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残疾人康复的发展与基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残疾人康复工作,1984年3月成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6年4月成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现为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1988年3月成立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年)》,规定五年内为50万名白内障患者实行复明手术,为30万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实行矫治手术,对3万名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自此,以白内障复明、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三项康复为重点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拉开了帷幕,残疾人康复事业驶人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1991年1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除继续进行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外,明确有计划地扩展实施精神病防治与康复、智力残疾预防与康复、低视力康复,以及社区康复、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等多项任务,吹响了残疾人三项康复服务向多元康复领域发展的号角。2002年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期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六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0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用短短十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康复服务格局,从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康复需求出发,确立了包含残疾人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的全面康复体系,勾勒出中国特色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2015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成就和精彩,其中第七部分《残疾人权利》中指出:“重点康复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共751.5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152.4万件;大力开展康复人才培养,全国共培训康复管理人员2.58万人,5.59万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16.98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接受培训。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的市辖区累计达914个,县(市)累计达2023个,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数达614.45万人。”

我国残疾人事业伴随着社会建设的步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残疾人康复服务由三项康复向多元康复服务领域发展中,以开拓创新之势,实现了残疾人康复服务“量”和“质”的嬗变,丰富了内涵,拓展了空间,为残疾人融合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残疾人三项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基石。残疾人康复服务起步之初,因受康复机构、专业队伍、服务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残疾人康复服务只能从服务领域中“拾遗补阙”和康复效果“立竿见影”的三项康复服务入手。残疾人三项康复在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方面是因为康复服务实实在在地惠及百万残疾人和百万个家庭,覆盖面广、影响度深;另一方面是在呼唤人道主义精神,确立残疾人康复服务向需求服务发展的方向道路,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康复事业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残疾人三项康复服务开启了残疾人多元康复领域和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发展的事业,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由单项到多元、由医疗康复到人的全面康复的强力催化剂。

第二,康复服务能力是康复服务项目取舍的度量衡。毋庸置疑,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是从三项康复服务起步,纵观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感受到康复服务能力在康复服务项目发展中的权重。过去由于物质基础和文明程度相对薄弱,再加上残疾人康复服务基础差、能力弱和社会认同度低等因素,三项康复作为残疾人康复的切入点,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康复服务和“有形”与“无形”之手,讴歌了人道主义思想,树立起了残联组织“代表、服务、管理”的社会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民心。随着康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康复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康复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和康复服务资源整合配置,以有为赢得有位,才有了今天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全面康复、全人服务的发展。

第三,社会环境是康复服务实施的保证。任何形式的残疾人服务项目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所谓的社会环境,在这里主要是指康复服务环境,包括康复服务的认知、导向、体制、机制、资源和政策等。30年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人道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残疾人康复服务领域,建立并完善了政策保障和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了以国家社会发展计划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从《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发展纲要》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从《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指标体系、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等,构建起了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全生涯(各类残疾人各年龄段)、全覆盖(各类残疾人服务需求)、全方位(各类残疾人服务保障)和无障碍(各类残疾人需求与服务衔接)。

第四,服务需求是专业服务发展的决定因素。以人为本、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由理念、原则发展成具体的规划、技术和方法,成为贯穿残疾人康复服务全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服务需求以残疾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权利与尊严,取代了居高临下的施舍和怜悯。纵观残疾人康复专业服务从自身排斥到共鸣,进而到共识、接纳、推动发展的过程,从服务项目到服务领域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关键在于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从某种意义而言,残疾人服务需求带动并推动了残疾人专业服务的发展。最为典型的,以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为例,起步时的辅助器具供应服务主要是通过市场供给,解决残疾人辅助器具的需求供应,供给阶段所表现出的辅具服务是基础和基本的;今天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是以供给和配送为基础发展起来,以辅助器具技术为着力点,以服务需求为导向,运用专业评估、人机评测、辅助技术等标准和方法,为满足残疾人个性化的康复需求或提高生活质量的辅助器具适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