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改掉孩子的坏习惯,争做健康小天使

孩子不吃早餐怎么办

在一日三餐中,早餐是最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孩子一天的活动能量,还关系到孩子一日的饥饱程度。然而,孩子每天送到幼儿园,爸爸妈妈要赶着去上班,很多时候孩子的早餐都被忽略了。

曾经有一份研究调查发现:在中国1258个普通幼儿家庭中,有58.5%的孩子由于没有食欲不是每天吃早餐;有17.2%的孩子因为要赶路来不及吃早餐;有7.4%的孩子因为时间紧家里来不及做或购买;有0.2%的孩子是为了减肥;还有16.6%的孩子因其他原因而不吃早餐。对于一周的早餐次数,其中89.9%的孩子是每天吃早餐的,7.2%的孩子一周吃4~6次早餐,2.2%一周吃2~3次,0.9%每周偶尔才吃。

父母都知道,早餐会为孩子提供一天的能量和动力,不管孩子出于什么原因而不吃早餐,父母都不得不为孩子制定规矩了,因为它关乎孩子的身体发育,以及身体健康。

上幼儿园的时候,青青每天早上都很晚到校,有时一走进教室就发生呕吐的现象。青青的妈妈很无奈地说:“以前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还可以,现在每天早晨起床都不想吃早餐,连哄带骗也只吃一两口,有时一吃进去就吐出来了。”面对不爱吃早餐的青青,妈妈很担心,可是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上小学的时候,青青更加挑三拣四了,这也不喜欢吃,那也不喜欢吃,早晨常常空着肚子去上学。妈妈怕青青饿着,只好每天在她书包里装上一盒牛奶,希望女儿在课间自己加餐。

上初中的时候,青青的早餐就更加没规律了,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7点就要上学,她常常喝一点流食就去了学校。到中午的时候,已经饿得不行了,回家就开始大吃。妈妈为了给青青补充营养,中午总是大鱼大肉、好菜不断。这种状况一直到青青初三毕业都是如此。

上高中的时候,每天闹钟一响,青青还得在床上磨蹭好一会儿,然后才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这也耽搁了吃早餐的时间。纵使妈妈费心做好了早餐,青青也是随便吃两口就走了。更多的时候青青不吃早餐就冲出了家门,最多手里攥着一盒奶茶加一块面包、蛋糕或三明治,往往到了第一节下课后才能开始吃。

由于长期不重视早餐,青青的体型开始横向发展。每天看着周围的女孩日渐玲珑,再看看自己越来越臃肿身躯,青青变得敏感而自卑了。

孩子不吃早餐,对于身体健康的损害是十分巨大的。因为早餐与头天晚上的吃饭时间,至少相隔有10个小时以上,如果孩子没有及时吃早餐,大脑就会处于饥饿状态。孩子以这样的状态去上学,自然会出现精神不振,学习能力低下等症状。曾经有研究显示:不吃早餐的孩子在上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开始出现精神不集中、搞小动作等现象,此时的孩子往往脑功能低下,学习效率明显减退,甚至被误认为是儿童多动症。而且一般孩子早上不吃饭,到了中午的时候就会大量进食,使胃壁马上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容易患上胃病。

长期不吃早餐容易使孩子发胖,这一点可能很多父母都知道。由于早餐与午餐相隔的时间过长,大脑会不断收到饥饿的信号,从而使人产生空腹感。这样,到了午餐的时候,肠胃的吸收能力会特别好,更容易形成皮下脂肪。而且,由于吃得过多,食物消化后多余的糖分大量进入血液,也容易形成脂肪。另外,人在空腹的时候,胆囊中的胆固醇饱和度比较高,容易形成胆结石。长此以往,身体内的平衡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容易使孩子患上贫血和营养不良等病。

既然不吃早餐,对孩子的健康如此不利,父母就要赶紧行动起来,不要因为工作的原因而忽视孩子的早餐,同时也要给孩子制定一些规矩:给孩子规定起床的时间,每天的早餐必须定时定量!

父母也不要偷懒,每天应该及时给孩子准备早餐,还要保证早餐的质量。一般说来,好的早餐应该包括:

一定量的谷类食物:比如包子、馒头、面条、面包、烤饼、蛋糕、饼干、粥等,这些谷类食物能够分解为葡萄糖,为孩子的大脑提供能量。父母在做的时候,还应该注意粗细粮的搭配,以及各类食物的搭配。

一定量的蛋白质:比如蛋类、奶类、豆类等食物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每天早餐都要让孩子保证摄入250毫升牛奶或豆浆,一个鸡蛋或几片猪、牛、鸡肉,保证供给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

一定量的蔬菜:比如黄瓜、萝卜、莴笋、白菜、西红柿等蔬菜,豆腐、豆干、豆皮等豆制品或凉拌海带等海产品,以提供其他营养和矿物质及增加食欲,保证早餐摄入量。

一定量的植物油:父母也别忘了在凉拌菜中放几滴植物油,油中的脂肪既能增加菜的色、香、味,促进食欲,又能为孩子提供所需的热量。

同时,还有两类食物不宜给孩子多吃:一类是蛋黄、煎炸类高脂肪食物,因为孩子早餐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胆固醇,消化的时间增长,会使腹部的血液集中,而脑部的血流量减少,因而造成脑细胞缺氧,整个上午头脑昏昏沉沉,思维迟钝;另一类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品,因为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糖分,在进入体内后,能够合成更多的有镇静作用的血清素,致使孩子的脑细胞活力下降,从而无法最大限度地动员脑力,使孩子的学习效率降低。

