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蜗 杆 传 动

蜗杆传动用于传递空间交错的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运动可以是增速或减速,最常用的是两轴交错角Σ=90°的减速运动。螺旋线方向可以是右旋或左旋,一般多取右旋。蜗杆和蜗轮的螺旋线方向必须一致。

蜗杆传动的振动、冲击和噪声均很小,工作较平稳,能以单级传动获得较大的传动比,结构紧凑,可以自锁。其主要缺点是传动效率比齿轮传动低,需要贵重的减摩性有色金属。

常用蜗杆的分类、加工原理和特点见表14-4-1。

4.1 常用蜗杆传动的分类及特点

表14-4-1 常用蜗杆传动的分类及特点

4.2 圆柱蜗杆传动

4.2.1 圆柱蜗杆传动主要参数的选择

4.2.1.1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

①基本齿廓 圆柱蜗杆的基本齿廓是指基本蜗杆在给定截面上的规定齿形。基本齿廓的尺寸参数在蜗杆的轴平面内规定见图14-4-1。

图14-4-1 圆柱蜗杆的基本齿廓(GB/T 10087—2018)

②模数m 蜗杆模数m系指蜗杆的轴向模数。模数应按强度要求确定,并应按表14-4-2选取标准值,第一系列优先采用。

③中心距a 一般圆柱蜗杆传动的减速装置的中心距a应按表14-4-3数值选取。

④蜗杆分度圆直径d1 普通圆柱蜗杆分度圆直径d1按表14-4-4选取标准值。第一系列优先采用,对动力蜗杆传动,在选用d1时,应符合GB/T 10085的规定。

⑤蜗杆分度圆柱导程角γ

式中 q——蜗杆直径系数,在旧标准中q曾是标准参数,但现行标准GB/T 10085—2018将md1标准化,因此q不再作为标准参数存在。

作动力传动时,为提高传动效率,γ应取得大些,但过大会使蜗杆和蜗轮滚刀的制造增加困难。因此,一般取γ<30°;当传动要求具有自锁性能时,应使γρ'(ρ'—当量摩擦角,参考有关资料),当采用滑动轴承时,一般取γ≤6°。

表14-4-5列出普通圆柱蜗杆基本尺寸参数。尺寸参数相同时,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均可获得相应的ZA、ZI、ZN、ZK和ZC蜗杆。推荐采用ZI、ZK蜗杆。

⑥变位系数x2 圆柱蜗杆传动变位的主要目的是配凑中心距。此外,通过变位还可以提高承载能力和效率,消除蜗轮轮齿根切现象。根据使用要求,还可以改变接触线的位置使之有利于润滑。

蜗杆传动的变位方法与渐开线圆柱齿轮相似,即利用改变切齿时刀具与轮坯的径向位置来实现。在蜗杆传动的中间平面中,其啮合状况相当于齿轮齿条传动,因此蜗杆不变位,其尺寸也不改变,只是蜗轮变位,变位后蜗轮的节圆仍然与分度圆重合,而蜗杆的节圆不再与分度圆重合。图14-4-2为几种变位情况,a'为变位后的中心距,a是变位前的中心距。

变位系数x2过大会使蜗轮齿顶变尖,过小会使蜗轮轮齿根切。对普通圆柱蜗杆传动,一般取-1≤x2≤1。

圆柱蜗杆、蜗轮参数的匹配见表14-4-6。表中所列参数的匹配关系适用于表14-4-3规定中心距的ZA、ZN、ZI和ZK蜗杆传动。

表14-4-2 蜗杆模数m值(GB/T 10088—2018)  mm

表14-4-3 圆柱蜗杆传动中心距a值(GB/T 10085—2018)  mm

注:括号中数值为第2系列,尽量不用。大于500mm的中心距可按优先数系R20的优先数选用。

表14-4-4 蜗杆分度圆直径d1值  mm

图14-4-2 蜗杆传动的变位

表14-4-5 蜗杆的基本尺寸和参数(GB/T 10085—2018)

注:1.括号中的数字尽可能不采用。

2.本表中所指的自锁是导程角γ<3°30'的圆柱蜗杆。

表14-4-6 普通圆柱蜗杆、蜗轮参数的匹配(GB/T 10085—2018)

