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要改变银行的,不止是马云

在中国银行界,都知道马云有一句名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这样的狂人之语不仅仅在当时引起了互联网行业的不小轰动,也引起了银行业的震动,一些互联网行业大咖嘲笑马云是痴人说梦,金融行业的管理者则认为马云是胆大包天。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阿里巴巴,已经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成为庞大的金融产业帝国,而马云的每一步都是对传统银行的颠覆。

一、马云的每一步都在颠覆传统银行

2003年10月,阿里巴巴集团的淘宝网推出了支付宝,当时支付宝只是一个为淘宝平台提供在线支付服务的工具。但就是这么一个刚开始并没有人重视的在线支付平台却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金融的认知。如今,当满大街都能看到人们用支付宝时,你如果是银行人其实已经笑不出来了。

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网分拆独立,逐渐向更多的合作方提供支付服务,并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并开启了对银行的颠覆之旅。

2013年6月,支付宝推出账户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得到较高的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无任何手续费。短短的时间,支付宝无论是手机用户数量还是完成的交易数量都以超出人们想象的规模在增长,从而颠覆了人们对金融的想象,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支付宝在移动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也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位。

如果说上面的数据的发展历程不足以说明支付宝对银行的颠覆,那么2014年的春节前后,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被人称为“屌丝理财神器”的业绩却是让银行彻底在风中凌乱:

据新京报2014年2月25日报道,从0到2500亿元的基金规模,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仅仅用了200多天时间。而从2500亿元到4000亿元,余额宝只用了大约30天。此后几年,鉴于规模膨胀太快,余额宝不得不多次祭出限购措施,但这一切合普通民众零钱理财需求的神器,吸金能力实在惊人!

一路狂奔的余额宝,为银行业带来了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银行的存款规模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过程

大家都知道,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一般情况下,银行积累4000亿的规模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支付宝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资产余额就超过4000亿元,这对银行业带来的冲击极具震撼效应。

2、引发银行存款流失。

短短不到300天的时间,余额宝积聚了4000多亿元的资金,对当时的银行业来说,直接的结果是引发存款流失。人们从来没有经历过一个金融系统外的“屌丝理财神器”竟然能够地冲击着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性。

3、高收益率让客户有了更多选择。

推出初期,余额宝高达7%以上的收益率对银行的资金来源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银行体系之外还有一个如此高收益的产品,自然会弱化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支付宝的强烈的“虹吸”效应,使其短期内积聚了大量的资金,迫使银行去接受高息资金。实际上,余额宝高达7%以上的收益率正是各银行接受支付宝资金的利率。

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喧嚣,甚至引发了一场支付宝应该取缔与否的争论。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于2014年2月21日发表了《取缔余额宝》一文,文章强烈指责余额宝的出现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会导致中国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增高,进而威胁整个中国的经济安全。文章特别强调,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是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它们并未创造价值,而是通过向公众输送一点点蝇头小利,为自己赢得了巨额利润。他假定余额宝4000亿元规模平均收益6%,利润240亿元,余额宝和货币基金大约要吞掉80亿元(4000亿元的2%),其他余额宝客户分享160亿元。这也是为什么余额宝和支付宝经常受到银行围堵的原因,余额宝通过野蛮的方式侵入了银行的传统优质蛋糕领地,让传统银行颜面尽失而被迫反击。此后,各大银行纷纷推出“宝宝类”理财产品。

表面上看,购买门槛低、收益高、提取方便是其优势,其实是支付宝形成的巨大客户群体才是余额宝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移动支付的诞生和普及,造就了庞大的移动支付市场,这必将对传统银行业务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

马云对世界的颠覆从来没有停止过。曾经有一个段子说,哪里不使用支付宝,马云就收购哪里。

二、金融脱媒将对商业银行产生深远影响。

你以为只有马云要消灭银行,而实际上,要消灭银行的不止是马云。

这是一个颠覆的社会,创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每一次的创新都是对银行的冲击,如果说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那么面对现实中银行这个庞然大物,所有的颠覆似乎都是要消灭银行。比如说金融脱煤。

金融脱媒就是在资金融通的过程中,银行的作用在逐步降低,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存款的去中介化和贷款的去中介化,本质就是存款离开银行和贷款绕开银行。最直接的表现是企业债券的大量发行和股票的大量发行。

当我们说我国的企业融资银行的间接融资占比过高时,实际上说的是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银行,当企业的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甚至是90%以上依赖于银行时,银行从存款和贷款两个方面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存款保证了银行的资金来源,贷款则确保了银行的利润来源。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如股票市场)以及其他新型金融机构的涌现,也在不断蚕食银行的传统业务地盘。

权威数据显示,2017年末,全国债券市场托管存量高达64.57万亿元,2017年A股市值总规模创出历史新高,达到56.62万亿元。数据来源:2017年全国债券市场托管存量64.57万亿增长14.68%,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ond/market/2018-02-12/doc-ifyrpeic9_578898.shtml从数据上看,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自2003年至2016年末基本呈直线上升态势,由3%左右上升至约23%。这一方面改善了企业的融资结构,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另一方面却是导致银行的脱媒现象越演越烈。2017以后虽然有所下降钽比例影响不大。如果直接融资达到60%,也就是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从90%下降到40%,那么银行的脱媒化和边缘化将对银行是致命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和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对银行来说都是最好的服务对象。

金融脱媒的本质是使商业银行失去了金融融资的主导地位,银行存款贷款规模增长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以存款贷款利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由于利差收入减少而面临经营危机。

首先,金融脱媒将使商业银行从融资霸主地位跌下神坛。商业银行一直在融资领域具有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但金融脱媒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基金、债券等市场,银行的存款资金来源相对减少,将逐步失去了其融资主导地位。

其次,金融脱媒将使商业银行优质资产大量流失。由于企业可更多地通过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增资扩股、企业债券发行等方式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而能够发行股票、上市、企业债券的企业都是银行的最好的客户,从而导致银行的优质信贷资产流失,即银行最好的贷款企业和贷款资产失去了。

第三,金融脱媒将严重影响银行业的利润。我国的银行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仍然是存款贷款的利差收入,虽然这几年各种收入的多元化有了很大的起步,但是利差仍然是银行吃饭的基础饭碗。2012年,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均超过了70%;2017年,工商银行利息净收入5220.78亿元,占营业收入71.9%;截至2017年末,农业银行的营业收入5428.98亿元,净利息收入4419.30亿元,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仍然高达81.4%;中国银行年报显示,2017年非利息收入占比30.05%,也就是说利息收入占比接近70%来源:各银行年报。其中,工商银行指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指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指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行,数据来自于各银行年报。虽然说息差收窄、拨备计提依然是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负面因素,但“资产荒”的压力依然存在。

可以说,金融脱媒化无论是程度还是趋势上,都将在未来对商业银行形成很大的颠覆。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带来巨大挑战。

事实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对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是以余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影响较大。

二是互联网信贷的发展冲击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三是互联网金融吸引不少传统银行客户,导致银行的客户大量流失。

如今,“BATJ”四大互联网金融巨头(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蚂蚁金融服务集团、腾讯金融、京东金融,以下分别简称百度金融、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京东金融),正通过产品对垒、牌照获取、股权渗入等方式,以“竞争者”和“协作者”两种身份,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打破旧有能力疆界。可以得出结论: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传统银行招架无力。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强劲,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方式,而且对银行业的冲击还在继续,那么,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会以一战的方式决出胜负吗?

实际上,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一点也不为过,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还在继续也是事实。但如果说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必有一战,从而决出胜负却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