早餐对于孩子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完美的早餐能够让孩子拥有更健康、更强壮的身体,因此父母还需要掌握最有创意的方法,来鼓励孩子爱上吃早餐。

1.孩子刚醒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饥饿感,这时父母不要强迫孩子一起床就吃早餐,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先做自己的事情,比如把自己的小书包整理好,一段时间后,他们可能就会对吃东西感兴趣了。

2.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早餐里准备各种不同的果汁饮料,这些含有更丰富的维生素,这样孩子就能边吃早餐边喝了。

3.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平常的早餐失去兴趣,而更愿意品尝一些新鲜的东西。这时,父母就应该动动脑筋了,为孩子的早餐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前一天剩下来的鸡肉、汤,甚至是比萨饼,都能变成一顿丰盛的早餐。

孩子挑食、偏食怎么办

在家里,琳琳就像一位小公主,父母疼爱她,爷爷奶奶也疼爱她。只要是琳琳想吃的东西,爸爸妈妈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她买。可是琳琳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糟糕。她常常告诉父母,自己的头也昏,眼也花,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

爸爸妈妈都很担心琳琳,于是带着琳琳来到医院检查,结果医生告诉他们:“这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头昏眼花的状况,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良。”

“不可能吧,”琳琳的妈妈以为是自己听错了,瞪大了眼睛问道,“平时琳琳想吃什么我们就给她买什么,而且都是一些好东西,怎么会出现营养不良呢?”

原来,琳琳虽然吃了很多山珍海味,可是却有一个挑食的坏习惯,只要是自己不喜欢的饭菜,从来都不会动一下筷子,粗粮更是不屑一顾。这样时间长了,琳琳就因为偏食而造成了营养不良。

只要一说到孩子的吃饭问题,几乎每位父母都会头疼不已。孩子好像天生就不喜欢吃饭一样,他们总是固执得要命,只要是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就坚决不碰一下;还有的孩子一边吃一边玩,每顿饭至少要浪费父母半个多小时。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手里端着一碗饭,追赶着一刻不停的孩子,只要一有机会,就把满满一勺子饭塞进孩子嘴里。要知道,孩子在6岁以前,会把大多的时间用来探索世界,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吃饭。

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才这么淘气,不喜欢吃饭。事实上,全世界至少有一半的孩子都存在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孩子的饮食问题已经成为父母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如果孩子长期挑食的坏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还有可能对其智力发展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为营养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想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就要维持人体所需营养素的平衡。那么人体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哪里呢?当然是合理、平衡的膳食。如果只是单一地摄入某一种食物,哪怕是名贵的山珍海味,也不能满足孩子成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因此,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饮食习惯制定规矩,拒绝孩子挑食、偏食,让孩子拥有丰富合理的营养膳食。

4岁半的嘟嘟突然对吃饭没兴趣了,爸爸妈妈也想知道为什么,可是问嘟嘟,嘟嘟自己也说不清楚。在焦急之中,爸爸妈妈带着嘟嘟去了儿童医院,医生给嘟嘟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可是仍然没有找到原因。

这天晚上,妈妈用乞求的目光望着嘟嘟,然后将一根豆芽夹到嘟嘟碗里。谁知道嘟嘟马上发了脾气,小手一推,盘子就被掀翻在地上。

这一幕惹恼了爸爸:“嘟嘟,你太不听话了!如果你不吃一口饭,就马上给我从饭桌上滚下来!”爸爸的语气十分坚定,可是嘟嘟却不放在眼里,他居然直接从椅子上跳了下来。

“嘟嘟,你现在必须坐在椅子上吃饭,不然的话,你一个晚上都不准离开餐桌!”爸爸冲嘟嘟大叫道,妈妈又把嘟嘟抱回椅子上,试图让他吃饭。可是嘟嘟根本就不听。

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是和往常一样,拥抱、亲吻嘟嘟,然后哄他睡觉。父母商量,应该采取其他方法来解决嘟嘟不爱吃饭的问题,不能因为嘟嘟不爱吃饭就骂他、打他。他们希望嘟嘟吃饭能和以前一样快乐。

第二天晚餐时,爸爸妈妈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假装没有注意到嘟嘟不想吃东西。“嘟嘟,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妈妈微笑着问嘟嘟,同时把蔬菜递到爸爸碗里。嘟嘟很高兴地和爸爸妈妈讲述他在幼儿园做过的游戏。嘟嘟一面讲着,一面吃下了一大勺小米粥。

“嘟嘟今天晚上的表现真是太棒了!”妈妈表扬嘟嘟,“我很高兴你喜欢吃妈妈做的小米粥。”爸爸妈妈继续吃饭,并没有要求嘟嘟再多吃几口。睡觉前,爸爸妈妈讨论了这次成功的经历,决定以后继续这样做。他们还记得医生的话:“嘟嘟的体重有一点偏瘦,但还算正常。从这个角度看,他一顿饭的饭量比较小,他可能一天要吃好几顿。”