①为基本传动比。

注:本表所指的自锁,只有在静止状态和无振动时才能保证。

4.2.1.2 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

圆弧圆柱蜗杆(ZC蜗杆)传动主要是指圆环面包络圆柱蜗杆传动。圆环面包络圆柱蜗杆的齿面是圆环面砂轮(砂轮轴平面上刀具产形线是圆环面母圆上的一段圆弧)与蜗杆作相对螺旋运动时,砂轮曲面族的包络面。圆环面包络圆柱蜗杆传动又分为两种类型。

①ZC1蜗杆传动 蜗杆轴线与圆环面砂轮轴线的轴交角等于蜗杆分度圆柱导程角,该二轴线的公垂线通过蜗杆齿槽的某一位置,如图14-4-3(a)。砂轮与蜗杆的瞬时接触线是一条固定的空间曲线。砂轮安装简便,蜗杆工艺性较好。

②ZC2蜗杆传动 蜗杆轴线与圆环面砂轮轴线的轴交角为不等于蜗杆分度圆柱导程角的某一角度,该二轴线的公垂线通过砂轮齿廓曲率中心。砂轮与蜗杆的瞬时接触线是一条与砂轮的轴向齿廓互相重合的固定的平面曲线。砂轮安装较ZC1型复杂。ZC2蜗杆传动在我国未得到推广,这里不作介绍。

③ZC1蜗杆的基本齿廓 蜗杆法截面齿廓为基本齿廓,圆环面砂轮包络成形,在法截面和轴截面内的尺寸参数应符合图14-4-3的规定。

图14-4-3 ZC1蜗杆的基本齿廓

砂轮轴线与蜗杆轴线的公垂线,对单面砂轮单面磨削通过蜗杆齿廓分圆点;对双面砂轮两面依次磨削通过砂轮对称中心平面。

砂轮轴线与蜗杆轴线的轴交角等于蜗杆分度圆柱导程角γ。砂轮轴截面齿形角α0=23°±0.5°,砂轮圆弧中心坐标

砂轮轴截面圆弧半径ρ,当m≤10时,ρ=(5.5~6.0)m;当m>10时,ρ=(5~5.5)m,小模数取大系数。

齿顶高ha为:当z1≤3时,ha=m;当z1>3时,ha=(0.85~0.95)m。顶隙c≈0.16m。轴向齿距pxm,轴向齿厚sx=0.4πm,法向齿厚sn=sxcosγ=0.4πmcosγ。齿顶倒圆,圆角半径不大于0.2m

ZC1蜗杆蜗轮啮合参数搭配可参考表14-4-7。

表14-4-7 ZC1蜗杆蜗轮啮合参数搭配

4.2.2 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表14-4-8 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4.2.3 圆柱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图14-4-4 圆柱蜗杆传动受力分析

表14-4-9 蜗杆传动力计算

①对圆弧圆柱蜗杆传动,η可提高3%~9%。

注:判断力的方向时应记住:当蜗杆为主动时,Ft1的方向与螺牙在啮合点的运动方向相反;Ft2的方向与轮齿在啮合点的运动方向相同;Fr1Fr2的方向分别由啮合点指向轴心。如下图所示。

4.2.4 圆柱蜗杆传动强度计算和刚度验算

圆柱蜗杆传动的破坏形式,主要是蜗轮轮齿表面产生胶合、点蚀和磨损,而轮齿的弯曲折断却很少发生。因此,通常多按齿面接触强度计算。只是当z2>80~100时,才进行弯曲强度核算。可是,当蜗杆作传动轴时,必须按轴的计算方法进行强度计算和刚度验算。

4.2.4.1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表14-4-10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表14-4-11 蜗轮材料为N=107时的许用接触应力σ'HP蜗轮材料为N=106时的许用弯曲应力σ'FP

表14-4-12 无锡青铜、黄铜及铸铁的许用接触应力σHP  MPa

①蜗杆如未经淬火,其σHP值需降低20%。

表14-4-13 弹性系数ZE  

表14-4-14 使用系数KA

注:表中小值用于间歇工作,大值用于连续工作。

4.2.4.2 ZC1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

设计ZC1蜗杆传动时,已知输入功率P1,输入轴转速n1,传动比i(或输出轴转速n2)以及载荷变化情况等,根据P1n1i按图14-4-7初定减速器中心距a(若传动连续工作,减速器的尺寸往往取决于热平衡的功率PT1的计算。此时,应按图14-4-8初步确定减速器的中心距a),查表14-4-7确定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再按表14-4-8计算传动的几何尺寸。

