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利率的本质:全球货币政策大变局(精装修订版)
- 刘华峰
- 3561字
- 2021-03-12 17:30:59
●货币政策的“物价稳定”目标有问题吗
货币作为商品名义价格的衡量尺度,应保证这个尺度稳定而不是经常发生变化,就像昨天的一千克今天不会变成五百克,昨天的一米今天不会变成一厘米,或者反之。然而,货币作为商品名义价格的衡量尺度与长度、重量等度量衡的差别在于其他度量衡是静态的,而货币度量衡是动态的。货币投入经济循环中对价格形成影响是个复杂的过程,这使得在负利率目标制理论提出以前,人们始终无法找到令人信服的逻辑来说明合理的价格究竟是多少。尽管人们逐渐意识到名义价格应当稳定,但何为价格稳定始终没有定论。稳定的名义价格是不是不变的名义价格?如果是变化的名义价格,变化率该是多少?对于这些问题,货币政策的物价稳定目标并不能给出满意的答复。从生产商品所需的三个组成部分(土地、劳动力、资本)也无法得出何为合理的价格变化。即便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也只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数值,对于何为合理的通货膨胀率缺乏理论解释,对于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经验数值依然存在着众多争议,如何达到通货膨胀目标也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摸索过程。
理论上,如果现金的保管成本与实物的储存成本一致,同等数量的货币在现在换得的货物与在未来换得的货物应该是一致的,即现金与实物以同样的速度减少。不过,由于货物的保管较现金的保管更难,比如货物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腐蚀,食品容易腐烂变质,玻璃制品容易破碎毁损,等等,因此,货物的保管成本较现金的保管成本往往要更高一些。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存款不变,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存款换得的货物也会越来越少,即货币是贬值的或者说通货膨胀率通常是大于零的。你手里持有的现金实际上相当于这些现金所能买到的一揽子货物,你今天持有的货币能换回一千克货物,由于货物保存过程中保管费用的支付和保管损失的产生超过现金的保管成本,所以未来的某一天你持有同样数量的货币却只能换回少于一千克的货物了。这种货币相对实物贬值的过程我们称为通货膨胀。有一种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因素是中央银行加印货币以非公正的方式进入市场流通,参与存货分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同样将之视为储存成本,即被以非公正的方式获得的货币消费掉的存货相当于对存货的盗取,类似于战争、灾难中的毁损,是一种非正常冲击的毁损。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一书对究竟何为价格稳定、通货膨胀目标具体是多少较为合理、为什么实践经验表明通常为1%~3%的通货膨胀目标更利于经济发展等做出了可能原因的分析,但依然缺乏有信服力的论证,比如“任何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操作中价格稳定是指什么。笔者的建议是,价格稳定应定义为略高于通货膨胀度量偏差的一致预测(可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把一个大约1%的数字作为度量偏差的最佳估计值,然后再加上另一个1%的保险幅度,我们就得到一个拟议的每年大约2%的长期通货膨胀目标,这是一个与全世界做法相一致的数字……但是,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2%的长期通货膨胀目标要好于简单又有零这一神奇数字的心理引力的零通货膨胀目标呢?或者,为什么不选择在剔除估计度量误差后与真实的零通货膨胀目标一致的1%的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呢?我们需要一个安全幅度的原因是,把通货膨胀目标定得过低存在严重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真实工资灵活性降低的可能性(如果削减名义工资不可行)以及如果中央银行错误地引起经济滑入通货膨胀的反面(通货紧缩)而可能产生的金融不稳定。1%的真实通货膨胀目标为此类风险提供了某种保险。”
从《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一书的论述可以看到,价格稳定似乎可以解释为通货膨胀为零,然而,通货膨胀目标却不能设置为零,实践经验显示,设置为零会带来实体经济的种种阻碍,但对于为何会是2%左右的经验数据,却又找不到合理的理论来解释,因此,只能猜测各种可能的原因,诸如度量误差、避免通货紧缩的某种保险等。本书负利率目标制理论提出,储存存货需要付出储存成本,最优的名义价格应使持有货币与持有货物之间不存在重大差异。由于货物储存成本率通常大于现金管理成本率,价格稳定显然不能理解为零通货膨胀,在最优利率环境下应是能弥补货物储存成本率与现金管理成本率差额的通货膨胀水平。由于现金管理成本率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近乎零,因此,尽管短期有波动,长期看,设定最优无风险名义利率接近现金管理成本率,通货膨胀率与货物储存成本率是一个较为接近的水平。那么,货物储存成本率大体是多少?是否接近通货膨胀目标制2%的经验目标呢?