自从有了那次成功的经历,让嘟嘟吃饭就不再是让爸爸妈妈头疼的事情。而且妈妈还专门为嘟嘟准备了有趣的“胡萝卜小船”,以及其他有营养的“蔬菜乐园”,让嘟嘟对吃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现在,只要嘟嘟好好吃饭,爸爸妈妈就会夸奖他,并且让嘟嘟自己决定想吃什么东西,妈妈再去菜市场买。

生活中,像嘟嘟的父母这样,为了孩子吃饭问题而烦恼不已的家长还有很多。想要纠正孩子挑食的坏习惯,父母就要给孩子制定一点规矩,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耐性和努力才行。因为任何一种习惯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需要父母的坚持,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1.尽量引起孩子对食物的兴趣

假如孩子挑食、偏食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那么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引起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哪怕是一根小小的豆芽,也有它的可爱之处吧?父母还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爱吃饭。假如每天一到吃饭时间,父母就如临大敌,并且让孩子也感受到这种情绪,那么孩子也会渐渐地把吃饭当成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

2.父母要以身作则,不挑食、不偏食

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矩的同时,自己也应该以身作则。有的父母自己就很挑食、偏食,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孩子于潜移默化中也渐渐养成这样的不良饮食习惯。还有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吃饭时间不稳定,经常带些快餐回家给孩子吃。其实那些油炸、腌制、添加人工色素和香精的食品,不仅对健康有害,还会破坏孩子对其他食物的味觉。

3.创造良好愉快的就餐环境

心情好,胃口自然也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因此,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创造良好愉快的就餐环境。利用进餐时间多与孩子交流,谈论令人愉快的话题。对食物大加赞赏,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觉得吃饭是一件开心的事,看着爸爸妈妈吃得津津有味,孩子自然也愿意品尝。

4.尽量把饭菜做得色、香、味俱佳

如果父母总是把饭菜做得千篇一律,要么是看着都没有胃口,要么是中看不中吃,那么孩子出现挑食、偏食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父母能够把饭菜做得色、香、味俱佳,这样,孩子自然就会改掉挑食的坏习惯。

5.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行为

除了以上几点,父母还应该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行为,比如孩子能够在父母的鼓励下,尝试以前不喜欢吃的饭菜,无论吃得多少,父母都应该肯定孩子的进步,并且给予及时的表扬。这样,孩子会有一种被关注的感觉,从而增强了孩子继续进步的积极性。

别让孩子把晚餐当成“美术课”

小伟浩今年才3岁,可是小家伙已经学会“画画”了。小伟浩的爸爸妈妈却为孩子的这一“特长”苦恼不已,他们想:“也许小伟浩真的是一个绘画小天才吧!不过他好像选错作画的地方了。”

原来,小伟浩“画画”的地方是家里的餐桌——小家伙总是喜欢将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到处乱扔,涂抹在盘子上或是吐出来。小伟浩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这种浪费行为感到十分气愤,并且尝试着用大声训斥的方法使他停止玩弄食物。

“小伟浩,不要再玩弄食物了!”爸爸不止一次这样吼道,可是小家伙根本就不予理会。后来妈妈也开始“威胁”小伟浩:“如果你再这样拿豆子玩,妈妈就把你从餐桌上抱下来。”而小伟浩听到后又试着把一颗豆子弹进牛奶的杯子里。爸爸妈妈的打骂教育似乎也不起作用,每次小伟浩在吃完几口之后,又继续将他的香肠和豆子往旁边的盘子里扔。

爸爸妈妈开始想办法了,他们很想知道,小伟浩是不是因为吃饱了才开始玩弄食物的。每次当爸爸妈妈发现小伟浩可能吃饱了,并且眼光流露出想要玩食物的眼神时,他们就立刻将他的盘子移开。另外,妈妈也更加有耐心地教育儿子,让他知道在吃饱后就告诉妈妈“我吃饱了”。

就这样,小伟浩有三个星期没有进行“食物艺术创作”了,爸爸妈妈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可是接下来的一天,小伟浩又开始将奶油玉米,涂抹在餐桌布上。幸好爸爸妈妈已经制定好了规矩,对于如何处置“搞破坏的人”,有着明确的处罚规定。爸爸妈妈以平静的语气对小伟浩解释说:“如果你把餐桌弄得一片混乱,那么你就必须把餐桌收拾干净。”爸爸妈妈再没有像以前一样打骂小伟浩,而是十分平静地执行了这一规定。

刚开始的时候,小伟浩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收拾“残局”,只是在父母的严格规定下,他不得不用抹布擦干净被自己弄脏的桌布,有好几天晚上都是如此。小伟浩终于学会说“我吃饱了”,而且他还意外地发现,这几个字好像具有神奇魔力似的,每次他这么说时,都会得到爸爸妈妈的拥抱和表扬。爸爸妈妈对小伟浩说:“谢谢你说‘我吃饱了’。我们还要继续吃饭,而你可以去玩你的玩具卡车了。”

现在,小伟浩家的用餐气氛好多了,爸爸妈妈时常会夸奖小伟浩吃饭的好习惯,也不再提以前小伟浩浪费食物的“劣迹”了。现在的用餐时间比以前花的时间更短,也更加甜蜜、温馨了。

这是3岁以下孩子常做的事情:他们把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弄得满手、满脸都是,甚至把食物摆成各种造型,比如交通工具、动物等。父母实在无法容忍孩子的这种“创造力”,每次只要给小家伙吃他们不喜欢的食物,过不了多久,天啊,父母会发现,自己的手上、孩子的手上,甚至地板和餐桌上都是一片狼藉。

当孩子开始把食物当成玩具,而不是往嘴里放的时候,那表示他已经吃够了。不管孩子是否已经开口说话了,父母都应该了解。每当孩子开始把食物当成“武器”或者玩具时,就应该立刻把食物拿走,即使孩子还是一副很饿的样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食物是用来吃的,而不是用来玩的。

那么,面对喜欢玩弄食物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引导教育呢?

