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猪饲料的安全配制与使用

第一节 饲料的营养物质与常用饲料

一、猪必需的营养物质

为了保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必须通过饲料给猪提供营养物质。猪维持生命、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可概括为蛋白质、能量物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五大类。除水之外,所有养分都只能通过饲料提供。

(一)蛋白质

饲料中含氮物质的总称是粗蛋白。粗蛋白包括纯(真)蛋白质和氨化物两部分。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对猪是头等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营养物质。猪的肌肉、神经、结缔组织、皮肤、内脏、被毛、蹄壳及血液等,都以蛋白质为基本构成成分。此外,猪的体液和激素的分泌,精子、卵子的生成,都离不开蛋白质。

纯(真)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是一种含有氨基的有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成分。如果按氨基酸对猪的营养需要来讲,可把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不能满足猪的生理需要,必须由饲料提供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研究证明,生长猪需10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和精氨酸),生长猪能合成机体所需60%~75%的精氨酸,成年猪能合成足够需要的精氨酸,猪对蛋氨酸需要量的50%可用胱氨酸代替,苯丙氨酸需要量的30%可用谷氨酸代替。所以,称胱氨酸和苯丙氨酸等为半必需氨基酸。但要注意胱氨酸和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蛋氨酸和谷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并不是主营养,它在体内合成较多,不需要由饲料来提供,而是在猪体内可由其他的氨基酸或氮源合成体内所需的氨基酸。

由此可见,在饲料中提供足够的必需氨基酸和非蛋白氮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能力,决定了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合适程度,则实际猪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就是猪对必需氨基酸和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氮源的需要。

饲料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饲料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饲料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各氨基酸比例越接近猪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值,其饲料蛋白的营养价值就越高。

不同饲料来源的饲料蛋白质品质不一。饲料蛋白中某一个或某些氨基酸的不足,就会限制其他氨基酸的利用,称该氨基酸为限制性氨基酸。在某一饲料或某一日粮中,某一氨基酸的含量与猪只所需的氨基酸之比最小一个为第一限制氨基酸,稍大一点的为第二限制氨基酸,以此类推。猪饲料中常见的限制性氨基酸有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猪日粮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往往为赖氨酸。由于饲料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在日粮中多种饲料搭配使用,可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或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添加合成的氨基酸可提高饲料蛋白的生物学价值。例如,玉米中赖氨酸含量较少,豆饼、鱼粉中含量较多,把玉米和豆饼、鱼粉混合在一起,即可取长补短,互相弥补,达到互补平衡的要求。

以植物蛋白来源的日粮,一般易缺的氨基酸为赖氨酸,所以,猪日粮中要经常添加赖氨酸。

(二)能量物质

猪饲料的能量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玉米等植物性饲料的主要成分,分解后能供给猪体热能。碳水化合物进入猪体后,就像炉子里加了煤一样,被氧化后产生热能,用来作为呼吸、运动、循环、消化、吸收、分泌、细胞更新、神经传导以及维持体温等各种生命活动的能源。满足日常消耗的能量后,剩余的碳水化合物就转化成了脂肪。

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由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两部分组成。无氮浸出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也有少量的简单糖类。无氮浸出物容易消化,是植物性饲料中产生热能的主要物质。粗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总的来说难以消化,过多时还会影响饲料中其他养分的消化率,因此,猪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不宜过高。当然,适量的粗纤维在猪的饲养中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它除了能提供一部分能量外,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消化和排泄以及具有填充作用,使猪具有饱腹感。

脂肪同碳水化合物一样,在猪体内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脂肪的能值很高,所提供的能量是同等重量碳水化合物的2倍以上。除了供能外,多余部分可蓄积在猪的体内。此外,脂肪还是脂溶性维生素和某些激素的溶剂,饲料中含一定量的脂肪时,有助于这些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植物性饲料的脂肪中还含有仔猪生长所必需但又不能由猪体执行合成的3种不饱和脂肪酸,即亚油酸、亚麻油酸和花生四烯酸,仔猪缺乏这些脂肪酸时,会出现生长停滞、尾部坏死和皮炎等症状。

除了米糠、蚕蛹和部分油饼外,猪饲料通常含脂肪不多。

(三)维生素

维生素是饲料所含的一类微量营养物质,在猪体内既不参与组织和器官的构成,也不氧化供能,但它们却是机体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目前已发现的维生素有30多种,其化学性质各不相同,功能各异,日粮中缺乏某种维生素时,猪会表现出独特的缺乏症状,从而严重损害猪的健康、生长和繁殖,甚至引起死亡。

