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左撇子?

07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1519年

达·芬奇,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从不局限于艺术的范畴,他的身影还活跃在物理、数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他的绘画作品有一大一小两幅最为著名:《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小的不到3张A4纸,大的足有4米高、9米宽。这两幅从题材到尺寸都相差甚远的作品,为何都会成为不朽名作呢?

达·芬奇的知名度早就已经超越了艺术本身。

《蒙娜丽莎》这幅画究竟有多火呢?迄今为止,关于它的专著有几百本,还有不少学者将其定为自己的终身研究课题。据说,这幅画曾经借展到日本,因为参观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主办方不得不规定,每人只能在画前停留两秒。一、二,走。就是这么个节奏。

你觉得她在笑吗?她的微笑里透露着悲伤吗?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蒙娜丽莎的表情到底是什么而争论不休。有人说是为孕育着新生命而欣喜,有人说是为她刚刚去世的孩子感到悲伤,也有人说达·芬奇画的其实是个妓女,她是在嘲笑,还有人说,她的笑容会随着观看者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蒙娜丽莎这似笑非笑的表情,人们之所以500多年都没能得到统一的结论,最主要是达·芬奇“明暗渐隐法”的功劳。

人的眼角和嘴角的肌肉动作往往决定了人的表情,而这些表情又反映了人的情绪。有科学家在采用技术手段探测后发现,蒙娜丽莎的眼角和嘴角上竟然有将近40层超薄油彩。薄到什么程度?每层油彩的厚度不到两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十分之一。人们推测,达·芬奇是先把这些油彩涂在手指上,再用手指逐层将油彩抹到画布上,否则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两处的轮廓模糊,由暗到亮的过渡连续而自然,没有清晰的分界。所以画中人物的表情就介于似笑与非笑之间,给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蒙娜丽莎》(Mona Lisa)

1503—1506年

能与《蒙娜丽莎》同样享有盛名的就是《最后的晚餐》了。当时意大利不少修道院都喜欢在食堂的墙壁上画上一幅《最后的晚餐》,你可以想象一下,修道士一边吃饭,一边看着就要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那一定是吃着吃着就唰唰往下掉眼泪。这种忆苦思甜的思想教育实在是稳准狠。

在创作这幅壁画的时候,达·芬奇当然也不满足于前人的经验规则。他创造性地将鸡蛋、牛奶等材料混合在颜料里,只可惜刚过了50年就开始脱落,修复后也还是斑驳一片。

“最后的晚餐”作为耶稣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记录在了《圣经》马可福音的第十四章。饭桌上,耶稣告诉他的12个门徒,有人要背叛他。大家被这句话吓了一跳,纷纷问:“是谁呀,是谁背叛你了?”耶稣没有回答,他拿起面包,掰开来分给大家,说:“你们吃吧,这是我的肉。”又把葡萄酒分给大家,说:“你们喝吧,这是我的血。”而这时候,那个叛徒犹大就坐在他身边。千百年来,无数的艺术家用画笔演绎过这个故事。那么相比之下,达·芬奇的创作厉害在哪里呢?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饭厅,饭厅的中间放着一张盖着白色桌布的长桌,桌上分散地摆放着面包、水果和红酒。耶稣与12个门徒一字排开,坐在长桌的一边,面对着我们,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我们都能清晰看到。耶稣端坐在正中间,他好像很平静,轻轻地摊开两手,眼睛倦得几乎要闭上。而他两旁的门徒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表情各异,肢体夸张,好像在讨论一件意见不统一的大事。犹大呢?叛徒犹大被安排在了人群当中,乍一看几乎难以分辨出他在哪里。

在耶稣身上,达·芬奇还运用了一个构图的技巧:平行透视。达·芬奇巧妙利用天花板的透视线,桌边的景深透视线等都集中在耶稣的头上。这样一来,尽管耶稣神态非常平静,甚至毫无表情,但他依然是统筹全局的中心人物。这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达·芬奇孤身一人面对如此大尺寸的壁画时,稍微画歪一点点,就不会有最后线条交叉汇聚于耶稣头部这个效果。达·芬奇需要爬上脚手架作画,再爬下脚手架观察,循环往复,确保精确。

这幅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默剧。演员不可以说话,一切的故事都通过肢体来表现。达·芬奇就像一个导演,精心地安排着男主角耶稣和大反派犹大的位置,还有群演其他门徒的走位。这是一场精心的排布,也是达·芬奇这幅《最后的晚餐》最经典的地方。

无论是技艺、构图,还是大胆的想法,达到极致,即为艺术。

《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1495—1498年

《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复原图

达·芬奇笔下的犹大与其他人坐在一起,人们很难一眼将他认出来。他身体微微往后倾斜,右手紧紧抓着钱袋,两眼直直地望着耶稣。这时他反倒是一个孤立的人——他的紧张,他的害怕,他在这一刻的所有思绪,都是其他门徒没有的

耶稣心里已经知道是谁背叛了他,但还是为门徒分着面包和葡萄酒。达·芬奇将他安排在画面正中间,两手平静地摊开,左掌朝上,右掌朝下,单独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

达·芬奇对于画面的巧心构思无处不在。耶稣两旁的门徒也被巧妙安排。他们被分成四组,每组三个人,分坐在耶稣两旁。他们有人愤怒,有人吃惊,有人哀伤。达·芬奇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门徒不同的性格

意公子 说

虽然我们常说,艺术是人的主观感受,它本不应该有什么优劣之分。但凡能打动你的,对你个人而言便是好作品。但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有数不清的作品,大到拍卖会上的天价油画,小到邻家小孩的随手涂鸦。究竟什么才算是公认的好的艺术呢?达·芬奇给了我们答案。

一件艺术品离不开反复打磨的技巧和精妙的布局。它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想象力,用令人震撼的极致美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什么是艺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

这就是艺术持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