1.给孩子准备容易吃的食物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有的食物可能太大了。孩子不容易吃下去,自然会拿在手里把玩。如果父母能够把食物切成孩子容易舀起和咀嚼的体积,那么就能够避免孩子将餐桌弄得过于凌乱。

2.当孩子玩食物时,马上结束吃饭时间

假如孩子违反了先前制定的饮食规矩,那么父母就要告诉他,这样做的后果是怎样的,以此向孩子证明:玩弄食物会让他失去一些快乐的时光!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我很遗憾,你的手上全是捏碎了的西红柿。现在晚餐结束了,你必须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干净。”

3.不要轻易对孩子发脾气

尽管孩子玩弄、浪费食物的行为可能会让父母很生气,可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愤怒也许正是自己吃饭时想要的“调味剂”。学龄前的孩子都渴望自己能够影响周围的世界,如果父母生气发火,孩子反而会得意洋洋。因此,父母不要让孩子觉得,玩弄食物能够引起父母的注意,对于孩子在餐桌上一些没有破坏性的玩食物行为,只要父母能够容忍,完全可以视而不见。

4.执行规矩,绝不妥协

如果孩子破坏了父母制定的规矩,那么付出“代价”也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在执行规矩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或者妥协,比如当父母把孩子的碗拿走时,即使孩子尖声喊叫,父母也要坚持到底。务必要让孩子知道,只要是父母制定的规矩,他都必须遵守。

5.及时称赞孩子

当孩子认真吃饭时,父母应该及时地称赞他,告诉孩子:“你吃饭越来越认真了,爸爸妈妈真高兴。”并且要让孩子明白,他会因为乖乖吃饭的行为而得到父母的奖励。

用眼有规矩,保护好孩子的视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夜空中闪耀的星星”,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孩子的视力也是爸爸妈妈最关心的问题。如果孩子的视力出现了问题,不管是近视、斜视或是弱视,都很难再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因此,父母应该及早给孩子制定用眼习惯的规矩,保护好孩子“心灵的窗户”,让夜空中的星星永远闪亮。

小冰原本有一双很漂亮的大眼睛,水灵灵的,特别有灵气。可是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迷上了打游戏和看电视。平时从学校回家,小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玩游戏,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或者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看几个小时的动画片。不仅如此,平时小冰还喜欢躺在被窝里看书,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有一天,小冰在课堂上突然觉得眼前一片模糊,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排大字,可是她怎么也看不清楚。再后来,小冰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对面的来人也不清晰了,有好几次邻居走到她面前她才看清楚是谁,刚想说话邻居却已经走过去了。小冰感到十分难过,因为妈妈告诉她,邻居们都说她越来越“大牌”了,看到熟人也不打招呼,他们怎么知道是小冰的眼睛出了问题呢?

最后,小冰向妈妈说了自己眼睛的情况,又跟随妈妈来到医院。医生确认小冰患上了近视,没办法,只能为她配了副眼镜。小冰水灵灵的大眼睛变得空洞无神了,她很后悔,为什么当初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眼睛呢?现在后悔也没用了。

小冰的妈妈也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会因为用眼的习惯问题而成为近视。如果她能够及时地关注孩子,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用眼习惯,可能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了。

一双美丽的眼睛不仅好看,而且是孩子健康生活的保障,要知道,人类有9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取的,因此,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用眼习惯制订规矩,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学会爱护自己的眼睛。

用眼不卫生会导致近视眼,不但会给学习带来诸多的不便,而且也会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很多人都忽视了对眼睛的保护,戴近视镜的人几乎遍地都是,这样不仅不美观,也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看看那些戴近视镜的人吧!特别是那些爱美人士或者为了工作的需要,他们常常戴上隐形眼镜。不要以为这样很方便、很美观,事实上戴隐形眼镜的人不得不每天从眼睛中取出、放进镜片,还要经过清洗和消毒,如果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眼睛的感染,给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孩子是近视眼发病率极高的群体,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小冰那样的孩子,等近视后才懊悔不已。孩子近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注意用眼卫生,有的孩子喜欢长时间地面对电脑玩游戏,看电视等;有的孩子喜欢在被窝里看书,在动荡的车厢中或者边走边看书读报;还有孩子学习十分用功,眼睛距离书本太近,加上光线昏暗,不知道休息等原因,都会导致孩子近视的发生。

一旦孩子患上近视,就很难再恢复正常了。因此父母一定时刻关注孩子的用眼卫生,给孩子制定用眼规则,千万不要像小冰的妈妈那样,等到孩子近视后才后悔莫及。

想要让孩子的眼睛更加健康、明亮,父母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孩子学习的环境不要太昏暗

父母一定要保证孩子晚上学习时的灯光不能太昏暗,尽量给孩子准备一个瓦数充足的灯源,并且要调整到适当的距离,使光线能够从孩子的左前方投射下来,这样可以避免暗影,更有利于孩子看书、写字。孩子在白天学习的时候,父母也需要注意,不能让孩子在强烈的阳光下学习,因为强烈的阳光会使孩子感到头晕目眩,时间长了也容易形成近视。

