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六看

以上总结起来,就是财报六看:看战略,看成长,看效益,看效率,看资产质量,看风险。每一看都要看趋势。我们先看利润表。

1. 收入及其增长:体现企业的规模及其成长性,快速定位其在行业中的位置,《财富》世界500强即以收入为主要排名依据。其真实性需结合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进行评估。

2. 毛利及其变动:体现产品本身的盈利能力及其变动状况,由此可以判断产品的竞争力变化情况。此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公司的战略,比如是成本领先战略还是产品差异化战略。

3. 期间费用及其变动:销售费用反映了企业针对客户界面的投入策略,以及用于营销、广告宣传等领域的策略。在品牌价值的提升方面,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营销策略也是重要手段。管理费用体现了内部运营效率。所谓卓越运营,可以具体理解为管理费用率的改进;研发费用则是用于创新的投入,基于未来的长远投入,也是一个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以及产品策略的评估标尺。在期间费用中,涉及的预提、摊销费用等,依赖于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这是最容易扭曲利润的温床。

4. 资产减值损失: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资产的减值计提。这个项目更是依赖于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是另一处容易扭曲利润的温床。比如,据我国《证券时报》报道,2014年4月1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通报了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财务信息披露跟踪分析情况,称重点存在四方面的问题,其中就有一条“会计判断或会计估计不当,会计处理适当性存疑”,18家上市公司被点名批评。

5. 营业外收入:本部分第四章已详细阐述过该报表的项目内涵。其特点是一次性收入,不可持续。一般情况下,企业不用太关注该项目。但现实情况往往不一般。众多上市公司盈利或扭亏为盈就靠它。比如2013年的同城友商Z公司,项目金额达到35亿元,其中软件退税约为23亿元,政府补助约为11.6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成为其扭亏为盈的主要因素,是2013年7月公告的未来期权行权条件之基石,重要性不言而喻。

6. 净利润:利润表的归宿。辛苦一年,有没有收成,就看它了。江湖之险恶,全在它身上体现。即便企业较为规范地执行准则,净利润仍然是一尊泥塑:是人是妖,是神是兽,全靠它体现。这在资本市场中便形成了一大奇观:经常有某家上市公司,前一年还吃嘛嘛香,第二年却突然腰酸背疼腿抽筋,上吐下泻加巨亏,第三年却奇迹反转、梨花带雨、春风含笑,扭亏为盈。最大的可能就是这家上市公司为规避连续两年亏损被特殊处理的风险,而调剂净利润。所以,我们看到这种V形反转的异常波动,以及净利润极低且长期在盈亏线上痛苦挣扎的情形时,得用十二分的批判眼光去审视。

每一个强者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血泪史。

每一个高估值公司的背后,都有一张强劲的现金流量表。没有一张强劲的现金流量表,也有一段令人无限憧憬的美好传说。反之亦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而无论如何不同,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资金链断裂,现金流吃紧。

现金流就是企业的血液。以血为镜,就能照出利润表的本来面目。

面对一张盈利能力不强甚至亏损的利润表,顾城的经典短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现金流量表最好的倾诉。

这也是沃尔玛、苏宁和国美等连锁零售巨头无论盈利能力如何,都能干得风生水起的根本原因。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而后两张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所以它能很好地弥补权责发生制的不足,能为后两张表做补充。

就是说,利润表整天玩虚的,你说符合条件应该确认,就确认了,但匹配这收入的现金可能并没有收回——也许永远收不回。费用,比如这房子的折旧,你说20年折旧完,就分期确认了今年的费用,但也许100年后你的孙子还美美地住着,这房子成了文物,还大大增值了,但今年的折旧并没有现金流出,而且今后若干年后也不会流出。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相应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比较难以衡量。这个确认很难说不对,都符合准则。

现金流量表就解决了这类问题,它不管利润表是真是假,只管现金流动。预收款是现金流入,哪怕没有确认收入;预付款也是现金流出,哪怕并不能确认成本或费用。

因此两张表之间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行业或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的,但直接原因是信用的引入导致货、款不同步。具体的影响因素就是企业确认收入的时点,付款方式的约定等。

现金流量表主要回答了企业三大活动的资金流动情况: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我们经常讲的投融资,就是指后两项活动。经营活动就是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

首先,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回答了公司资本的来源问题,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规模及结构问题(详见本部分第三章)。

