性结构的制约,使我们可以明确地做出各种各样有关小说概念的解释,我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概括小说文体:“小说,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新华词典》中也说:“小说,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再看看《辞海》的解释:“小说,文学的一大样式,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如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纠葛、关系等,来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充分地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上面对小说文体权威的理论定义来看,第一,小说文体的形成方式是叙事的或者是叙述的;第二,小说文体形成的基本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两者一为内容因素,一为形式因素。因此,我们就把遵循上述理论模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在理论上称为文体化倾向的小说。不仅如此,无论是从小说文体形成的方式还是从形成的目的上看,故事的构成都是最核心的因素。而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故事的构成方式和线索所必需的是作品的文本结构,所以文体化倾向的小说绝对少不了故事和构成故事所必需的结构。有关故事构成的结构,英伽登分为六大要素,而普罗普的叙事学理论则列举了文本结构的三十一种功能要素,其实这些都是为了理论说明的需要而进行的划分。而现代大多数的小说创作,都是或多或少地偏离这种理论模式和文体模式的,我们在实践上称之为非文体化小说。实际上我们这里所要谈的非文体化倾向的小说还不仅指这些,更要包括在小说的文体实践中,因为其他体裁的加入而造成的小说的非文体化,而小说的文体魅力正是在这种偏离当中产生的,我们称之为小说创作中的审美张力。当然,如果偏离得太多或者完全偏离,那么小说文体就变成非小说文体了。完全不偏离的小说也就是完全文体化的小说是存在的,它的艺术魅力自然不在本文的讨论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会创作非文体化小说呢?非文体化小说的审美张力如何表现呢?批评者和读者又如何对它加以接受和批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