2.正确地看书、学习和玩游戏

小梅上小学五年级了,平时做功课的时候,总喜欢趴在桌子上,眼睛紧盯着书本,距离不超过20厘米。

当妈妈发现小梅的这个不良习惯后,立即给小梅定了规矩:平时做作业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要距离桌面30厘米左右,并且每过40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

刚开始的时候,小梅还能够按妈妈说的去做,可是妈妈一走开,她又趴在桌子上了。她只想着尽快写完,然后就可以出去玩耍了,因此学习一段时间后也没有主动停下来休息。

小梅的妈妈看到孩子的这种行为后,为了保证小梅的用眼卫生,无奈之下只要小梅学习的时候,妈妈就站在她的身边及时纠正。这样时间长了,小梅也渐渐改掉了用眼不卫生的坏习惯,从而避免了眼睛近视的恶果。

平时,无论父母的工作有多忙,都不要忽视孩子的用眼习惯,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的用眼习惯,就应该及时制定规矩。比如禁止孩子长时间地玩游戏、看电视、躺在床上看书等行为,就算是学习,也要劳逸结合,学习一段时间要休息一会儿。只要父母能够像小梅的妈妈那样,给予孩子应有的关注及引导,做好充分的预防,孩子患近视眼的几率就会大大地减少。

3.教孩子学做眼保健操

小刚特别喜欢上网聊QQ,可是父母制定了严格的规矩,只允许他周末玩。小刚为了抓住这个宝贵的时间,只要一上线,就和QQ上的同学、朋友聊个没完没了,有时候一聊就是一上午。小刚的爸爸感觉孩子这样长时间地面对电脑,肯定会对眼睛产生巨大的伤害,于是开始教小刚做眼保健操,并且严厉地告诉小刚:无论是聊QQ,还是上网学习,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并且每次关电脑之后都要做一次眼保健操。

起初小刚并不同意,他认为这样自己聊QQ的时间就更少了。可是爸爸告诉他,如果不那样做,周末也不允许他上网了。没办法,小刚只得遵守爸爸定的规矩,上网时定上闹钟,一个小时后主动去做眼保健操。

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小刚不但养成了良好的用眼习惯,上网的时间也更少了。

近距离地看东西,一段时间后眼睛都会疲劳,如果不及时休息,眼睛为了适应环境就会主动调解眼轴的长度,再加上睫状肌长时间收缩,就很容易形成近视。因此,父母要注意孩子的用眼习惯,教孩子经常做眼保健操,防止孩子近视。

4.带孩子去户外做运动

小杰是一个文静的小女孩,平时除了上学,周末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家里看电视、上网或者做功课,基本上很少运动。

前一段时间,小杰感觉自己的眼睛很不舒服,看东西也不清晰,爸爸就带她去医院检查了一下。医生告诉他们,小杰患上了假性近视,假如以后再不注意用眼卫生,就会变成真的近视。当然,如果小杰能够注意用眼卫生,视力则可能恢复正常。同时,医生还建议小杰多做一些户外运动。

回家以后,爸爸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拉着小杰出去跑步、游泳等,虽然小杰一点也不想动,可是为了自己的眼睛健康,也只好随爸爸一起去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户外运动,小杰的视力有了很大的改善。

孩子经常待在家里,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利,对孩子的视力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父母应该时常带孩子去户外做一些运动,这样不但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预防孩子眼睛近视。

总之,孩子的眼睛是天上的星星,是信息的“接收台”。父母想让孩子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就要及时给孩子制定规矩,尽早规范孩子的用眼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孩子近视的发生。

不要拨乱了人体的“生物钟”

当父母经过一天的工作,下班回家已经筋疲力尽了,多么希望孩子能够早点睡觉,好让自己保留一点精力去做家务或者早点休息。可是孩子并没有父母想象中那么“善解人意”,他们偏偏喜欢把睡觉时间变成追逐时间、哭喊时间,或缠着爸爸妈妈,要求再讲一个故事,再喝一杯水,以此来拖延。不论父母多么努力,都难以让孩子乖乖去睡觉,真是令人伤透了脑筋。

孩子不能按时睡觉,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孩子的精力太过旺盛,到了大人认为他们该休息的时间,仍然活力十足。

2.父母白天忙于工作,孩子想利用晚上的时间亲近父母,所以迟迟不想睡觉。

3.孩子不愿因为睡觉而错过大人的活动,尤其是家里有客人来访,气氛正热闹,突然叫孩子去睡觉,他们如何甘心呢?

4.孩子白天玩得过度兴奋,往往令晚上难以入睡,或睡至半夜惊醒。

5.孩子真的不困,怕黑或怕孤独。

如果孩子不是偶尔不按时睡觉,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那么父母就必须像对待孩子其他不良习惯一样,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帮助孩子克服不按时睡觉的坏习惯。

在牛牛家里,每天晚上都会发生同一件事情:每当睡觉时间来临,爸爸和牛牛之间就会发生一场充满泪水的“战斗”。

通常情况下,爸爸会气哄哄地把牛牛拖到床上,或者按在床上,牛牛则会大喊大叫:“我还不想睡觉!我一点也不累!我还要再看会儿电视!”

