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高层次产业人才群体

(1)深圳

深圳市坚持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根据产业高端人才的特点和需要,将优化人才服务作为关键,加大对产业高端人才的发展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创新驱动保障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创新的深度融合,努力形成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造就一流环境的发展态势。一是着重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人才。针对海外引才引智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针对市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平台载体,整合海外分支机构资源,形成海外智力人才的综合服务平台;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推动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贯通,拓宽人才发展通道。二是完善新业态人才管理机制。注重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联动,探索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登记,针对新的就业形态,规范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强化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下用工平台的监测和服务,逐步建立了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权益保障机制。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在深异地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对有创业愿望的异地务工人员进行创业指导和创业技能培训等。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引导人才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就业创业。四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家群。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建立高层次、常态化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提升企业家话语权,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依法保障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五是大力发展产业新型人才载体。以公助民办模式先后设立了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创新机构,培育了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研发与产业化一体推进的特色源头创新平台,创造了创新成果和人才集聚的“深圳速度”。

表2-5为深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产业人才的举措。

表2-5 深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产业人才的举措

表2-5(续)

表2-5(续)

专栏2-1 深圳人才引进重点政策

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1+6文件

2008年9月,深圳市推出了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该政策重点解决人才引进中的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学术交流补贴等“瓶颈”问题,为深圳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2008年9月,深圳市召开了自主创新大会,发布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深发 [2008]10号)。随后,市政府又出台了六个相应的配套文件,构建起深圳第一个综合配套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政策体系。《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为配套文件之一,更是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享受各项配套优惠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孔雀计划”

“孔雀计划”是201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深创业创新的计划,旨在推动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实现人才资源配置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高端化、高匹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

2011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实施了《关于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的意见》及高层次人才确认办法、认定标准、享受特定待遇的若干规定、创新创业专项资助办法、团队评审办法五个配套文件。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是指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熟悉国际市场运作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根据不同领域海外人才的构成与特点,将其划分为A、B、C三类。纳入“孔雀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80万~150万元的奖励补贴,并享受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待遇。对于引进的世界一流团队给予最高8000万元的专项资助,并在创业启动、项目研发、政策配套、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2)杭州

近年来,杭州市把打造产业人才发展高地、厚植战略资源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连续推出“人才新政27条”和“人才若干意见22条”等重大人才政策,努力为产业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实施信息经济人才集聚工程。实施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一号工程”,引进培育一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信息(智慧)产业人才的预测预警和开发引导工作,鼓励在杭高校开设信息经济专业课程。二是积极扶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文创企业家孵化工程培训班”等一批重点项目;组织文创人才申报国家级省级“千人计划”、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积极培育本土优秀文创人才。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文创学院等高校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打造国内一流的文创产业研究队伍,构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智库。三是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制度。根据房屋租赁市场价格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不同层次人才住房租赁补贴标准,全面推行人才公租房货币化补贴模式。允许符合杭州产业发展导向且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不落户申请购房或租赁补贴。四是健全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专门成立了推进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工作领导小组,从建园资助、创业扶持、鼓励转化、人才支持、税收优惠、引才奖励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五是深入实施市校产学对接,积极整合高校、企业和协会等各方资源,做好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瞄准新兴产业人才缺口,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高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培训。

表2-6为杭州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产业人才的举措。

表2-6 杭州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产业人才的举措

表2-6(续)

表2-6(续)

专栏2-2 杭州人才引进重点政策

“人才新政27条”

2015年1月23日,杭州市委组织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杭州人才新政27条”。《意见》分为五大部分27条,主要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创业扶持、生活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完善提升,进一步凸显政策优势,发挥黄金政策的黄金效应。

