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
- 肖宇
- 6078字
- 2021-04-09 14:53:43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与偏差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不论是大学生的生理还是心理都在逐渐成熟,而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只有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并接纳自我,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自身积极健康成长。探讨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不仅是大学生需要学会的,也是所有人终生的课题。
一、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1.自我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他们心理活动的深度、发展速度都远远超过中学阶段。除了对自己外貌、体重、言行举止等外在上的关注之外,还更看重自己的性格、人际、能力等内在表现。他们往往从更深的角度认识自己,更注重从内心深处评价自己,但是也更容易感受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冲突。
2.自我认识的水平存在年级差异
受个体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水平上存在着差异,总体上会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趋于成熟。大一学生刚进入校门,处于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中,在学习方式、环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脱离了原有熟悉的环境,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寻找自己的位置,因此自我意识最为强烈。大二、大三学生则逐渐适应大学生活,整合了各方面的新信息,自我认识进一步稳定和深化。大四学生临近毕业,需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合理规划,可能又会出现新的反思和重整。然而历经的每次变化带来的自我审视,都不是彻底打破原来的自我意识,而是在既有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
3.自我体验深刻且丰富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深刻且丰富,总体情绪情感基调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大学生容易对别人的言行和态度过于敏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闭锁于内心,导致内心体验的起伏较大,两极化明显。总体体现为:大学生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又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自暴自弃、悲观失望。
4.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进入大学后,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和新的生活经验积累,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能力显著提高,更加客观全面。大学生主要通过他人评价和自省评价来获得和完善自我评价。
首先是他人评价。来自父母、朋友等人的评价,会改变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成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自省评价。受个人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自我评价日益辨证而深刻。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也开始认识到自己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5.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
走进大学校园,在经历了人际、生活等各方面的角色转变之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得到显著发展。大学生开始充分发展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水平,主动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调节,并积极思考和规划未来的职业理想。但是,这一过程又会受到家庭、社会等现实因素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社会性。此外,由于大学生自我调控水平的局限性,大学生也存在着不善于理智控制行为、不能及时调整目标等问题。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得到迅速发展并趋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经历了分化、矛盾和统一过程,呈现出一定规律。
1.自我意识的分化和统一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不再是原本笼统的整体“我”,开始意识到过去不曾注意的更多关于“我”的细节。出现了主观我(I)与客观我(me)的分化和“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化。大学生的“主观我”不断审视和评价着“客观我”,而“理想我”也促进了“现实我”的改变和发展。
自我意识的分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一过程使得大学生自我沉思增多,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渴望被理解、被关怀,同时也带来了激动、不安、焦虑、喜悦等多种情绪。
自我分化和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会促使大学生努力寻求解决方法,以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大学生此时一般有三种做法: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趋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的过程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自我意识统一的时间和模式都不相同。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只要个体在统一后的自我是完整的、协调的、充实的、有力的,此时的个体就是积极健康的统一。
2.自我意识的矛盾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大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面对主观我与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存在的差距,当个体无法顺利接受这一差距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产生痛苦和不安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矛盾:
(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由于生活范围狭窄,社会关系单一,大学生接收的信息多是来自身边人的鼓励与夸奖,这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无法客观认识自己,出现主观我与客观我不一致的现象。
(2)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大学生往往对自己存在着较为高远的成就期望和理想抱负,然而受现实环境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并不容易顺利实现这种期望。当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相差过大时,大学生就会失望和苦恼。
(3)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刚刚成年的大学生,独立意向明确,强烈要求能够自主做出决定。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社会经验,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经济上也还未能完全独立,大学生容易对父母、老师存在有依附心理,这令他们为此感到苦恼。
(4)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存在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存在自我闭锁趋向,戒备心使得他们不愿意轻易向人袒露自己的真心。这种冲突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阻碍,也使得他们感到孤独和痛苦。
三、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
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总体上表现出自我肯定、协调发展的趋势,即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较高,认识内容也逐渐丰富和深刻。但是,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是心理快速发展、趋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加之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等多方面冲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容易产生偏差,出现矛盾和不协调的地方。
1.过度自卑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但只有当自卑感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在人际交往中,过度自卑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等。有观点认为,自卑是个体自尊心不强所造成的。但其实有些具有严重自卑心理的人,反而往往表现出高度的自尊心,不允许他人对自己有任何的侵犯,也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2.自恋与自负
自恋是指个体自我扩张,高估自我,对自己的肯定评价超过自己实际状况的一种情绪体验。当个体过度自恋时,就容易形成自负的心理。自负的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长处,难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自负的人在生活中往往会做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选择和决策,从而产生心理困扰。自负的人的行为往往表现为:盲目乐观、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善于自我反省,总是抱怨周围的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等等。