现实中,高低搭配是最易实现的资本结构。在初创期的企业往往采用高权益资本和低债务资本搭配的方式,因为初创期经营风险大,保不齐企业哪天就倒闭了,债权人不太敢给钱。企业进入高速成长期,权益资本比例有所降低,债务资本有所上升。这时的企业就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喷薄欲出,前途大好,谁都想分杯羮,但风投更有兴趣。企业进入成熟期,权益资本比例继续降低,这时股东一般不会追加投资,因为到了该享受红利的时间了,而债权人则会求企业贷款,就如男人四十一朵花,银行也要过家家。企业进入衰退期后,采用低权益资本和高债务资本搭配的方式,股东逐步撤资,银行继续享受稳定的利息,大家一起享受退出红利。此时,企业经营风险较低,财务风险较高。

一般来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大,企业面临的偿债压力也越大,但如果现金净流量主要来自权益性资本,那么企业不仅不会面临偿债压力,资金实力反而增强。企业吸收的权益性资本所收到的现金与筹资活动现金总流入比较,所占比重大,这说明企业资金实力增强,财务风险较低。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就越需要不断地转增股本。

其次,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回答了企业资金的重大投资方向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企业的战略以及实现战略的方式问题。

比如企业修建研发基地,这是基建领域的投资;收购某家芯片企业,这是对产品技术领域的投资,并且是以外向收购的途径进行的。这也是思科等现金流充裕的企业惯用的扩张手段。但实际上,内部研发的内生增长途径也可供企业选择,这是华为的惯用手法。

对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正负来判读其优劣。当扩大规模或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时,企业需要大量的现金投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补偿不了流出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往往为负。但如果企业投资有效,那么投资会在未来产生现金净流入,创造收益。这就是面向未来的长远投入。

再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上述两项活动之外的企业的所有活动,几乎都可归入此类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毫无疑问,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企业赖以运营的基石。企业给员工发薪水靠它,给供应商付款靠它,给政府缴税靠它,给银行还利息也靠它,给股东分红还靠它。

我们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进商品、接受劳务付出的现金相除,在经营正常、购销平衡的情况下,二者的比率大,说明企业的销售利润大,销售回款良好,变现能力强。

我们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总额放在一起,可大致看出企业产品销售现款占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的比重。比重大,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突出,聚焦主航道,营销状况良好。

我们还可以将本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上期做比较,增长率越高,说明企业成长性越好。

我们看现金流量表,主要就是看经营活动现金流。

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去资本支出,就是自由现金流。在资本支出占据重要比例的运营商中,该指标被广泛使用。

自由现金流的本质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

将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关联起来的指标有很多。比如华为常使用的利润兑现率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每1元的利润所能带来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

利润表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现金变动情况,资产负债表则反映了资产负债表日这一特定时点的资产状况。我在前面都有阐述,此处就不展开了。

但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在反映公司资产的全面性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根据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大卫·诺顿教授的研究,企业市值的75%以上源于传统财务指标无法捕捉的无形资产。也就是说,公司的平均有形资产(资产减去负债后的账面净资产)只代表了不到25%的市场价值。

这个问题在钢铁、机械等传统的制造行业不会凸显,但在高科技电子行业中,将会加倍放大。比如通信设备行业的价值可能就不一定在于有多少房产,有多少设备,而在于有多少关键资产、软资产。

那什么是华为的软资产呢?

1. 肚里有货:这个货,就是领先的、差异化的、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而这正是领先于对手的武器,是未来收益率的增长来源,也正是华为不断加大面向未来的投入的原因。这是基础,是硬实力,来不得半点儿虚假。正如战场打仗,是要动真刀真枪的。

2. 有地盘:运营商市场的典型特点。我的地盘我做主,地盘就是根据地,就是价值市场的格局和规模。恰如魏、蜀、吴三国达成了相对平衡,这就是格局。任谁都无法轻易消灭对方。蜀国弱一点儿,那就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好格局意味着天时,比如曹魏;或地利,比如孙吴;或人和,比如巴蜀。若能兼而有之,就能纵横无敌、一统江湖了。有地盘意味着可能的扩容收入和更多的存量经营,也意味着深耕细作、旱涝保收。

3. 资源整合力:基于对客户的深刻理解,在全球市场服务客户的能力。这意味着企业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高效率、低成本地交付,提升客户满意度。