ZC1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见表14-4-15。

图14-4-5 滑动速度影响系数Zvs

图14-4-6 寿命系数ZNYN

注:N为应力循环次数。

稳定载荷时:N=60n2t

变载荷时:

接触

弯曲

式中 t——总的工作时间,h

n2——蜗轮转速,r/min

ni——蜗轮在不同载荷下的转速,r/min

ti——蜗轮在不同载荷下的工作时间,h

T2i——蜗轮在不同载荷下的转矩,N·m

T2max——蜗轮传递的最大转矩,N·m

表14-4-15 ZC1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图14-4-7 齿面疲劳强度估算线图

注:本线图是按经磨削加工淬硬的钢质蜗杆与锡青铜蜗轮制订的。在其他条件时,可传递的功率P1,随σHlim增减而增减。

例:P1=53kW,n1=1000r/min,i=10,沿图中虚线查得a=210mm。

图14-4-8 热平衡功率的估算线图

注:本线图是按蜗杆上装有风扇制订的。

例:P1=53kW,n1=1000r/min,i=10。沿图中虚线查得a=235mm。

表14-4-16 蜗轮材料接触疲劳极限的基本值σ'Hlim

表14-4-17 寿命系数fh

表14-4-18 速度系数fn

表14-4-19 齿形系数Zz

表14-4-20 荐用最小的安全系数SHlim(用于动力传动)

表14-4-21 蜗轮齿根应力系数极限CFlim

4.2.5 圆柱蜗杆传动滑动速度和传动效率计算

(1)滑动速度vs

是指蜗杆和蜗轮在节点处的滑动速度(见图14-4-9)。滑动速度vs可按下式求得

 (m/s

当d'1=d1时, (m/s)

在进行力的分析或强度计算时,vs的概略值可按图14-4-10确定。图中,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用实线,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用虚线。

图14-4-9 滑动速度

图14-4-10 滑动速度曲线

(2)传动效率η

传动效率的精确计算见有关减速器散热计算部分。在进行力的分析或强度计算时,可按下式进行估算。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η=(100-3.5)%

圆弧圆柱蜗杆传动:在相同条件下,当传动比i=8~50时,圆弧圆柱蜗杆传动比普通圆柱蜗杆传动高3%~9%。

4.2.6 提高圆柱蜗杆传动承载能力和传动效率的方法简介

提高圆柱蜗杆传动的承载能力和传动效率的重要途径是降低共轭齿面间的摩擦因数和接触应力值。实现合理的啮合部位,采用人工油涵等方法,均能改善润滑条件和扩大实际接触面积,因而,就降低了摩擦因数和接触应力值。表14-4-22列出了常用的几种方法供参考。

表14-4-22 提高承载能力和传动效率的方法

4.3 环面蜗杆传动

环面蜗杆传动的蜗杆外形,是以一个凹圆弧为母线绕蜗杆轴线回转而形成的回转面,故称圆环回转面蜗杆,简称环面蜗杆。

4.3.1 环面蜗杆传动的分类及特点

环面蜗杆传动的类别,取决于形成螺旋齿面的母线或母面。母线为直线时,称为直廓环面蜗杆传动(TSL型);母面为平面时,称为平面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平面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泛指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TVP型)和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TOP型)。在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中,又有直齿平面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和斜齿平面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之分。

直廓环面蜗杆传动(TSL型)和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都是多齿接触和双接触线接触。因此,扩大了接触面积、改善了油膜形成条件、增大了齿面间的相对曲率半径等,这就是提高传动效率和承载能力的原因所在;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虽是单接触线接触,但也有多齿接触等优点,所以其传动效率和承载能力也比圆柱蜗杆传动大得多。

平面包络环面蜗杆比较容易实现完全符合其啮合原理的精确加工和淬硬磨削,尤其对于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蜗轮不需制作滚刀,因而工艺更简易。

4.3.2 环面蜗杆传动的形成原理

(1)直廓环面蜗杆的形成原理

在图14-4-11中,蜗杆毛坯轴线O1—O1与刀座回转中心O2的垂距等于蜗杆传动的中心距a,毛坯以ω1角速度回转,刀座以ω2角速度回转,等于蜗杆传动的传动比,刀刃(即母线)为直线,这样切制出的螺旋面是“原始型”的直廓环面蜗杆的螺旋面,其轴向齿廓为直线。