3.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是指个体对自己过度专注,凡事都只从自己的角度、标准和要求出发,无视他人的存在,不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的心理。适度的自我关注有助于帮助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言行,并恰当地进行调整。但是过度的自我关注会导致个体自以为是,把个人喜好强加于别人。这样的做法很难赢得他人的好感与信任,容易造成同学关系紧张,若不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他人感受,多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狂妄自大。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自我保护行动。从众心理会过度关注别人的想法,压抑和忽视自己的想法。在适度范围内,从众可以降低群体中的争执,培养个体学习等积极的行为;但是从众心理过强时会阻碍个体心理的发展。从众心理和行为反映出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薄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人格。大学生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遇到事情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5.过分追求完美
过分追求完美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期待值过高,过分苛求自己的心理现象。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在不必要的小事和细节上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容易产生神经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适当范围内追求完美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促进个体对自我进行调整,不断完善自己。但过度地追求完美会给个体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大学生在追求卓越、完善自我的同时,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目标和要求。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的原因
1.心理发展阶段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特殊时期,心理认知水平尚未完全成熟。在这个时期,个体的认知水平与人格特征都会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此外,由于人格的独特性,不同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表现,对其内心体验和感受也产生不同影响,这些都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比如,具备自卑、拖延、羞怯人格特征的个体,会出现忧虑、抑郁、依赖等心理,更倾向于否定自己和回避社交。
总的说来,大学生的思维具有批判性、敏捷性的特点,但相对缺乏理性、客观性、全面性和深刻性。这容易导致自我意识偏狭、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也容易引发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2.归因方式的影响
归因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从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经验出发,将别人和自己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归于某种原因的过程。心理学家海德认为,此处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当人们在对行为或事件结果做出解释时,若把内外因进行了错误的归纳,尤其是把本该属于外因的事件归于内因,就会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产生挫败感。比如,小王在一场很难的竞赛中失败了,他把事件归于内因事件,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才导致失败,那么他可能会过分自责,对自己产生低评价,产生挫败感。
3.家庭的影响
家庭中的互动和教育是完成个体心理和行为塑造的重要环节。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于个体信念、价值观的成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个体自我意识得到丰富和完善,而缺乏温暖和情感支持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得个体产生自我意识偏差。并且,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的整体氛围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行为模式。
在现有的家庭结构和教育体制下,家长容易只关注孩子的学生成绩,忽略对孩子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方面。对孩子的过分宠爱会使个体很容易产生不恰当的自我认知,过高估计自己,导致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距出现较大的差异。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旦未能达到预期的要求,个体就很容易形成低自我评价,出现自卑的情绪。
4.学校与社会文化的影响
学校教育影响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和自尊水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中介作用,说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同伴关系和自尊水平的影响。与学校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自我的接纳和认同。在学校的个体体验、在集体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社会文化也对个体的自我意识影响深远。中国人奉行谦虚、内敛的品格,集体荣誉大于个人利益,这有助于集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发展;而欧美国家的文化则鼓励个体勇于展示自我,独立自主,这有助于个人自我的发展。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得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产生差异。中国文化中谦虚、谦让的优良品质在欧美国家则可能被误会为不自信、不懂得争取机会。因此,个体在对自我进行认识和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要考虑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
链接:疤痕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名为“疤痕实验”的心理学研究。研究人员对志愿者表示,来自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会在他们的脸上绘制血肉模糊的伤痕,然后他们需要带着这个伤痕前往医院候诊室,并观察人们对于身体有缺陷尤其是面部有疤痕的陌生人的反应。
志愿者们被分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化妆师精心绘制伤痕。绘制完成后志愿者用小镜子看到自己脸上的疤痕。在志愿者们看见自己可怕的样子后,工作人员收走了镜子。在出门前,化妆师表示为了让疤痕更加逼真和持久,需要在伤痕的表面涂一层粉末。而实际上,最后一步是化妆师用湿棉纱把化妆出来的假疤痕擦干净了。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志愿者被要求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当返回实验室后,志愿者们分别向工作人员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
志愿者A说:“候诊室里那个胖女人最讨厌,一进门就对我露出鄙夷的目光。她都没看看她自己,那么胖,那么丑!”
志愿者B说:“现在的人真是缺乏同情心。本来有一个中年男子和我坐在同一个沙发上的,没一会,他就赶紧拍屁股走开了。我脸上不就是有一块疤吗?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我吗?这样的人,可恶得很!”
志愿者C说:“我见到的陌生人中,有两个年轻女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她们穿着非常讲究,像个有知识、有修养的文化人,可是我却发现,她们俩一直在私下嘲笑我!如果换成两个小伙子,我一定将他们痛揍一顿!”
每位志愿者们都滔滔不绝,义愤填膺地诉说诸多令自己愤慨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众多的陌生人对面目可憎的自己非常厌恶、缺乏善意,而且眼睛总是很无礼地盯着自己的伤疤。
这一结果使得早有准备的心理学家们大吃一惊:错误的、片面的认识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他们对外界的感知。这些志愿者脸上并没有任何疤痕,但是他们心中的“疤痕”使得他们感受到了陌生人的厌恶和歧视。
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疤痕”。我们会因此认为自己不够可爱、卑微无用、有缺陷……甚至会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寻求别人对自己“疤痕”厌恶的佐证。这个时候,最需要改变的,其实是自己的内心。一旦挖去内心的“疤痕”,我们感受到的世界一定会大不一样。事实上,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小结: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自我意识呈现出年级差异,自我体验深刻且丰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得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经历了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常见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包括过度自恋与自负、自我中心、从众心理及过分追求完美等。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个体不恰当的归因方式、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等。
思考题:
1.结合自我认知偏差,谈谈你对自己的理解。
2.为了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你做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