通常根据溶解性,将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前者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后者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脂溶性维生素在猪体内可以有较多的储存,因此猪可以较长时间地耐受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的情况而不出现缺乏症;相比之下,水溶性维生素则在体组织中储存量不大,因此需要每天通过日粮摄取水溶性维生素,以补其不足。

1.维生素A

维生素A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黏膜上皮健康,维持生殖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和防止夜盲症。猪缺乏维生素A时,表现出食欲不佳、视力减退或夜盲。

维生素A与黄体素(孕酮)的合成有关,当黄体素分泌不足时,将导致妊娠终止。有研究表明,适当提高饲粮维生素A的添加量,可以提高母猪窝产仔数和断奶仔猪数。母猪缺乏维生素A时,受胎率下降,表现出发情不正常、难产、流产、死胎、弱胎、畸形胎及胎衣不下。公猪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能促进睾丸发育,提高精液质量。仔猪瞎眼和四肢麻痹容易患肺炎、下痢等。维生素A容易被氧化破坏,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与微量元素及酸败脂肪接触时,维生素A会损失殆尽。

2.维生素D

维生素D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与猪体内钙、磷的吸收和代谢有关。缺乏时猪会患佝偻病(软骨病),成年猪产生骨质疏松症。

植物性饲料一般含有维生素D较少,但其所含的麦角固醇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可以转变成维生素D;此外,猪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也可转变成维生素D。因此,使猪多晒太阳和喂给晒干的草粉(如苜蓿、紫云英、豆叶粉等),都能改善猪的维生素D的供给状况。

3.维生素E

维生素E又叫生育酚,与繁殖机能密切相关,能促进促甲状腺素(T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及促性腺激素的产生,增强卵巢机能,使卵泡增加黄体细胞。

日粮中缺乏维生素E,公猪精液数量减少,精子活力降低,母猪则可能不孕。此外,还会发生白肌病、心肌萎缩,并有四肢麻痹等症状。青绿饲料和种子的胚芽中富含维生素E。

在母猪日粮中补充维生素E,不仅能提高受胎率,减少胎儿死亡,增加窝产仔数,还能增强仔猪的抗应激能力,减少断奶前仔猪死亡,缩短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提高公猪精液质量。

4.维生素K

维生素K与机体的凝血作用有关,缺乏时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全身性出血,严重时可出现死亡。猪的肝脏以及绿色植物中含维生素K较多,猪消化道内的微生物也有一定的合成维生素K的能力。

5.猪需要的水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B1 又叫硫胺素、抗脚气病维生素、抗神经炎维生素等。能促进胃肠蠕动和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提高采食量,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维持神经组织及心肌的正常功能。缺乏时,早期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呕吐、腹泻,严重时出现心肌坏死和心包积液现象。

米糠、麸皮和酵母富含维生素B1,青饲料、优质干草中含量也多,猪一般不易缺乏。

(2)维生素B2(核黄素) 维生素B2是酶系统的组成部分,参与能量代谢,具有促进生物氧化的作用。生长猪缺少维生素B2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吐、生长缓慢、神经过敏;皮肤干燥易皱裂,被毛粗乱甚至脱毛,背部皮肤变厚,发生皮炎,产生皮屑;口腔黏膜和舌面易发炎溃疡,免疫功能下降。母猪表现食欲减退、不发情、早产或者生出死胎、弱胎或无毛仔猪,有时还发生胚胎被母体吸收的现象。

核黄素能由植物、酵母、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合成,但动物本身不能合成。脱脂乳、乳清和酵母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动物性饲料及青绿饲料,尤其是豆科植物中含维生素B2较多,玉米和其他谷物中含量较少。

(3)维生素B3(泛酸) 泛酸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与皮肤和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毛发的色泽有很重要的关系。泛酸还可以促进抗体的合成,从而增强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缺乏泛酸时,猪表现为丧失食欲,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腹泻、粪便带血;皮肤发红,炎症主要位于肩部和耳后部,皮肤肮脏并呈鳞片状,眼周有棕褐色分泌物;运动失调,在发病初期,后肢行走僵硬,站立时轻微颤抖。当病情日趋严重时,病猪在前进中后肢提举过高,往往触及腹部,腿内弯,出现“鹅行步伐”。严重病猪将导致后肢瘫痪,呈一侧歪倒,后肢明显向两侧伸展,似犬坐式。母猪缺乏泛酸将导致死胎、化胎、弱仔产出后因不会吸奶而死亡。母猪还会出现脂肪肝、肾上腺肥大、肌内出血、心脏扩张、卵巢核质减少及子宫发育异常等症状。