“人才新政27条”打破了原有按行业划分人才的模式(比如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文化创意等),而是将重点引进培养的高层次人士,按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分为五个层次:国内外顶尖人才(A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省级领军人才(C类)、市级领军人才(D类)、高级人才(E类)。同时,对产业发展急需、社会贡献较大、现行人才目录难以界定的“偏才”“专才”,经过认定也可以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比如网络作家等。这就形成了人才新政重点保障的“5+1”人才范围。

“人才若干意见22条”

2016年11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新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人才若干意见22条”,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第一,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向用人主体放权。

“人才若干意见22条”重点围绕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方式、人才激励机制、人才管理服务等方面提出意见。《意见》明确,设立500万元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资金,用于扶持中介组织、猎头机构等的发展,积极培育市信息经济、金融、旅游、文创等人才协会和人才猎头专业委员会,完善政府购买人才服务政策,引导协会、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管理服务职能等。通过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给用人单位以更大的自主权。

第二,突出国际化的改革把握,助力世界名城建设。

《意见》在深入实施国家、浙江省“千人计划”,加大市新一轮全球引才“521”计划和“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实施力度,大力引进海归精英和外籍专家,推进本土人才国际培训和交流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意见》明确,在扩大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强化与海外机构的对接合作,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培养更多人才进入国际组织。支持跨国公司在杭州建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争取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在杭设立分支机构。《意见》的实施将有力加快杭州市人才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政策含金量高。

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设立150亿规模政府产业基金、加大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才的支持力度、开办人才服务银行、允许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全额留单位处置、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收益比例不低于70%、试点市属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青年人才举荐制度、试点推进部分工程领域中级职称评审改革等。《意见》明确,向新引进到杭州工作的应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其中,硕士每人2万元,博士每人3万元,提高E类人才租赁补贴到每月1500元等。

(3)启示

当前重庆市在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产业人才培育以及产业人才流动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渐进式的探索和实践,较为有效地激发了产业人才的发展活力。但放眼深圳、杭州等先进地区,重庆市产业人才工作与全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不少差距。其主要问题有:产业定位模糊,人才需求的目标不明确、不够精准;重产业高端人才引进,轻技能型的中低端人才成培育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人才水平的提升。我们结合深圳、杭州的经验,总结出对重庆市几个方面的启示。

首先,聚焦产业人才需求,推进引才育才的精准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瞄准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工业农业物联网、生物医药科技石墨烯等新材料以及文旅融合产业等新兴业态,编制人才需求目录,进一步完善精准化的引才育才政策。结合重庆市实际,设计具有重庆特色的人才工作载体,以项目引领产业发展,引导人才向六大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集聚。同时推进产业人才创新的成果转化,加快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走产学研之路,向附带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人才、创新型人才、顶尖人才提供科研场所、资金扶持和成果转化场地,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与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整合基金、财务、法律、商务等社会资源,吸引海内外相关产业顶尖人才来重庆创新创业。

其次,利用市场优势,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激发产业人才活力。积极探索合伙人制和企业内部创业的模式,把企业员工、职业经理人变成事业合伙人,捆绑公司利益和员工的利益,让产业人才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完善企业内部培训机制,鼓励产业人才进行内部创业,为激发产业人才潜力提供最佳的生态系统;帮助其组建创业团队,或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入股等形式,加速其科技成果的转化。组建专业的咨询顾问团队,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知识产权评估、技术转移方案策划、市场推广营销等专业服务,为打造重庆企业的品牌和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储备人力资本。

最后,改革和优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开发和提高产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面向全体产业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完善职业培训竞争机制,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瞄准新能源汽车、摩托车装配、笔记本电脑、全域旅游、基础设施房地产建设、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深入分析研究市场用工需求变化,按产业发展需求和就业群体的不同文化层次、技能状况分类开展培训,将培训合格率、职业技能鉴定率、就业率纳入培训质量重点考核指标,促进产业所需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支持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就业质量高、办学整体实力领先的校企深度融合的技师学院,率先进行各项技工教育改革试点,在专家评审论证基础上,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学制教育培养技师试点,提高对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