图14-4-11 直廓环面蜗杆形成原理

(2)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形成原理

如图14-4-12所示,设平面F与基锥A相切并一起绕轴线O2—O2以角速度ω2回转。与此同时蜗杆毛坯绕其轴线O1—O1以角速度ω1回转,这样,平面F在蜗杆毛坯上包络出的曲面便是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螺旋齿面。平面F就是母面,实际上是平面齿工艺齿轮的齿面,在传动中,也就是配对蜗轮的齿面。这种传动称为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中间平面与基锥A截得的圆称为基圆,其直径为db。当平面F与轴线O2—O2的夹角β=0时,是直齿平面包络环面蜗杆,适用于大传动比分度机构;当β>0时,是斜齿平面包络环面蜗杆,适用于传递动力。

图14-4-12 平面包络蜗杆形成原理

若再以上述蜗杆齿面为母面,即用与上述蜗杆齿面相同的滚刀,对蜗轮毛坯进行滚刀(包络)得到蜗轮,用此蜗轮与上述蜗杆所组成的传动称为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

4.3.3 环面蜗杆传动的参数选择和几何尺寸计算

首先根据承载能力的要求确定中心距a,再按直廓环面蜗杆传动(表14-4-23)和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表14-4-24)分别计算几何尺寸。

表14-4-23 直廓环面蜗杆传动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注:1.通常蜗杆和蜗轮的齿厚角分别为0.45τ和0.55τ,当中心距a≤160mm、传动比i>25时,为防止蜗轮刀具刀顶过窄,可按等齿厚分配。

2.表中算例按抛物线修形计算,若按其他方法修形,相关公式应作变动。

表14-4-24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4.3.4 环面蜗杆传动的修形和修缘计算

环面蜗杆的修形,是为了使传动获得较高的承载能力和传动效率。环面蜗杆啮入口或啮出口的修缘,是为了保证蜗杆螺牙能平稳地进入啮合或退出啮合。

(1)直廓环面蜗杆

直廓环面蜗杆的修形,是将“原始形”直廓环面蜗杆(如图14-4-13细实线部分所示,特点为等齿厚)的螺牙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减薄而成(如图14-4-13实线部分所示,其特点是近似于“原始形”蜗杆磨损后的形状)。目前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直廓环面蜗杆传动一般均经修形,即“修正形”。“修正形”又有“全修形”和“对称修形”等形式。“全修形”的修形曲线其特征是没有拐点,极值点对应的角度值等于1.42φh。修形曲线按抛物线确定(即“全修形”的蜗杆螺牙的螺旋线在展开的全长上与“原始形”的偏离数值),其方程为:

式中 Δf——啮入口修形量,见表14-4-26;

φy——用来确定Δy的角度值。

实现“全修形”环面蜗杆传动,需要具有机械修正装置或数控的专用机床,故当前应用较少。

“对称修形”是在增大中心距、成形圆直径和改变分齿挂轮的速比后,对“原始形”蜗杆进行修形而获得的。“对称修形”的修形曲线接近于“全修形”的修形曲线。因此,“对称修形”也可获得较好的啮合性能。由于实现“对称修形”不需增设新的修正机构或专用机床,故当前应用较广。

“对称修形”的修形计算公式见表14-4-25。

图14-4-13 直廓环面蜗杆螺牙截面展开图

表14-4-25 直廓环面蜗杆对称修形计算

(2)平面包络环面蜗杆

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不需修形。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分典型传动和一般型传动两种传动型式,如图14-4-14所示。一般型传动除能保障有较好的传动性能外,还可方便蜗轮副的合装。

图14-4-14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类型

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修缘值和修缘长度列于表14-4-26和表14-4-27。

表14-4-26 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修缘值Δfr  mm

注:蜗杆啮出口修缘值

表14-4-27 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修缘长度

注:p——蜗轮齿距,mm。

4.3.5 环面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

4.3.5.1 直廓环面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

已知直廓环面蜗杆传动的传动比i、蜗杆转速n1和输入功率P1或输出转矩T2,设计标准传动时可按JB/T 7936—2010中的额定输入功率P1和额定输出转矩T2(见表14-4-28)查得中心距a。设计非标准传动时,则可按表14-4-28粗选的中心距a值计算许用输入功率(AGMA441.04),根据蜗杆实际传递功率值,经过修正后得到中心距a的终值。

表14-4-28 额定输入功率P1和额定输出转矩T2(JB/T 7936—2010)

