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衣原体病

羊衣原体病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临床上以发热、流产、死胎和产出弱羔为特征。

【病原】

鹦鹉热衣原体属于衣原体科,衣原体属。鹦鹉热衣原体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0.1%福尔马林、0.5%石炭酸、70%酒精、3%氢氧化钠均能将其灭活。

【流行特点】

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粪便、尿液、泪液、鼻分泌物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排出病原体。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交配或用患病公羊的精液人工授精发生感染;蜱、螨等吸血昆虫叮咬也能传播本病。羊衣原体性流产多呈地方性流行。密集饲养、营养缺乏、长途运输或迁徙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绵羊、山羊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流产型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中后期,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或娩出生命力不强的弱羔羊(图1-12-1)。流产后往往胎衣滞留,阴道排出分泌物可达数日。流产过的母羊,一般不再发生流产。在本病流行的羊群中,公羊可见睾丸炎、附睾炎等疾病。

图1-12-1  病羊娩出弱羔羊

(2)关节炎型鹦鹉热衣原体侵害羔羊,可引起多发性关节炎(图1-12-2)。感染羔羊病初体温高达41~42℃,食欲减退,关节肿胀、疼痛,肌肉僵硬,生长发育受阻。有些羔羊同时发生结膜炎。发病率高,病程2~4周。

图1-12-2  羔羊的多发性关节炎

(3)结膜炎型眼结膜充血、水肿、流泪(图1-12-3)。病后2~3天,角膜发生不同程度的混浊。角膜溃疡者,病期可达数周。发病率高,一般不引起死亡,病程6~10天。

图1-12-3  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眼结膜充血、流泪

【病理变化】

(1)流产型流产母羊胎膜水肿、增厚,子叶呈黑红色或土黄色。流产胎儿水肿,皮肤、皮下组织及淋巴结等处有点状出血,肝脏充血、肿胀,表面有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

(2)关节炎型关节囊扩张,发生纤维素性滑膜炎。

(3)结膜炎型结膜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淋巴样滤泡,滤泡内淋巴细胞增生。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治】

加强饲养卫生管理,消除各种诱发因素,防止寄生虫侵袭,增强羊群体质。流行本病的地区,用羊流产衣原体灭活苗对母羊和种公羊进行免疫接种,可有效控制羊衣原体病的流行。发生本病时,流产母羊及其所产弱羔应及时隔离。流产胎盘、产出的死羔应予销毁。污染的羊舍、场地等环境用2%氢氧化钠溶液、2%来苏尔等进行彻底消毒。

治疗可肌注青霉素,每次80万~160万单位,1日2次,连用3日。也可用四环素、红霉素等治疗,连用1~2周。结膜炎患羊可用土霉素软膏点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