“我知道你不想睡觉,”爸爸的态度十分强硬,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可是,现在已经到了睡觉时间,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现在,马上给我睡觉!”每天晚上牛牛家都会出现类似这样的对话,这让爸爸感到难过,也让牛牛很不开心,有时候还总是大哭大闹。

为了让牛牛养成按时睡觉的好习惯,爸爸在网上查找了很多巧妙的方法,他决定用厨房里的定时器,来结束父子间的“战争”,让牛牛自己乖乖地上床睡觉。

这天晚上,爸爸不断地提醒自己,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不对牛牛发脾气。在牛牛应该上床睡觉的前一个小时,他设定好了定时器,并且告诉牛牛:“如果你能在定时器响起之前作好睡觉的准备,我就可以再设定一些时间,让你多玩一会儿,直到定时器第二次响起时,你再睡觉。”

牛牛迅速地在定时器响起之前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爸爸也没有食言,又重新设定了定时器的时间,并且利用这段时间给牛牛讲了几个童话故事。

当定时器第二次响起的时候,牛牛小声地问道:“睡觉的时间到了吗?”爸爸知道牛牛已经困了,于是告诉牛牛:“是的。快睡觉吧。牛牛真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自从使用定时器以后,牛牛再没有因为睡觉时间的问题和爸爸发生过“战争”。爸爸也很欣慰,因为父子俩终于拥有了没有争吵和泪水的夜晚。

孩子都是好动的小淘气,他们好像时刻充满活力,经常会想尽一切办法逃避睡觉。如果父母不想在睡觉前让家里乱作一团,那么最好能够在睡觉这件事情上制定好规矩,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必须上床睡觉,而不要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如果父母对孩子说:“嗨,亲爱的,你觉得现在应该上床睡觉了吗?”那么孩子肯定会选择“再玩一会儿”。当然,如果父母想通过“打骂教育”,让孩子乖乖上床睡觉,那么无疑会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想想吧,如果小宝贝在被窝里小声地哭泣,你的心是不是更难受呢?不如像上面故事中牛牛的爸爸那样,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吧,也许这样更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付”不按时睡觉的孩子呢?

1.规定孩子的睡觉时间

为了让孩子准时上床睡觉,父母最好明确地规定孩子的睡觉时间,但是需要注意一点:不要把“天黑了”作为孩子上床睡觉的标准,因为每个季节的天黑时间都是不同的。父母一旦给孩子规定了上床睡觉的时间,就不要随意改变,即使家里来了客人,也不要允许孩子多玩一会儿。

2.帮孩子做好睡前准备工作

如果父母在孩子睡觉前,仍然大声说话,或者弄出许多噪音出来,就会影响到孩子的睡眠。因此,在每晚睡觉前的一段时间,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做好睡觉前的准备工作,比如给孩子淋浴、更衣,讲一个小故事,唱一首儿歌等,也可以给孩子放一小段轻松的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旋律中慢慢进入梦乡。

3.父母要让孩子感到安心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更容易感到安心,也更容易入睡。他们可能会从某种固定的程序或者物品中获得安全感。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将自己的玩具放在枕头边,然后再乖乖睡觉;有的孩子习惯在睡觉前亲吻父母,或者得到父母的亲吻;有的孩子要在睡觉前听一个小故事,或者听一首儿歌……这些固定的程序都能帮助孩子迅速地进入梦乡。父母千万不要取笑孩子的这些行为,更不要加以制止。

4.晚上不能让孩子过度兴奋

白天父母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陪孩子,于是选择在晚饭后的一段时间和孩子玩耍,让孩子兴奋不已。其实,晚饭后不宜进行一些过于刺激的游戏或者活动的,这样会让孩子过于兴奋而难以入眠。像一些跑跑跳跳的动作,最好选择在节假日进行。

5.父母与孩子一起睡觉

如果孩子不愿意按时睡觉,仅仅是因为想多看一会儿电视,这时父母就应该做出一些小小的“牺牲”,关掉电视和孩子一起睡觉。有的父母在禁止孩子看电视的同时,自己却要继续看下去,这当然是不公平的。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让孩子自己决定每晚睡觉的时间,只要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就行了。

6.让孩子白天充分运动

孩子的精力太过旺盛,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在白天充分地运动,这样到了晚上睡觉时间,他们的身体就会自动跟大脑说“睡觉的时间到了”。

好孩子不赖床,早睡早起精神好

“叮叮叮……”

放在浩浩床头的小闹钟响了起来,睡在隔壁的妈妈被吵醒了,可是浩浩却还赖在床上,一动不动。

“浩浩没有听见闹钟响了吗?”妈妈来到浩浩的床前,小声地叫道,“浩浩,该起床啦!待会还要上学呢!”

浩浩翻了一个身,用屁股对着妈妈。“快起床了,不然待会上学要迟到啦!浩浩,听到没有?”妈妈有点着急了,用手轻轻摇动浩浩的身体。

“哎呀,我知道了!马上就起床。”浩浩的睡意被渐渐赶走了,懒声懒气地回答说,“妈妈,不要再叫我了。”

妈妈看浩浩有了起床的“迹象”,语气缓和了许多:“马上起床哈,妈妈给你准备早餐去……”

妈妈在厨房里忙了好一阵,回到浩浩的房间,发现他依然睡在床上,纹丝不动。妈妈这会儿真急了,使劲地晃动浩浩的身体。浩浩的睡意再一次被赶走,小眼睛睁开一条缝,嘴里含混不清地说:“妈妈,你着什么急啊!我再睡最后5分钟,一会就起床啦!”妈妈知道,浩浩说话一定不算数,于是硬把浩浩从床上拉了起来。

没想到,这次浩浩倒生气了,冲妈妈大声吼道:“每天早上都吵吵吵,妈妈你真烦人啊!”