注:1.表内数值为工况系数KA=1.0时的额定承载能力。

2.启动时或运转中的尖峰负荷允许取表内数值的2.5倍。

蜗杆的许用输入功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 n1——蜗杆转速,r/min;

Ka——中心距系数,由表14-4-29查得或由以下公式求得:

当50mm≤a≤125mm时

当125mm<a≤1000mm时

Kb——齿宽和材料系数,由表14-4-29查得或由计算求得,当50mm≤a≤1000mm时

Kb=0.377945+5.748350×10-3a-1.3153×10-5a2+1.37559×10-8a3-5.253×10-12a4

Ki——传动比系数,由表14-4-30查得或由以下公式求得

当8≤i≤16时

Ki=0.806i/(i+1.7)

当16<i≤80时

Ki=0.7581i/(i+0.54)

i>80时

Ki=0.753

Kv——速率系数,由表14-4-31查得或由下式求得

Kv=2C/(2+0.9838v0.85

v——齿面平均滑动速度(m/s)由下式求得

vd1n1/(6×104cosγ

式中,当v=0~0.6m/s时,C=0.75;v=1~18m/s时,C=0.8;v不在上述范围内时,一律取C=0.78。

蜗杆计算功率Pc1(kW)按下式计算

Pc1=KAP1/(KFKMP

式中 P1——蜗杆实际传递功率,kW;

KA——使用系数,由表14-4-32查得;

KF——制造精度系数,由表14-4-33查得;

KMP——材料搭配系数,由表14-4-34查得。

4.3.5.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

已知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传动比i12、蜗杆转速n1,输入功率P1或输出转矩T2,可按GB/T 16444—2008中的额定输入功率P1和额定输出转矩T2(见表14-4-35)查得中心距a

功率表按工作载荷平稳、每天工作8h、每小时启动次数不大于10次、启动转矩为额定转矩的2.5倍、小时负荷率JC=100%、环境温度为20℃时,给出额定输入功率P1及额定输出转矩T2。当所设计传动的工作条件与上述情况不相同时,需要按以下公式计算:

表14-4-29 中心距系数Ka及齿宽和材料系数Kb

表14-4-30 传动比系数Ki

表14-4-31 速率系数KV

表14-4-32 使用系数KA

表14-4-33 制造精度系数KF

表14-4-34 材料搭配系数KMP

机械功率和输出转矩为

P1P1wKAK1

T2T2wKAK1

热功率和输出转矩为

P1P1wK2K3K4

T2T2wK2K3K4

式中 P1w——实际输入功率,kW;

T2w——实际输出转矩,N·m;

KA——使用系数,见表14-4-36;

K1——启动频率系数,见表14-4-37;

K2——小时负荷率系数,见表14-4-38;

K3——环境温度系数,见表14-4-39;

K4——冷却方式系数,见表14-4-40。

传动效率可参考表14-4-41。

表14-4-36 使用系数KA

表14-4-37 启动频率系数K1

表14-4-38 小时负荷率系数K2

注:JC=[每小时负荷时间(min)/60]×100%。

表14-4-39 环境温度系数K3

表14-4-40 冷却方式系数K4

表14-4-41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效率η(GB/T 16444—2008)  %

4.4 蜗杆传动精度

4.4.1 圆柱蜗杆传动精度

本节介绍的GB/T 10089—2018适用于轴交角Σ=90°,最大模数m=40mm及最大分度圆直径d=2500mm的圆柱蜗杆蜗轮传动机构。最大分度圆直径d>2500mm的圆柱蜗杆蜗轮传动机构可参照本标准使用。

4.4.1.1 术语定义和代号

表14-4-42 术语定义和代号

表14-4-43 精度符号

4.4.1.2 精度制的构成

为了满足蜗杆蜗轮传动机构的所有性能要求,如传动的平稳性、载荷分布均匀性、传递运动的准确性以及长使用寿命,应保证蜗杆蜗轮的轮齿尺寸参数偏差以及中心距偏差和轴交角偏差在规定的允许值范围内。中心距偏差和轴交角偏差的允许值在国标中未作规定。

