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偷走了红魔?曼联的盛世、衰落与再起
- 艾雲豪
- 1745字
- 2021-03-30 21:17:45
曼徹斯特市的變身[15]
英足的重生,背靠的原來不是紙醉金迷、以金融為中心的倫敦市,也不是遠洋貿易大港、鐵達尼號(RMS Titanic)的登記港口利物浦市,而是污布蒙頭、滿面油漬的曼徹斯特市。
曼徹斯特市,英國北部老工業重鎮,19世紀工業革命的紡織業發源地。隨着重工業發展,龐大對外貿易量推動了航運及造船業的興起,二戰前市內中心區人口高峰近80萬(總人口約300萬)。今天,其港口及相關的建築,仍是地標之一。當然,工業革命為城市帶來的一切惡夢,如工人階級被欺負、環境污染極其嚴重、鼠盜狗竊問題以至治安變差,這些問題在曼市因為人口龐大,所以特別尖銳。
二戰時期,曼市因其工業價值成為德軍主要空襲對象,市內多處重要建築物,如市政大樓、大教堂、奧脫福球場等,均遭遇猛烈轟炸,戰後全英國大傷元氣,曼市自然是首當其衝。工業、貿易、航運等百廢待興,人口亦由戰前的70餘萬,大幅下滑至1980年代的約40餘萬。不過,之後又有新的局面。
描述曼聯六小福故事的電影《92年班》(Class of 92),找來英國前首相貝利雅(Tony Blair)、名導演丹尼鮑爾(Danny Boyle)(名作包括《一百萬零一夜》、《時代教主:喬布斯》、2012奧運開幕禮),以及曼市著名樂隊The Stone Roses的樂師Mani,對80至90年代的曼市及英國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有如此綜合的描述:
80年代始,戴卓爾夫人的保守黨政府執政,志在破舊立新,對國企、壟斷型企業、死硬派工會尤不客氣,能砸爛的都給砸爛了。這對曼市而言,無異於在其淹淹一息之際,把吸氣管拿走。電影中有這麽一段:背景是殘破不堪的徏置區,鏡頭前一位老態龍鍾的太太,執着戴卓爾夫人之左手,卻當面指她不管窮人死活,其語氣的悽酸,教人為之動容。中央政府政策大刀闊斧,令曼市不論是地方政府、企業或是老百姓,都得學習自力更生。慢慢地,全曼市都習慣了勒緊褲頭帶的情況,一方面學會自得其樂,一方面又對西敏寺不太理會(反正沒甚麼財政支持)。
到了90年代中葉之後,工黨上朝,為本來已經蠢蠢欲動的曼市火上加油,結果鳯凰重生。政商百姓各師各法,政府專搞城市重建、產業重整;企業自我轉型,加速由重工業轉向服務及創意工業的發展;老百姓亦有自我再生的能耐,在音樂、文化、創意、運動,居然也做到重塑的效果。
在各自各精彩的努力下,成功喚醒了這個本是滿面污垢的大鐵匠,變身成為潮人一族。曼市人口,自90年代後期始,回復上升的勢頭。在曼市中央,大概2萬人的社區內,有四所大學、多間文化藝術館,以及最大的同志吧,是倫敦以外,最多姿多彩、最具生氣、都市氣息最濃烈的地方。[16]
便是在此大勢之下,紅魔鬼曼聯在90年代乘勢崛起。期間,紅魔鬼成為英超以至英國對外最響亮閃耀的名片。貝利雅便在電影中如此酸溜溜的說:「記得我那次到日本一間不知名、連在甚麼地方我都忘了的學校演講,嘿,你道那些小子識我嗎?我從他們的眼神便知,他們壓根兒不知、也不管我是何方神聖,他們可能在地圖上找不到我們。我實在沒法子,不知怎的,把碧咸的名字說了出來,一下子,小朋友的眼晴亮了,魂魄也回來了,哈哈……」[17]
註釋
[1] BBC (27 May 2015)
[2] 2009年由奇連依士活(Clint Eastwood)執導、摩根費曼(Morgan Freeman)和麥迪文(Matt Damon)主演,描述南非民權領袖曼特拉(Nelson Mandele)以欖球打破種族隔離的電影《不敗雄心》(Eastwood, 2009),便有此引述:“Soccer is a gentleman’s game played by hooligans. Rugby is a hooligan’s game played by gentlemen.”
[3] Goldblatt (2014: 7-10)。當中7.5%派息率可能是足總按市況而調節,如1991年曼聯上市招股書便指當年派息比例限制,為股本回報不超過15%。見Manchester United (1991:48)。
[4] Fordyce (10 April 2013)
[5] Gibson (9 April 2013)
[6] 警方及部分政府保守勢力,當時為了掩飾警隊維持秩序之不力,隱瞞真相,把責任全推到「利物浦的酒鬼及壞蛋」身上。這說法要到2012年9月才由獨立委員會一錘定音式的否定,還了利物浦人一個清白。時任首相卡梅倫亦要為其保守黨政府、即其前輩戴卓爾夫人的過失,公開道歉。
[7] Edwards (14 January 2015)
[8] Conn (2012:209)
[9] Conn (14 November 2004)
[10] Goldblatt (2014: 12)
[11] Conn (2012:203-4), Conn (14 November 2004)
[12] 這也解釋了為何由足聯主辦、大部分的收入(扣除必要成本及贏波獎金後)歸足聯的「聯賽盃」(前稱「牛奶盃」、或「可口可樂盃」),從來都不太受英超球隊的重視,早已成為各大球會青訓的練兵場。近年這個趨勢,甚至有向由足總主辦、大部分收入(同樣是扣除必要成本及贏波獎金後)歸足總的「足總盃」蔓延。背後,自然是錢作怪——又是與電視轉播收入有關。
[13] Ian (21 November 2015)
[14] Douglas (12 March 1999)
[15] 本節部分內容,來自艾雲豪(3 February 2016)。
[16] Goldblatt (2014: 91)
[17] 電影《92年班》,Turner and Turne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