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明羊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第二版)
- 马玉忠主编
- 949字
- 2020-08-27 18:42:51
四、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的坏死,有时在其他脏器上形成转移性坏死灶。
【病原】
病原是坏死杆菌,革兰氏阴性。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小的成球杆状,大的呈长丝状。本菌严格厌氧,较难培养。该菌至少可产生两种毒素,其外毒素皮下注射可引起组织水肿,静脉注射则数小时内导致死亡;内毒素皮下或皮内注射可致组织坏死。坏死杆菌对热及常用消毒剂敏感,但在污染的土壤中能长时间存活。
【流行特点】
坏死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动物的粪便、死水坑、沼泽和土壤中均有存在,通过皮肤和黏膜而感染,多见于低洼潮湿地区和多雨季节,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绵羊多发于山羊。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症状,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从病羊的病灶与健康组织的交界处采取病料涂片,用稀释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蓝加温染色,可发现着色不匀、细长丝状的坏死杆菌。
【病理变化与症状】
病原侵害羊蹄部时,引起腐蹄病。病羊初期跛行,多为一肢患病。蹄间隙、蹄踵和蹄冠皮肤红肿(图1-4-1),继而发生溃疡。随病程的发展,蹄底部变黑、坏死(图1-4-2),严重者蹄匣脱落。羔羊发生坏死性口炎,齿龈、颊、硬腭、舌及咽喉黏膜肿胀、坏死、脱落,露出溃疡面。该病轻者很快恢复,重症若治疗不及时,往往由于内脏形成转移病灶,俗称“羊烂肝、烂肺病”而导致死亡。
图1-4-1 蹄间隙、蹄冠皮肤红肿
图1-4-2 蹄底部变黑、坏死
【防治】
(1)预防
①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及羊体清洁卫生,防止过度拥挤,不在低洼潮湿地区放牧。
② 发生外伤时,应及时用5%碘酊涂擦伤口,以防感染。
(2)治疗
① 在四肢及皮肤发生病变时,先清除患部坏死组织,用3%来苏尔、6%甲醛、5%~10%硫酸铜,或2%食盐水加1%高锰酸钾蹄浴,然后用抗生素软膏、磺胺软膏或鱼石脂软膏涂抹。
② 对坏死性口炎,先除去口腔内的伪膜,每天用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两次,然后涂抹碘甘油或撒布冰硼散,每天3次,连用3~5天。
③ 对溃疡面,先清洗干净,再将青霉素生理盐水溶液经引流管注入,每天3次,每次10毫升左右,每毫升生理盐水含青霉素4000~6000单位。
④ 出现全身症状时,用土霉素,肌内注射,按每千克体重3~5毫克,每天2次,连用3~5天。
⑤ 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肌内注射,按每千克体重0.1克,每天2次,连用3~5天,并配合强心解毒药物,可促进康复,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