表14-4-44 精度的构成

4.4.1.3 5级精度的蜗杆蜗轮偏差允许值的计算公式

表14-4-45 5级精度的蜗杆蜗轮偏差允许值的计算公式

4.4.1.4 检验规则

表14-4-46 检验规则

蜗杆副的接触斑点主要按其形状、分布位置与面积大小来评定。接触斑点的要求应符合表14-4-47的规定。

表14-4-47 蜗杆副接触斑点的要求

注: 采用修形齿面的蜗杆传动,接触斑点的接触形状要求可不受表中规定的限制。

4.4.1.5 轮齿尺寸参数偏差的允许值

蜗杆蜗轮轮齿尺寸参数偏差各精度等级的允许值见表14-4-48~表14-4-59。表中的数值和蜗杆轴向模数mx、蜗轮端面模数mt、分度圆直径d以及蜗杆头数z1有关。测量蜗杆偏差时要用到蜗杆分度圆直径d1,测量蜗轮偏差时要用到蜗轮分度圆直径d2

对于蜗杆副的单面啮合偏差F'i和单面一齿啮合偏差f'i的偏差允许值,其计算公式为:

表14-4-48 1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表14-4-49 2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表14-4-50 3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表14-4-51 4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表14-4-52 5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表14-4-53 6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表14-4-54 7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表14-4-55 8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表14-4-56 9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表14-4-57 10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表14-4-58 11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表14-4-59 12级精度轮齿偏差的允许值  μm

4.4.2 直廓环面蜗杆、蜗轮精度

本节介绍的GB/T 16848—1997适用于轴交角为90°、中心距为80~1250mm的动力直廓环面蜗杆传动。

4.4.2.1 定义及代号

直廓环面蜗杆、蜗轮和蜗杆副的误差及侧隙的定义和代号见表14-4-60。

表14-4-60 蜗杆、蜗轮和蜗杆副的误差及侧隙的定义和代号

4.4.2.2 精度等级

1)该标准对直廓环面蜗杆、蜗轮和蜗杆传动规定了6、7、8三个精度等级,6级最高,8级最低。

2)按照公差的特性对传动性能的主要保证作用,将蜗杆、蜗轮和蜗杆副的公差(或极限偏差)分为三个公差组。

第Ⅰ公差组:蜗轮FpFr;蜗杆副ΔF'ic

第Ⅱ公差组:蜗杆fhfhLfpxfpxLfr;蜗轮fpt;蜗杆副Δf'ic

第Ⅲ公差组:蜗杆ff1;蜗轮ff2;蜗杆副的接触斑点,fafΣfx1fx2

3)根据使用要求不同,允许各公差组选用不同的公差等级组合,但在同一公差组中,各项公差与极限偏差应保持相同的精度等级。

4)蜗杆和配对蜗轮的精度等级一般取成相同,也允许取成不相同。对有特殊要求的蜗杆传动,除Frfr项目外,其蜗杆、蜗轮左右齿面的精度等级也可取成不相同。

4.4.2.3 齿坯要求

1)蜗杆、蜗轮在加工、检验和安装时的径向、轴向基准面应尽可能一致,并应在相应的零件工作图上予以标注。

加工蜗杆时,刀具的主基圆半径对蜗杆精度有较大影响,因此,应对主基圆半径公差作合理的控制。主基圆半径。误差定义见表14-4-61,主基圆半径公差值见表14-4-62。

表14-4-61 主基圆半径误差定义

表14-4-62 主基圆半径公差  μm

2) 蜗杆、蜗轮的齿坯公差包括轴、孔的尺寸、形状和位置公差,以及基准面的跳动。各项公差值见表14-4-63。

4.4.2.4 蜗杆、蜗轮的检验与公差

1)根据蜗杆传动的工作要求和生产规模,在各公差组中选定一个检验组来评定和验收蜗杆、蜗轮的精度。当检验组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误差时,应以检验组中最低的一项精度来评定蜗杆、蜗轮的精度等级。

第Ⅰ公差组的检验组:蜗轮ΔFp;ΔFr

第Ⅱ公差组的检验组:蜗杆Δfh,ΔfhL(用于单头蜗杆);ΔfzL(用于多头蜗杆);Δfpx,ΔfpxL,Δfr;Δfpx,ΔfpxL。蜗轮Δfpt

第Ⅲ公差组的检验组:蜗杆Δff1;蜗轮Δff2

当蜗杆副的接触斑点有要求时,蜗轮的齿形误差Δff2可不进行检验。

2)对于各精度等级,蜗杆、蜗轮各检验项目的公差或极限偏差的数值见表14-4-64。

3)该标准规定的公差值是以蜗杆、蜗轮的工作轴线为测量的基准轴线。当实际测量基准不符合该规定时,应从测量结果中消除基准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表14-4-63 蜗杆和蜗轮齿坯公差  μm

