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近年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现象渐趋严重

图2-1是中国1986年以来有房地产行业并进行统计之后,全社会固定资产与房地产投资折线图。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都出现快速增长,但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快于房地产投资。而房地产投资中,政府的投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来源于民间资本。大部分房地产投资都有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2010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资委确认和公布的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分别是: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国际工程总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外加4家境外企业,即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南光集团有限公司。据初步统计,2009年,这16家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的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另有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但开展了房地产业务的中央企业,按照国资委要求,这些企业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行业。2008年,这些企业所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家,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只占到15%,利润只占7%。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央企房地产板块的资产总额大约是6607亿元,即将退出的央企的资产总额高达约991亿元,占15%。(6)实际上,由于房地产的暴利,央企的变相投资一直没有遏制住。国资委勒令主业为非房地产的央企退出房地产业的事件似乎更具有Show(秀)的意味:那些被点名的央企,在所谓申报方案后,似乎没有任何实质性动作。(7)

图2-1 1986—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与房地产投资折线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5》,中国历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1981—2014年)。

如图2-2所示,2014年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这还不算那些变相的投资。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依然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的投资拉动形成的,而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一直采用积极的财政刺激政策,效果逐渐呈现衰退趋势,究其原因,近期资源结构逐渐失衡的过程中,国企尤其是央企的投资效果不理想,政府在投资绩效方面并没有设定企业必须实现的目标。2009年政府启动四万亿计划进行经济刺激,资金大部分被央企拿走,2010年中国经济明显复苏,但随后2011年内外交困,2012年重启中级刺激,2013年陷入类滞胀,2014年陷入衰退式宽松,2015年货币加码刺激。危机后的七年里,中央政府在需求端想尽了办法,经济却没有明显的复苏与启动。2016年,中央真正提出改变思路,从需求侧走向供给侧,从扩需求到去产能。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种专项资金,奖励补贴相关地方和企业化解产能过剩,奖补的资金强调主要用于人员的安置。但是,供给侧改革依然是针对国企央企做文章,在调动民企积极性上,目前的做法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图2-2 2014年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5》。

从政企关系上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政府与企业共同面对了空前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局面,由原来倚赖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出口型、贸易型经济,转变为倚靠国内自身消化与重新开拓海外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国际经济局势动荡并存,原来的服装玩具等轻工业产品出口换汇无法维系、民企大面积倒闭的背景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选择倚靠国企央企开拓局面、开拓市场,成为短时期内的一种正常现象,“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成为经济形势倒逼政府的一种自然选择。同时,政府也要保持警惕,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已经被证明存在严重的效率问题,不能将短时间应急的手段延续为长期策略,经济发展市场化是历史的选择,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中国要建立正常的政企关系,政府退出经济领域依然是关键,国企独大的局面不能长期持续,随着基本建设、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逐渐到位,倚赖央企的局面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政府提出全民创业、中国制造、大国工匠也是在这一背景下顺应经济转型要求,希望民间投资跟上的理念表现,除了倡议以外,政府需要采取实际措施引领民间投资的发展,2015年民间投资增速只有2.8%,说明民营经济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可以说现在是中国需要重构发展模式的关键时刻,重构发展模式的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承认企业家在社会中的地位,重构政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