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易地扶贫搬迁的逻辑

目标: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实现脱贫致富。易地扶贫搬迁起源于对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的实践,主要是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区域而采取的一种扶贫举措。这些地区不具备获得可持续生计的条件,且多处于生存条件恶劣的偏远深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而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有效覆盖,长期以来发展受限,增收困难,生活艰苦,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只有对这些群众实施整体搬迁,彻底改善他们的生存生活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突破环境制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出发点:从源头上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易地移民搬迁贫困群众大都对自然资源存在过度依赖,或者仍处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资源承载与生态修复能力下降,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很多贫困群众分布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功能区,处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过度的资源依赖矛盾不断升级,使这些地区陷入了持续贫困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境地。把散居在生态脆弱地区的众多群众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将极大地减少对山林的开发破坏,从源头上解决生态保护面临的难题,促使各地通过优化人口布局、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路径:从过程中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全面小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分散居住在偏远深山等自然环境恶劣区域,由于居住分散且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匮乏,产业支撑脆弱,这种传统的分散居住和与之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从根本上改变,不仅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难以实现特色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更难以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只有引导和动员贫困群众易地搬迁、适度规模集中居住,实现人口布局的调整与聚集,才能促进资源与产业的集约,有利于完善服务功能、有效改善民生,使有限的公共投入惠及更多群众、发挥最大效益,进而促进和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落脚点:从结果上紧抓“扶人”这一根本,实现人的发展。易地移民搬迁的根本落脚点是将处于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迁移,使其摆脱“养不活人”的环境,为其提供新的生存空间。这其中,从易地移民搬迁的启动期进行贫困户识别、搬迁动员,到易地移民搬迁的适应期新的生计资源配置、就业能力提升、产业载体培育、社会关系网络重构,再到易地移民巩固期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均是围绕人这一根本,都离不开“扶人”这一根本。简言之,迁移的是人,发展的是人,结果则是让人更好地发展,实现人生产、生活的转变和提升,真正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