父母每天都会很辛苦,从早晨起床就开始着急上火,而“点火”的通常都是家里的小淘气、小懒虫。孩子每天早上都赖床,爸爸妈妈能不上火吗?自己很早就起床叫孩子,可是孩子赖床的“功夫”都是一流的,非要闹得很不愉快,他们才会懒懒地从床上爬起来,慢条斯理地穿衣、洗漱。父母忙了一早上做好的早餐,常常因为孩子的贪睡而无人问津。孩子喜欢赖床睡懒觉,真是让父母头疼的一个大难题。父母开始考虑:必须给孩子制定规矩了!

可是孩子们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父母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就多睡几分钟吗?又不会迟到,真是瞎着急!只是孩子没有想过,如果没有爸爸妈妈每天早上“大呼小叫”,恐怕孩子不仅会迟到,甚至连洗漱、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吧?更别说穿戴整齐地出现在校园里了。不过,孩子完全不用担心,因为父母永远不会停止“大呼小叫”,不会让孩子上学迟到,不会让孩子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没有面子。如果孩子被同学笑话,或者被老师批评了,父母会比孩子更难受的。也正因为如此,孩子便能够更“安心”地赖床了。

小志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了,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很听爸爸妈妈的话。全家老小,以及学校里的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

然而,最近妈妈却发现小志有一点“反常”。平时都按时起床的小志居然变得爱睡懒觉了,最近几天都是如此,常常等到快要迟到了,才很不情愿地起床穿衣服,连妈妈做好的早餐也不吃,就夺门而出了。

妈妈百思不得其解,以前的小志可不是这样的。于是,妈妈开始留意小志的一举一动,希望能够了解小志赖床的原因。终于,妈妈找了答案。

原来,为了参加学校里的长跑比赛,小志每天都要参加训练。由于这孩子性格好强,在训练的过程中毫不松懈,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这使得小志的身体疲劳极了。

知道了小志赖床的原因,妈妈首先和小志的班主任取得了联系,一起为小志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与此同时,妈妈也在鼓励小志积极训练,争取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了给小志的身体补充营养,妈妈在饮食上也更加注意了。另外,还给小志买了一个小闹钟,帮助他按时起床。

就这样,小志和妈妈一起努力,终于又回到了之前早睡早起的状态。

看来,只要父母能够找到孩子赖床的真正原因,就可以改掉孩子喜欢赖床的坏习惯。如果父母任由孩子晚睡晚起,那么只会让孩子恶性循环,并且永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孩子赖床的坏习惯。其实,孩子之所以喜欢赖上,除了身体上的原因,还有许多心理因素。父母要做的,就是更多地注意孩子、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同时,还应该给孩子制定相应的规矩。

1.孩子的睡眠时间一定要保证

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充足的睡眠能够保证他们身体健康,使他们的身体更好地生长。因此,父母一定要规定孩子,每天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比如半岁前婴儿每天睡眠约需15~20小时,1岁约需15~16小时,2~3岁约需12~14小时,4~6岁约需11~12小时,7岁以上约需9~10小时。

2.适当的午睡也必不可少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午睡时间可有可无,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孩子缺少午睡,可能一个下午都会无精打采。当然,午睡的时间也不要太长,否则会影响到孩子晚上的睡眠质量。

3.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巨大,功课繁多,娱乐项目也相对丰富,很容易形成杂乱无章的作息习惯。为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让孩子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这样就能够避免孩子赖床的不良习惯。

4.给孩子准备一个可爱的闹钟

为了帮助孩子改掉赖床的坏习惯,父母还可以帮孩子买一个可爱的闹钟,铃声由孩子自己选择。相比父母的叫唤声或者门铃的声音,当孩子听到闹钟发出可爱的声音时,更能够提高他们起床的意愿。

5.叫醒孩子起床也要把握时机

当孩子处于深度睡眠时,如果被父母叫醒,或者被硬拉起来,当然会产生反抗情绪。因此,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叫喊孩子起床的时间,太早或者太晚都不适宜。

6.给孩子一些鼓励

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喜欢赖床,就时常对孩子大声训斥。假如孩子每天起床后都不得不面对父母的指责或者批评,那么他就会更加讨厌起床了。父母应该做的,是在孩子起床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为孩子准备好丰盛的早餐,这样坚持下来,孩子就能自觉地起床了。

7.父母可以给予适当地惩罚

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很多时候都需要父母的督促和指导。因此,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仍然喜欢赖床,睡懒觉,甚至影响到学习,父母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了。父母可以事先和孩子说好,如果孩子赖床不起,那么就接受某种惩罚。

孩子喜欢吃手指怎么办

不知道父母有没有留意,不少孩子都有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吮吸手指。无论是平常生活中,还是在幼儿园的课堂上,小家伙总是习惯性地把手指放进嘴里吮吸。父母有时会很疑惑,难道孩子在手指头上抹了蜂蜜吗?为什么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吮吸手指,并且一副津津有味的样子呢?