储存成本率的数据笔者没有亲自统计,但是可以参考其他经济学家的统计数据。本杰明·格雷厄姆在《世界商品与世界货币》一书中写道:“1937年,笔者对储存23种商品组合的成本作了初步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每年的储存成本约为商品价值的3%(详见《储备与稳定》第108页的图表)。在《政府储存食品和原料的政策》(《经济杂志》于1938年9月转载)中,凯恩斯估计每年的储备成本为商品价值的4%,其中包括成本利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我在1937年对成本的估计过高,提议的15种商品组合储存于生产国只需要每年低于2%的单位价值。例如,已公布的消息表明,巴西国家咖啡局储存咖啡的成本低于咖啡价值的1%,而不是我们1937年图表中的3%。”本杰明·格雷厄姆与凯恩斯所统计的商品储存成本率与零利率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基本吻合,实施零利率时期的日本和美国,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基本在-2%~4%之间。储存成本率的数据进一步支持了“负利率目标制”理论提出的实际利率大约弥补存货储存成本率的结论,也解释了为什么1%~3%的通货膨胀率而不是零通货膨胀更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根据负利率目标制理论,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我们应该就能想到,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储存成本率是较为稳定的,因此,通货膨胀率也应是较为稳定的。同时,由于货物储存成本率通常大于现金管理成本率,因此,通货膨胀率通常大于零。所以,不考虑特殊冲击的影响,最优价格并非为完全不变的价格,而是通常较为稳定地以小幅高于零的速度增长,增长的速度大约相当于实物的储存成本率。当然,如果无风险名义利率不是弥补现金管理成本率,而是一个大于零的正值,很显然,通货膨胀率会更高。既然最优价格并非为完全不变的价格,而是通常稳定地以略高于零的速度增长,那么增长的速度是否不变呢?储存物品会发生费用与损失,这种费用与损失会随着资源与人工成本、季节变化等发生波动,也会随着储存技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最优价格既不是完全不变的价格,也不是增长变化速度完全一致的价格。不过,在不存在重大异常冲击的情况下,储存成本的变化是平稳的、渐进的、可预期的,变化幅度通常不大。
在正常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由于储存成本率的较为稳定,货币政策的物价稳定目标大体成立。然而,本书已提到,名义价格并不完全受货币政策控制。在遭遇重大异常冲击时,大幅毁损等将导致储存成本率的大幅上升,使持有货币与持有货物之间不存在重大差异的名义价格也应上升,此时试图通过货币政策稳定物价无疑会导致货物储存者的储存成本得不到弥补,破坏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此外,即使未遭遇重大异常冲击,受心理因素、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价格会围绕自然价格波动,这也不应由货币政策来控制。
虽然负利率目标制理论认为并非在任何社会经济环境下物价稳定均有利于经济发展,然而,将货币政策目标定位为物价稳定目标无疑是货币发展长河中值得记入史册的重大事件,在货币政策定位为物价稳定目标从而带来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发展前,我们曾经对货币政策寄予了过多的厚望,诸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物价稳定等。令人遗憾的是,货币终究只是货币,实体经济不会因为加印很多货币而取得发展,不过过少的货币同样不利于经济发展,货币只是个交易媒介,只要这个交易媒介不经常发生异常波动造成实体经济中的混乱,货币就是个很好的提高交易效率的工具,省去了物物交换的诸多麻烦。很显然,倘若货币管理不当造成了很多混乱,也必然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运行,由于这种影响是违背实体经济运行规律的,因而对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我们在后续章节再详细阐述。
【重要结论】
1.并非任何经济环境下“物价稳定”都是最优状态。在遭遇重大异常冲击时,大幅毁损等将导致储存成本率的大幅上升,使持有货币与持有货物之间不存在重大差异的名义价格也应上升,试图通过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短期会导致货物储存者的储存成本得不到弥补,使企业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即使未遭遇重大异常冲击,受心理因素、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价格会围绕自然价格波动。
2.货币政策不应以“稳定物价”作为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应通过设置最优名义利率促进最优价格的形成,而不应控制价格。市场价格由市场决定,不应由货币政策决定,货币政策为稳定物价进行的不当操作会造成货币管理的混乱,扰乱实体经济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形成不公平的财富再分配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