大部分饲料中富含泛酸,谷实和其加工副产品也是泛酸的来源。大麦、豆饼中泛酸利用率高,玉米和高粱的利用率低。以谷类尤其是玉米、豆粕为主的饲料,一般都需要添加泛酸。以植物蛋白为主未添加泛酸的饲料较易引起缺乏症。

(4)维生素B5(烟酸、维生素PP) 烟酸对保持组织的完整性,特别是皮肤、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猪缺乏维生素B5,会出现呕吐、下痢症状,因结肠和盲肠损害所致的坏死性肠炎,使粪便恶臭。生长猪日粮中缺乏维生素B5表现为食欲减退,生长缓慢,皮肤干燥,皮炎和鳞片样皮肤脱落,被毛粗糙、脱毛和正常红细胞贫血;有些猪局部瘫痪、后肢肌肉痉挛、唇部和舌部溃烂。

几乎所有植物性饲料都含有不同量的烟酸,但某些饲料中烟酸以结合型存在,这种类型的烟酸对仔猪来说大部分不能利用。玉米、小麦和高粱中利用率低,豆饼中利用率较高,鱼粉和肉骨粉含量较高。

(5)维生素B6(吡哆醇) 是猪体内氨基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一种维生素。猪缺乏维生素B6表现为食欲下降,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反应减弱;皮下水肿、皮肤发炎和脱毛;后肢麻痹,外周神经发生进行性病变,导致运动失调;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脂肪肝。仔猪在出生后2周内即可出现厌食症,伴随生长减慢、呕吐、腹泻等。

玉米-豆饼型日粮中不必添加维生素B6,因为饲料中含量丰富,其生物利用率为40%~60%。

(6)叶酸 叶酸对维持母猪的繁殖性能和促进胎儿早期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在保证种母猪的稳定繁殖机能方面,可提高窝产仔数;维持良好的泌乳力,防止泌乳紊乱。

叶酸分布于动、植物饲料中,青绿饲料、谷物、豆类和动物产品中叶酸含量丰富,所以,一般情况下猪不易缺乏。

(7)维生素B12(钴胺素) 维生素B12参与许多物质代谢过程,在血液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缺乏时,猪食欲减退、生长迟缓,并可发生皮炎。严重缺乏时,发生恶性贫血。

(8)维生素C(抗坏血酸) 在活细胞内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肾上腺皮质内固醇的合成,有助于缓解应激,并消除高温对精液质量的不利影响。公猪增喂维生素C后,精子质量有所提高;母猪受胎率提高。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抗应激作用,可以通过缓解应激,改善母猪繁殖性能和抵抗力。母乳是1周龄前仔猪维生素C的唯一来源。在怀孕期和哺乳期,给母猪补充维生素C可降低断奶前仔猪死亡率。

猪缺乏维生素C表现为食欲缺乏,生长缓慢,患病率升高,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呼吸困难,齿龈肿胀,出血、溃疡;猪日增重、抗病力、生产力下降。

6.饲料中的维生素的保存

加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利用饲料,但由于各种维生素的性质不同,加工条件与方法不同,在饲料加工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造成维生素损失的主要因素包括氧化、日照温度和时间、酸碱度、金属与酶的作用、光或电子辐射、水分含量等。

只有详细了解各种维生素的稳定性特点后,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保持饲料的营养价值。为便于记忆,要掌握各种维生素的保存条件口诀:

AD怕光怕氧酸,密封保存是为先;

VE怕光怕氧碱,加热酮铁数量减;

VK只怕光和碱,最稳要算烟酰胺;

要数VC最“小气”,光照氧酸碱脱水;

B6泛酸耐贮藏,加工磨粉一半损。

(四)矿物质

猪日粮中至少需要13种无机元素:氯、钠、钙、磷、钾、铜、铁、锌、锰、碘、硒、镁、硫,可能还有铬。环境来源似乎能满足猪对这些元素(如果这些元素事实上是需要的话)的需要。实际猪日粮中添加的元素有盐(钠和氯)、钙、磷、铜、铁、锌、锰、碘和硒。