表14-4-64 蜗杆和蜗轮的公差及极限偏差  μm

表14-4-65 蜗杆副公差及极限偏差  μm

4.4.2.5 蜗杆副的检验与公差

蜗杆副的精度主要以ΔF'ic,Δf'ic 以及Δfa,Δfx1,Δfx2,ΔfΣ和接触斑点的形状、分布位置与面积大小来评定。蜗杆副公差及极限偏差的数值见表14-4-65。

4.4.2.6 蜗杆副的侧隙规定

1)蜗杆副的侧隙分为最小圆周侧隙和圆周侧隙,侧隙种类与精度等级无关。

2)根据工作条件和使用要求选用侧隙。蜗杆副的最小圆周侧隙和圆周侧隙见表14-4-65。

4.4.2.7 图样标注

在蜗杆、蜗轮工作图上,应分别标注其精度等级、齿厚极限偏差和本标准代号,标注示例如下。

1)蜗杆的第Ⅱ、Ⅲ公差组的精度等级为6级,齿厚极限偏差为标准值,则标注为:

若蜗杆齿厚极限偏差为非标准值,如上偏差为:-0.27,下偏差为:-0.40,则标注为:

蜗杆 6  GB/T 16848—1997

2)蜗轮的三个公差组的精度同为6级,齿厚极限偏差为标准值,则标注为:

蜗轮的第Ⅰ公差组的精度为6级,第Ⅱ、Ⅲ公差组的精度为7级,齿厚极限偏差为标准值,则标注为:

若蜗轮齿厚极限偏差为非标准值,如上偏差为:+0.10,下偏差为:-0.10,则标注为:

6-7-7 (±0.10) GB/T 16848—1997

3)对蜗杆副,应标注出相应的精度等级、侧隙、本标准代号,标注示例如下。

蜗杆副的三个公差组的精度等级同为6级,侧隙为标准侧隙,则标注为:

蜗杆副的第Ⅰ公差组的精度为6级,第Ⅱ、Ⅲ公差组的精度为7级,侧隙为:jt=0.2mm,jtmin=0.1mm,则标注为:

4.4.3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精度

本节介绍的GB/T 16445—1996适用于轴交角为90°、中心距为0~1250mm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

