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羊痘

羊痘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生痘疹为特征。

【病原】

病原为羊痘病毒,有山羊痘和绵羊痘两种,它们之间一般不会形成交叉感染。绵羊痘由绵羊痘病毒引发,山羊痘的病原为山羊痘病毒。羊痘病毒对热、直射阳光、碱和大多数常用消毒药(酒精、碘配、红汞、福尔马林、来苏尔、石碳酸等)均较敏感。该病毒耐干燥,在干燥的疮皮内能存活数年,在干燥羊舍内可存活8个月。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及含毒的飞沫和尘土传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消化道传染。被病羊污染的用具、饲料、垫草,病羊的粪便、分泌物、皮毛和外寄生虫都可成为传播媒介。该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拱腰发抖,眼睛流泪,咳嗽,鼻孔有黏性分泌物。2~3天后在羊的嘴唇、鼻端(图1-21-1)、眼睛周围(图1-21-2)、乳房、肛门周围(图1-21-3)及四肢内侧等处的皮肤上发生红疹,继而体温下降,红疹渐肿突出,形成丘疹。数日后丘疹内有浆液性渗出物,中心凹陷,形成水疤,再经3~4天水疤化脓形成脓疤,以后脓疤干燥结痂,再经4~6天痂皮脱落溃留红色疤痕。该病多继发肺炎(图1-21-4)或化脓性乳腺炎(图1-21-5),怀孕后期的母羊多流产。

图1-21-1  羊的嘴唇、鼻端发生红疹

图1-21-2  羊的眼睛周围发生红疹

图1-21-3  肛门周围,尾根部皮肤上的痘疹

图1-21-4  肺脏表面的痘疹结节

图1-21-5  乳房部的痘疹结节

【病理变化】

在前胃或皱胃的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圆形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有的引起前胃黏膜糜烂或溃疡,咽和支气管黏膜也常有痘疹,肺有干酪样结节,淋巴结肿大。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应注意与羊口疮、口蹄疫、羊快疫等病区别。

【防治】

(1)预防每年春季不论羊只大小,一律在股内侧或尾下皮内注射稀释好的山羊痘疫苗0.5毫升,免疫期1年,羔羊应在7月龄时再注射1次。

(2)治疗对羊痘的治疗目前无特效药,主要是对症治疗。在痘疹上或溃烂处涂碘甘油等。体温升高时可肌注青霉素、链霉素等。用量为每次青霉素160万~24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200万单位。每日两次,羔羊酌减。病愈后的羊可产生终身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