日粮中加盐是为了提供钠和氯,生长肥育猪日粮中正常的添加量为0.25%~0.35%。种猪盐的添加量妊娠母猪为0.4%,哺乳母猪为0.5%。过量的盐有毒,尤其当供水不足时或溶解盐的浓度过高时,毒性更大。饲料中含盐量不应超过2.5%。当给猪饲喂在加工生产过程中添加盐的一些副产品(如乳清和鱼粉)时,要特别当心盐中毒。

1.钙与磷

是支持骨骼和组织生长的两种元素,需要量很大。它们还参与其他重要的生理过程如肌肉收缩和能量转移。配制日粮时应注意:一是钙磷的需要量;二是所用饲料中这两种元素的生物学利用率;三是钙磷的比例。钙磷的可接受比例范围为(1.0~2.0)∶1。

2.铜

猪需要铜来合成血红蛋白和合成与激活正常代谢必要的一些氧化酶类。生物效价高的铜盐有硫酸铜、碳酸铜和氧化铜。缺铜导致铁的功用差,血细胞生成异常,角质化、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骨髓合成变差。缺铜症状有贫血、腿弯曲、心血管异常等。饲料中铜超过250克/吨,饲喂几个月会引起中毒。降低日粮锌和铁水平或升高钙水平加重铜中毒。当饲喂100~200克/吨的铜后,会促进猪的生长。

3.铁

实际上,猪可以通过与环境的接触获得铁,特别是与土壤的接触;集约化养猪使铁的环境来源基本被切断。仔猪出生时,铁在体内的贮备很低,随着体重增加,血量增加,合成血红蛋白需要铁,使体内储备的铁含量迅速降低,母乳的含铁量甚少,不能满足仔猪生长的需要。现已证明,母乳的低铁含量可有效地防止微生物繁殖和肠道病发生。哺乳仔猪补铁是必须的,首选的补铁法是给初生3天内的仔猪注射100~200毫克的葡聚糖苷铁(生血素)。仔猪出生几周后,通过采食含铁充足的仔猪料就能很容易地满足铁的需要量。

4.锌

植物性饲料中,锌的含量很低。给猪饲喂不加锌的日粮,猪易患皮肤角质化不全症。过去10年中,对锌的生化作用机制进行了许多研究。现已了解到锌在免疫机制中能起作用,并能防止细胞受到氧化损害。最新有关锌的一项实际应用是,在断奶猪日粮中添加高水平氧化锌(锌量达3000克/吨)能预防仔猪下痢。这种高水平的锌是有毒的,建议该水平的饲喂期不能超过两周。人们还需注意锌与钙的拮抗关系,日粮中过量的钙会引起锌的缺乏。

5.锰

作为许多种与糖、脂和蛋白质代谢有关的酶的组成成分发挥作用。锰对硫酸软骨素的合成是必需的,硫酸软骨素是骨有机质黏多糖的组成成分。饲料锰的需要量非常低,生长肥育猪为4克/吨,种猪为40克/吨。

6.碘

猪体内大部分碘存在于甲状腺中。在甲状腺中,碘以一、二、三和四碘甲状腺氨酸(甲状腺素)的形式存在,这些激素对调节代谢率非常重要。碘化钾和碘酸钙是饲料中有效的补充形态,饲料中补充0.14克/吨的碘即可满足猪的需要。严重缺碘使猪生长停止、昏睡、甲状腺肿大。母猪缺碘产无毛弱仔或死胎。大剂量碘极少造成中毒。

7.硒

其作用与维生素E有关。缺硒的临床症状是外观看起来正常的仔猪突然死亡。日粮中的含硒量主要取决于种植谷物饲料的土壤。用来自世界上缺硒地区的饲料配制的日粮应补充硒。无机形式的硒如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已使用许多年。近来有报道添加部分有机硒也有效。

硒的安全浓度和毒性浓度之间范围很窄,需要量在0.35克/吨范围内,而超过5.0克/吨则有毒。日粮中加硒时应特别小心。

(五)水

1.水在动物体内的主要功能

(1)水是动物体的构成成分 猪体内的各种器官、组织及产品都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如血液中水分含量达80%以上,肌肉中为72%~78%,骨骼中约含45%。