原来,孩子吮吸手指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表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学家称之为“口欲期”,这一时期是孩子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孩子总是吮吸手指、吐口水、发出“咯咯”的笑声,这些都是孩子“口欲期”的表现。其实,孩子在婴儿时期,最直接触碰到的就是自己的双手。如果孩子第一次把手指放进嘴里的时候,父母没有及时阻止,孩子就会形成习惯。

孩子在3岁以后如果还有吮吸手指的行为,或者之前并没有这样,可是后来却突然有了。这可能与孩子的紧张、焦虑情绪有关。当孩子出现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敌对等情绪时,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习惯性地吮吸手指。

如果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来陪伴孩子,或者对于孩子与外界的交流不够重视,孩子自然就会通过玩弄自己的手指或者吮吸手指来解闷,从而打发无聊的时光。此外,在孩子思考问题,或者感觉饥饿的时候,也会出现吮吸手指的行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习惯。

欣儿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平时挺安静,也挺温顺的。因为长相甜美,妈妈从小就把她打扮成一个“小公主”。

如今“小公主”已经10岁了,出落得亭亭玉立,可是妈妈却发现10岁的欣儿居然有吸手指的坏习惯。有很多次,妈妈走进欣儿的房间,都发现她在吸手指。

刚开始的时候,妈妈也没有太在意,每天发现欣儿吸手指,都只是说她几句:“欣儿,你怎么像孩子一样吸自己的手指呢?这可不是什么好的习惯。”或者直接把欣儿的手从嘴里拿出来,并且规定她以后不能再这样。

也许是妈妈的教育力度不够,欣儿始终没有改掉吸手指的坏习惯。后来妈妈发现,欣儿的手指已经被她吸得发红,有的甚至已经破了皮,或者表面发白。直到后来有一天,欣儿突然感到肚子很疼,疼得她倒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妈妈急忙带着欣儿去了医院,医生进行了详细的检查之后,开了几副打虫药。

回到家里,欣儿把药吃完,真的打出虫子来了。而且,过了好几天,欣儿才恢复了健康。妈妈想来想去,终于恍然大悟:欣儿肚子里的虫子肯定是吸手指吃进去的细菌。

孩子总是喜欢把手指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品尝”,有时候抓了什么玩具也往嘴里塞,父母总是很担心,孩子的小手通常不怎么干净——小家伙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把手指放在嘴里不知道会吃进什么细菌,可是不管父母阻挠也好,训斥也罢,孩子总是“固执己见”,继续吸他的小手指。

父母想要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当然不能够操之过急,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父母索性采取一些“极端”的办法,比如在孩子的手指上涂抹苦味、辣味的东西,或者训斥、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自卑和恐惧心理。父母使用的这些“极端”方法,往往效果并不明显,而且会对孩子的幼小心灵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父母千万不要随意使用。最好的方法,还是给孩子制定相应的规矩,让孩子按“规矩”行事,自觉改掉吸手指的坏习惯。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给喜欢吸手指的孩子制定规矩呢?

1.父母不能过于急躁

我们已经在前面说过,孩子喜欢吮吸手指,可能是由于心理的原因。为此,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矩之前,首先应该改善孩子的心理环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一旦发现孩子有吮吸手指的坏习惯,就应该耐心地进行劝说,千万不能过于急躁,更不要训斥打骂孩子。

2.给孩子明确地规定

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吮吸手指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你不想肚子疼,那么最好能够改掉这个习惯。”孩子在睡觉前,或者听、看自己有趣的事情入神时,很容易不自觉地吸吮自己的手指,这时父母就要明确地规定孩子:小手必须放在正确的地方,比如睡觉的时候,手应该放在被子里;看电视、听故事的时候,手应该放在腿上等等。

3.多陪伴孩子

父母千万不要以工作繁忙为借口,让孩子一个人度过漫长而无聊的时光。如果孩子一个人待的时间太久,他们就会因为无聊而把手指放进嘴里吮吸,所以父母还是多抽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吧!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有吮吸手指的倾向时,父母可以通过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预防孩子吮吸手指。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玩具或者其他东西,同时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多陪伴宝宝说说话、做游戏、看书、讲故事等,让他总是有事可做,注意力放在这些事情上,这样他就没有机会把手放在嘴里了。

5.告诉孩子吮吸手指的坏处

如果孩子已经很懂事了,父母就要经常给他讲吮吸手指的害处,吮吸手指会给孩子的健康造成哪些伤害等等,如果孩子明白了其中的利害,自然就会改掉这个习惯。

6.消除孩子对坏习惯的印象

孩子喜欢吮吸手指可能是一个习惯动作,如果父母经常因为此事批评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对这个坏习惯“记忆犹深”。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减少对吸手指的记忆,直到孩子慢慢忘却为止。比如父母看见孩子又在吮吸手指,可以用温和的态度,将孩子的手从嘴边拿开,但是不要说什么,继续做自己手上的工作,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父母就会发现孩子吮吸手指的行为渐渐减少了。

如果父母已经费尽了心思,可是孩子依然固执地吮吸着自己的手指,也不要过于担心。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孩子吮吸手指的习惯会在3~6岁自然消失,如果孩子6岁以后仍然如此,那么可能是孩子在环境适应时出了问题,这时父母就要格外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