4. 客户信任:价值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的含义就是有个婚、丧、嫁、娶首先想到咱,有块糖优先考虑给咱尝尝。这是获得持续稳定收入的保证。

5. 品牌:在智能手机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华为,华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开始有回头率;有回头率,就有重复购买。

任正非认为,华为不应太功利,要有战略耐性,只要不断提升手机的质量和服务,磨好豆腐,发好豆芽,终有一天,消费者会认可。这就是品牌积累。基于行业特点,轻资产运营,提升软实力,应该成为华为的方向。

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关联起来分析,常用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效率指标,当然EVA(经济增加值)也是很普及的指标。2003年起,众多央企开始采用该指标衡量管理者业绩,但它对资本成本的定义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问题归结到哲学层面上,无非就是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三张表也不例外。企业的战略就是回答我是谁的定位问题,资产负债表中资本的来源,不同类型资产的配置,收入构成中产品的结构和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活动,都在承载公司的战略。而业务的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则是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来实现企业的战略。

三张表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图1–4所示。

虽有众多缺陷,但三张表仍然是大家观察一家公司的入门必备资料。再结合附注及年报的审计师报告、基本情况介绍、管理层分析、大事记、财务数据及指标摘要、重要事项、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治理架构、高管信息、内部控制等资料,我们就可以对一家公司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了。

三张表结合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司评价角度。

实际上,三张表相关的财务指标在信用评级中占有相当比例。建立在三张表基础之上的信用评级,是投资者评价一个公司基本面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影响资本市场的利器。

图1–4 三表联动:资金周转创造价值

比如著名的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它们动不动来一个信用下调,这甚至可让一国的经济雪上加霜。这些评级机构下调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的国家信用等级,就是典型案例。

在世人眼里,三张表枯燥难懂,所以信用评级是一个简单易用的好工具,而三大评级机构就是一个组织信用等级的品鉴人。大家可能看不懂三张表,但看得懂直观的信用等级。

当然,以前没有三张表,也没有标普、穆迪、惠誉。但以前有人物品鉴大师啊,比如东汉末年的许劭。

在那个距今1 800多年的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的交通基本靠马,通信全靠放鸽子,损人基本靠童谣,评级全靠许劭那张嘴。

没有QQ(即时通信软件),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没有标普、惠誉,没有穆迪。

是人是鬼,是忠是奸,是正是邪,想升官发财青云直上,想屌丝逆袭高富帅,全在许大师一张嘴。

你说让智商说话、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抱歉,那是400年后的事。这时还是察举制、征辟制,魏晋时才改良为九品中正制。

那时没有电视台,也没有例行的记者发布会,大家也不能天天堵住许大师的门。怎么办?那就每月初一来个集中挨个点评,史称“月旦评”。

被许大师打分打成“C或D”的人,只能自认倒霉,一辈子以泪洗面了,三年升官前景渺茫。运气好的、被许大师打成“A”分的人就发达在望了。如果这个人祖上洪福齐天,被额外签发了个“大师嘉奖令”,荣获特等奖或者一等奖,直接就被任命为高山流水区总裁也未可知。

大名鼎鼎的一代雄主曹丞相也不能免俗,他在得到梁国桥玄、南阳何颙的好评后犹不满足,天天缠着许大师,死乞白赖非要他顶个帖子点个赞。大师深鄙其为人,恶其奸诈,心烦意乱,又惹不起这祖宗,担心阿瞒背后使阴招。执拗不过,大师挥泪送出十个字:“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没有三张表,累死品鉴师啊!

不光三张表像比基尼,就连洋洋洒洒的年报本身,可能也只是皇帝的新装。眼见,未必为实。带着批判的眼光、怀疑的精神去看三张表,我们可能会有另外的收获。

所以,如果高手比拼的最高境界是无招的话,那么财报解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数——不用具体数据,即已洞察其未来大势。

另外,三张表也只反映了某一家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但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一对一的单挑已经落伍了,整体生态链的对决,才是王道。前进之路,犹如河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无数的精彩,无尽的悲欢,无数的浮沉,无尽的恩怨,将在你之征程,一一呈现。

不要旁观,要亲历见证,让血火自燃。那些不朽,那些传奇,如天空中绚烂的流星,一旦错过,将千年不见。

是以江湖未静,奋斗不止。竭全身之力,捍领先之位。

不仅为了现在,更是为了未来。

此文原创于2014年6月6日,已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