(2)水能使机体维持一定的形态 由于水具有调节渗透压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使细胞饱满而坚实,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形态。

(3)水是畜体的重要溶剂 饲料的消化及营养消化、吸收、运输和代谢,代谢物的排出,还有繁殖及泌乳等生理过程都必须有水参加。

(4)水对体温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动物不仅通过血液循环可以将代谢产生的热传送到机体各部位维持体温,而且可以通过饮水和排尿、排汗等来调节体温。

(5)水是一种润滑剂 如关节腔内润滑液能减少关节转动时的摩擦,唾液能使饲料易于吞咽。

(6)水参与动物体内各种生化反应 水不仅参与体内的水解反应,还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质的合成以及细胞的新陈代谢。

水是最基本的,但又是经常被忽视的营养成分。缺水或饮水不足对机体危害极大,可以降低猪的生产性能,对猪泌乳、生长速度和饲料消耗量均有不良影响。体内水分减水5%猪就会感到不适,食欲减退,减少10%时导致生理失调,减少20%时会导致死亡。

猪对水的需要量因其生长发育阶段、生理状况、采食量及环境温度等条件的不同而异。一般猪每采食1千克干饲料大约需2~5千克水。冬季的适宜给水量为饲料量的2~3倍,春秋季约为4倍,夏季5倍。哺乳母猪和育肥前期的猪给水量还要增加,每头每天需水量育肥猪20千克左右,哺乳母猪为50千克左右。除了水量外,对水质还有一定的要求。水的质量的监测有总可溶性固形物浓度、pH值,亚硝酸根离子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氯化钠浓度、总碱度,还有水中的微生物含量。水中总可溶固形物(即盐分)的含量,一般每千克水中含盐分1500毫克左右比较理想;高于5000毫克仍可饮用,但不理想,可能出现腹泻等现象;高于7000毫克则不宜饮用。因此,在养猪生产中,特别是在新建猪场时,必须重视水的来源,要保证有充足清洁质好的水源。

2.影响猪对水需要量的因素

猪对水的需要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受机体损失水的影响。

猪体经过四个主要途径损失水:肺脏呼吸,皮肤蒸发,肠道排粪,肾脏泌尿等。1千克、45千克、90千克的猪由肺脏和皮肤蒸发损失的水,每天分别为86克、1.3千克和2.1千克。喂给水和料的比例为2.75∶1,75千克的猪损失的水每天为1千克。由于猪没有汗腺,猪主要以呼吸损失水,而不是蒸发损失水。

腹泻时,粪便中的水损失多,动物的需水量增加。盐和蛋白质的采食量增加引起的过度泌尿会显著增加需水量。奶虽然含水80%,但也是导致机体缺水的高蛋白质和高矿物质食物。

引起水需要量增加的其他条件是外周温度较高、发热和哺乳。在任意温度下猪个体间饮水量差异很大,但在7~22℃下生长猪的饮水量几乎没有差异。到30℃和33℃时饮水量增加很多,而且引起猪的行为变化:猪在整个猪圈的地面都排粪排尿,并且将水槽里的水弄得到处都是以图体表凉爽。

水的最低需水量是指在生长或妊娠期间为平衡水损失、产奶、形成新组织所需的饮水量。水温也会影响饮水量,饮用低于体温的水时动物需要额外的能量来温暖水。

一般来说,饮水量与采食量、体重呈正相关。但每天采食量低于30千克/千克体重时,由于饥饿,生长猪会表现饮水过量的行为。

二、猪的常用饲料

(一)猪常用的能量饲料

在一些养猪户做自配料的时候,往往会对能量饲料的范围摸不清,给配料工作造成了很多的麻烦,因此,清晰地了解能量饲料有哪些,是正确高效配制饲料的前提。

能量饲料指的是在绝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低于18%、粗蛋白质含量低于20%、天然含水量小于45%的谷实类、糠麸类等。这类饲料富含淀粉、糖类和纤维素,是猪饲料的主要组成部分,用量通常占日粮的60%左右。

1.谷物类

玉米号称饲料之王。它在谷实类饲料中含可利用能量最高,玉米的颜色有黄、白之分,黄玉米含有少量胡萝卜素,有助于蛋黄和皮肤的着色。

(1)玉米喂猪要注意的问题 玉米是最常用的能量饲料。喂猪时要注意以下“五要”“两不要”。

①要糖化后饲喂。玉米粉经糖化后,能使部分淀粉转化成糖,可使猪喜食快长。做法是:将玉米粉放入缸中,再倒入2倍的快开的热水充分搅拌成糊状,在其表面撒上5厘米厚的干粉,经过3~4小时即被糖化。

