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

早在1294年,就有来自罗马天主教的修士孟高维诺来中国游说,并建了一个小教堂。此后,又有天主教的人在元大都建教堂。那时的天主教被称为也里可温教。如今元大都只剩下土城了,当然这座小教堂也早就上了天堂(上帝保佑它在天堂里成为文物级的房子)。但据当时的记载,它的建筑形式令国人大为惊诧。可见大约不是一般的中式大屋顶。大概因为元成宗不排斥任何宗教吧,这个教堂敢弄出点与众不同的动静来。

元代的天主教堂就剩下门头沟后桑峪教堂(公元1334年建)了,可它根本用的就是村里老地主的民房。连北京城里的宣武门南堂、西什库北堂,一开始都只敢建中式教堂。后来随着大清帝国的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才变成了洋式脸面。可是天主教不让信徒拜孔子和祖先,这令老百姓和皇上很不快。康熙年间,许多教堂被官方没收和拆除。直到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败北,根据中国与英法的条约,各教堂得以重建,又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再次几乎全部被捣毁。1901年《辛丑条约》后,天主教、基督教加快了输入和建设的脚步,简直可以说是掀起了建设教堂的高潮。这一波建设的教堂比老一代的明显本土化了,砖雕代替了石雕就是明显的特点。

南堂(宣武门堂)

南堂最早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兴建的。早期的南堂名叫宣武门礼拜堂,规模非常小,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仅在醒目位置安放了一座十字架而已。清顺治帝挺喜欢来这里跟汤若望聊天。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宣武门南堂重修工程开始。康熙皇帝这人比较开放,因此新的南堂就大胆尝试着建成了欧洲风格的。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北京发生大地震,南堂建筑在地震中遭到损毁,次年重建的南堂改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南堂遭火灾,后乾隆赐银万两重修。1900年再度被毁,1904年第四次重修。这回的南堂主堂仍然用的巴洛克风格,但没有完全遵从老式样,而是在两侧加了走廊,正立面加高了山墙,山墙立面上有从下到上的通柱,顶部是巨大的涡旋形装饰。这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宣武门天主堂的建筑。

宣武门南堂的大门为中式,而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的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三个宏伟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的砌筑采用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教堂的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气氛庄严肃穆。

南堂

南堂全景

东堂(王府井堂)

东堂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康熙初年,两位外国传教士重建了东堂,将原本的中式建筑改建为西式风格的建筑。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北京城内掀起了反天主教的浪潮,在这次浪潮中,东堂跟其他教堂一样受到了较大的破坏。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主持东堂的费隐教士重建了王府井天主堂,重建工程由传教士利博明作为建筑师设计成罗马式,传教士兼清宫廷画师郎世宁主理了建筑的绘画和装饰。据记载,当时的教堂门窗均有彩色玻璃花窗装饰。

1884年版东堂立面图

经过一百多年沧桑之后,教堂已破烂不堪。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田类思向欧洲募款重建东堂,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东堂建成。新东堂仍为砖木结构罗马式建筑,内部支撑为木柱,墙体则以城砖砌成。建筑平面取十字形,正面建有三座钟楼,均做穹顶结构,钟楼顶端均装饰有十字架。

1904年版东堂立面图

在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中,东堂被毁。1904年法国和爱尔兰用庚款重建了东堂,这就是东堂现存的建筑。重建后的东堂基本维持了1884年版的样子,只是少了两侧的肩膀,显得跟减肥了似的。不过倒也不难看。而内部则更加豪华了,反正有的是钱了。正祭台采用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镌成。台前短柱,皆以珐琅烧成,璀璨之极。院墙的大门也做成了洋式的。

东堂

东堂全景

2000年,北京市政府配合王府井大街扩建工程拨巨款将东堂内外整修一新,拆除院墙,扩建堂前广场,改建圣若瑟纪念亭,还加了喷泉地灯。亭内雕像洁白,入夜灯光绚丽。东堂迎来了它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成为市内最雄伟壮观的天主教堂。而且被院墙圈着的教堂得以露出它的真面目,与广大市民直面相见,也解除了我每每路过这里看着灰灰的大墙的好奇心。它的光彩绚丽不但令教众们引以为荣,而且为北京的街景增添了许多光彩。每日里前来观赏的人群络绎不绝。

北堂(西什库堂)

西什库天主教堂最初是由两位法国传教士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在西安门内蚕池口建的中式小教堂。清朝中叶,民间反对天主教的势力与天主教会不断发生摩擦,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政府查封了蚕池口天主教堂,并没收了全部教产。

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60年)后,清政府害怕外国,于是主动向教会归还了教堂的土地。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由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筑,由于蚕池口临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钟楼令老佛爷不悦。经交涉,教堂同意搬家,由清政府出资修建新教堂。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新教堂在不远的西什库正式落成。

到了1900年,在义和团和清军的联合攻打下,教堂局部受到破坏。1901年重修时,由于清政府掏钱大方,主教堂趁机增高了一层,使得其哥特式的高耸风格更加突出。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西什库教堂的主堂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尖端高约31米。教堂建筑的正面有三个尖顶拱券形入口,入口拱门之间雕刻有圣若望和圣保禄等四圣像,建筑正立面上的门窗均用汉白玉石刻装饰,正门中央主跨上有一扇瑰丽的圆形玫瑰花窗,礼拜堂四周则有大小不一的80面玻璃花窗。

1888年版北堂立面图

1901年版北堂立面图

如今的北堂

围绕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却是传统的中式台基,环以汉白玉栏杆,栏杆和栏杆上的装饰均为传统的中式设计。因为台基更加接近人的视力范围,可能这使得中国教民感到亲切些吧。毕竟北京人是在皇家建筑的氛围里长大的,瞧着汉白玉顺眼。

西堂(西直门堂)

西堂在东西南北四大堂里可算是小妹妹了。它是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兼音乐家百特里尼主持修建的。它的外貌有点像俄罗斯式的,内景很是辉煌。

西堂外观

西堂内景

西堂内景

东交民巷教堂

从建造时间上来看,东交民巷教堂(圣米厄尔教堂)属于第二拨建造的天主教堂里了,也就是说是八国联军来了之后建的。它位于台基厂大街14号。它是1902年由法国人高嘉理(司铎)创建的,主要为驻扎在这里的使馆人员服务。而后又经他的同胞斩利国扩建。我是大清早7点到的这里,室内景象很是震撼,不禁照了下来。教堂管理人员很气愤地说:“哼!拿我们的教堂相片去赚钱!”我说:“那我还给你们做宣传呢不是。”他于是同意让我拍了这张照片。

东交民巷教堂

东交民巷教堂细部

在东交民巷的章节里,我们还会提一提它。

永宁堂

距北京市区最远的教堂是延庆区永宁天主教堂。它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1900年毁于义和团之手。后重建于1902年。虽然远在山区里,却是一座很有气魄的教堂,是西什库教堂的缩小版。

永宁堂

南岗子堂

最晚建成的要数南岗子教堂了。这里位于东城区的幸福大街永生巷6号。它是1910年由东交民巷堂的柯来孟神父主持修建的,主要服务于修女。如今它仍担负着这个任务,并命名为“小德肋撒修女初学院”。

南岗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