4.4.3.1 蜗杆、蜗轮误差的定义及代号

表14-4-66 蜗杆、蜗轮误差的定义及代号

4.4.3.2 蜗杆副误差的定义及代号

表14-4-67 蜗杆副误差的定义及代号

注:在计算蜗杆螺旋面理论长度b'1时,应减去不完整部分的出口和入口及入口处的修缘长度。

4.4.3.3 精度等级

1)该标准根据使用要求对蜗杆、蜗轮和蜗杆副规定了6、7、8级三个精度等级。

2)按公差特性对传动性能的主要保证作用,将蜗杆、蜗轮和蜗杆副的公差(或极限偏差)分成三个公差组。

第Ⅰ公差组:蜗杆Fp1;蜗轮Fr2Fp2;蜗杆副Fi

第Ⅱ公差组:蜗杆fp1fZ1fh1;蜗轮fp2;蜗杆副fi

第Ⅲ公差组:蜗杆-;蜗轮-;蜗杆副的接触斑点,fafX1fX2fY

3)根据使用要求不同,允许各公差组选用不同的精度等级组合,但在同一公差组中,各项公差与极限偏差应保持相同的精度等级。

4)蜗杆和配对蜗轮的精度等级一般取成相同,也允许取成不同。

4.4.3.4 齿坯要求

1)蜗杆、蜗轮在加工、检验、安装时的径向、轴向基准面应尽可能一致,并应在相应的零件工作图上予以标注。

2)蜗杆、蜗轮的齿坯公差包括尺寸、形状和位置公差,以及基准面的跳动,各项公差值,见表14-4-70。

4.4.3.5 蜗杆、蜗轮及蜗杆副的检验

(1)蜗杆的检验

1)蜗杆的齿厚公差Ts1、喉部直径公差t1为每件必测的项目。

2)蜗杆圆周齿距累积误差ΔFp1、圆周齿距偏差Δfp1、分度误差ΔfZ1(用于多头蜗杆)和螺旋线误差Δfh1根据用户要求进行检测。

3)蜗杆的各项公差值和极限偏差值见表14-4-68,齿坯公差值见表14-4-70。

(2)蜗轮的检验

1)蜗轮的齿厚公差Ts2、蜗轮喉部直径公差t7为每件必测项目。

2)蜗轮的齿距累积误差ΔFp2、齿距偏差Δfp2和齿圈径向跳动ΔFr2根据用户要求进行检测。

3)蜗轮的各项公差值和极限偏差值见表14-4-68,齿坯公差见表14-4-70。

(3)蜗杆副的检验

1)对蜗杆副的接触斑点和齿侧隙的检验:当减速器整机出厂时,每台必须检测。若蜗杆副为成品出厂时,允许按10%30%的比率进行抽检。但至少有一副对研检查(应使用CT1,CT2专用涂料)。

2)对蜗杆副的中心距偏差Δfa、喉平面偏差ΔfX1、ΔfX2和轴线歪斜度ΔfY、一齿切向综合误差Δfic,当用户有特殊要求时进行检测;切向综合误差ΔFic,只在精度为6级,用户又提出要求时进行检测。其公差值及极限偏差值见表14-4-69。

4.4.3.6 蜗杆传动的侧隙规定

1)该标准根据用户使用要求将侧隙分为标准保证侧隙j和最小保证侧隙jminj为一般传动中应保证的侧隙、jmin用于要求侧隙尽可能小,而又不致卡死的场合。对特殊要求,允许在设计中具体确定。

2)jjmin与精度无关,具体数值见表14-4-69。

3)蜗杆副的侧隙由蜗杆法向弦齿厚减薄量来保证,即取上偏差为Ess1=jcosα(或jmincosα),公差为Ts1;蜗轮法向弦齿厚的上偏差Ess2=0,下偏差即为公差Esi2=Ts2

4.4.3.7 蜗杆、蜗轮的公差及极限偏差

表14-4-68 蜗杆、蜗轮公差及极限偏差  μm

4.4.3.8 蜗杆副精度与公差

表14-4-69 蜗杆副公差及极限偏差  μm

4.4.3.9 图样标注

在蜗杆、蜗轮工作图上,应分别标注其精度等级、侧隙代号或法向弦齿厚偏差和本标准代号。

标注示例:

1)蜗杆精度等级为6级,法向弦齿厚公差为标准值,侧隙取标准侧隙,则标注为

2)若蜗杆法向弦齿厚公差为非标准值,如上偏差为-0.25,下偏差为-0.4,则标注为

蜗轮标注方法与蜗杆相同。

3)对蜗杆副应标注出相应的精度等级、侧隙代号和本标准代号。标注示例:

①蜗杆副三个公差组的精度同为7级,标准侧隙,则标注为

②蜗杆副的第公差组为7级,第、第公差组的精度为6级,侧隙为最小保证侧隙jmin,则标注为

表14-4-70 蜗杆、蜗轮齿坯尺寸和形状公差  μm

4.5 蜗杆、蜗轮的结构及材料

4.5.1 蜗杆、蜗轮的结构

蜗杆一般与轴制成一体(图14-4-15),只在个别情况下 才采用蜗杆齿圈配合于轴上。车制的蜗杆,轴径d=df1-(2~4)mm[图14-4-15(a)];铣制的蜗杆和环面蜗杆,轴径d可大于df1[图14-4-15(b)、(c)]。

蜗轮的典型结构见表14-4-71。

图14-4-15 蜗杆的结构

表14-4-71 蜗轮的几种典型结构

4.5.2 蜗杆、蜗轮材料选用推荐

表14-4-72 蜗杆、蜗轮材料选用推荐

注:可以选用合适的新型材料。

4.6 蜗杆传动设计计算及工作图示例

4.6.1 圆柱蜗杆传动设计计算示例

表14-4-73 圆柱蜗杆传动设计计算示例

图14-4-16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蜗杆工作图

图14-4-17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蜗轮工作图

4.6.2 直廓环面蜗杆传动设计计算示例

表14-4-74 直廓环面蜗杆传动设计计算示例

图14-4-18 直廓环面蜗杆传动蜗杆工作图

图14-4-19 直廓环面蜗杆传动蜗轮工作图

4.6.3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设计计算示例

表14-4-75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设计计算示例

图14-4-20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蜗杆工作图

图14-4-21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蜗轮工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