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拟在系统梳理和科学总结中外协商民主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关协商民主的基本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战略安排,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样本,从理论探讨、调研与分析、启示与对策三大板块研究我国新时代基层协商民主问题。

一、理论探讨篇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部分,属于学术史研究范畴,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研究。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我国几十年来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和研究,以便从中寻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自身学术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来。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关概念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类型与形式、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演进、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案例。也就是说,我们将在点面结合、纵横互补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进行一番梳理,追溯其历史变迁,提炼其发展特点,剖析其理论内核,概括其结构体系,探索其发展趋势,尽可能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全貌,从而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南。

二、调研与分析篇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本课题选取成都市龙泉驿区为样本,分两个层级即区级及区下辖的11个基层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其中11个基层单位为3个街道办事处(十陵街道办事处、大面街道办事处、同安街道办事处)、7个镇(柏合镇、洛带镇、西河镇、黄土镇、洪安镇、山泉镇、茶店镇)、1个乡(万兴乡)。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龙泉驿区在区级和乡村基层社会逐渐推行了试行协商民主实践,主要包括民主恳谈会、社区议事会、居民论坛、街道议政会和“双述双评”等形式。这些实践,是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知悉基层政府地方重大决策项目的重要途径,也是基层政府了解和掌握民意的主要形式。但是,其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一些协商论坛流于形式,协商结果信息的透明度及反馈不足,公民协商参与程度参差不齐,基层群众和干部民主意识薄弱,基层协商民主缺少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保障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基层协商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对切实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运行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课题立足于对新常态下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现状及挑战的分析,根据实际调研和考察,通过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新常态下龙泉驿区基层协商民主所存在的现状与挑战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从中找出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并试图探索其原因。简言之,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成都市龙泉驿区基层协商民主的成效和龙泉驿区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而为探讨基层协商民主的长效机制提供直接依据。

三、对策与展望篇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也是重点所在。该部分主要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龙泉驿区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原则与路径。针对新常态下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结合国外协商民主的经验与教训,根据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基本情况,本课题组主要从创新模式、制度建构、文化培育以及激发和增强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活力四个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即通过完善法律制度、规范选举制度、提高参与意识、拓宽参与渠道、完善基层自治、创新协商模式、培育协商文化以及营造良好的协商环境等方法,初步确立民主协商的基本原则,如平等性、包容性、程序性、参与性、责任性、组织性、合法性等,探寻基层协商民主的长效机制,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添砖加瓦。

总之,在当前中国启动新一轮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加强对基层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实证研究,既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又有着显著的理论价值。俗话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本研究着力探讨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制化建设,可为有效提升新常态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执政合法性和基层稳定性以及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本研究通过对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证研究,试图廓清人们在民主问题上的诸多困惑、误读与混淆,找到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对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范式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