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微观机理与防控机制研究
- 刘永胜
- 1651字
- 2020-06-25 06:07:00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营养健康需求等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食品消费的关注已经从“量”转向“质”,从对价格的在意转向对安全卫生的注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以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促进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食品安全管理目标,积极营造食品安全保障环境,不断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并且已经取得了成效。然而,由于部分食品相关人员的素质和道德问题,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深层次问题,(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事件仍在频频发生,屡禁不止。以2014年为例,3月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青岛一季度流通环节食品抽检总体情况进行了通报,馒头和火烧含铝超标、烤鳕鱼等熟食菌落超标,家乐福、大润发、利客来、利群、华润万家、维客等一大批商超入选抽查黑榜;(2)7月20日媒体又对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进行了曝光;10月,台湾方面查处了顶新旗下的正义公司以饲料用油混充食用猪油的问题;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曝出了江西高安市病死猪肉销往广东、湖南、重庆、河南、安徽、江苏、山东7省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且20多年来都未被发现。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表明,各种显现或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很大。进一步的调查分析表明,由于食品供应链上利益相关者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在知情的情况下,人为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占68.2%。(3)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明知故犯”。(4)
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供应链的主体,参与了食品的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配送等多个食品供应链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因而,食品生产经营者也是食品供应链风险(5)问题的责任主体,要防范食品供应链风险就需要从食品生产经营者入手,查找形成风险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供应链风险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更好地防控食品供应链风险,我国政府、企业和研究部门都在积极探讨新的策略。尽管已有一些文献从食品供应链主体行为的角度研究了食品安全问题,但这些研究并没有涉及主体内部员工行为、主体行为与其内部员工行为的关系等对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控食品供应链风险的机制等,缺乏从行为视角对食品供应链风险问题更加深入、系统地分析。在已有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基础上,从行为视角对食品供应链风险问题进行拓展性研究,已经成为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本书立足于行为视角,从食品供应链企业行为及其员工行为两个层面探索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进而构建基于行为视角的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机制。
1.1.2 研究意义
本书以行为视角为切入点,抓住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与风险防控的核心要素,为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为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提供一个全新的认识,使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在理论可靠、实践可行的基础之上。本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理论方面,本书根据行为科学中的“前置因素—行为过程—效应”(ABC模型),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等探索“行为影响因素—风险行为—食品供应链风险”之间的关系,剖析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进而提出针对性的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机制,有助于厘清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利益选择与主体行为的关系,与现有研究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为进一步提高食品供应链风险防范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在实践方面,本书的成果有助于食品供应链企业及其员工正确识别和对待风险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为食品企业开展食品供应链风险防范提供指导,有助于为有关食品企业、行政部门加强食品供应链风险预警、追溯、监测等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