②要添加饼类饲料。供给粗蛋白含量低且质差,不能完全满足猪的生长需要,可在日粮中加入15%的豆饼或菜籽饼等。如仔猪应加入5%的鱼粉。

③要添加微量元素。玉米中矿物质元素含量低,故应在日粮中添加骨粉、磷酸氢钙和硒、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

④要添加维生素。玉米中维生素含量低,饲喂时必须加喂青绿饲料,可添加畜禽多种维生素。

⑤要喂前浸泡。玉米经浸泡能吸收水分而膨胀变软,猪易咀嚼,易消化吸收。浸泡方法是在玉米粉中加1~1.5倍的水浸泡2小时。

⑥不要单纯饲喂。纯用玉米喂猪每增重1千克需消耗6千克玉米。而用配合饲料喂猪只需2.5~3千克。

⑦不要粉碎后长期贮存。玉米应粉碎后饲喂,粉碎后的玉米面时间久了易变质。粉碎量以15天用完为宜,夏天以10天用完为宜。

(2)发霉的玉米不能喂猪 发霉的玉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猪吃后会引起黄曲霉毒素中毒症,俗称“黄膘猪”。

仔猪和怀孕母猪较为敏感,中毒仔猪常呈急性发作,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头弯向一侧,角弓反张,数天内死亡。大猪持续病程较长,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口渴喜饮;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皮肤充血发红或有出血斑;四肢无力,步履蹒跚;粪便先干后稀,重者混有血丝甚至血痢;尿黄或茶黄色混浊。后期病猪出现间歇期抽搐、角弓反张等精神症状,多因衰竭而死亡。慢性中毒病猪体温基本正常,食欲减退或废绝,或只吃青饲料不吃饲料,可视黏膜轻度黄染或苍白,皮肤基本正常。但内脏已受毒素损伤,一遇刺激常使病情加重,甚至引起不明原因的死亡。

在养猪实践中,霉玉米的危害不像猪瘟、蓝耳病等烈性传染病那样,猪群突然发病,出现大量死亡等。它的危害是潜在的,或者说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外表可能一切正常,但受到外界应激的影响后,可能马上发病。比如:母猪的流产、发情配种率差,后备母猪和育肥猪表现外阴肿大等。最为可怕的是,它能造成猪的免疫力下降(即我们所说的免疫抑制),导致疫苗免疫效果差、猪对各种疾病的敏感性增强等。

(3)霉玉米的识别

①正常玉米籽粒多为黄白色,颗粒饱满,无损害、无虫咬、虫蛀和发霉变质现象。发霉玉米可见胚部有黄色或绿色、黑色的菌丝,质地疏松,有霉味。

②发霉后的玉米皮特别容易分离。

③观察胚芽,玉米胚芽内部有较大的黑色或深灰色区域为发霉的玉米,在底部有一小点黑色为优质的玉米。

④在口感上,好玉米越吃越甜,霉玉米放在口中咀嚼味道很苦。

⑤在饱满度上,霉玉米密度小,籽粒不饱满,取一把放在水中有漂浮的颗粒。另外,还要警惕不法商贩用油抛光已经发霉的玉米并进行烘干的处理,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将已经发芽的玉米用除草剂喷洒,再进行烘干销售。

⑥玉米粒发黑的,是长时间高湿高温造成的;胚芽外皮有绿的,是脱粒早,来不及晒造成的;胚芽皮内发绿或发黑的,是闷得时间过长的原因。

2.糠麸类

小麦麸粗纤维含量高,能量值低,质地疏松,但仔猪喂多了易引起腹泻。小麦麸易氧化变质,不宜贮存;米糠分为全脂米糠、脱脂米糠和粗糠,其纤维含量高,赖氨酸含量低,精氨酸含量高。米糠含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须经加热除去。全脂米糠不饱和脂肪含量高,不耐贮存,对猪适口性不好。脱脂米糠脂肪含量低,其他成分与全脂米糠基本相同,对猪的适口性好于全脂米糠。粗糠几乎没有利用价值,多用作填充物。

另外,在猪的常用能量饲料中,一些油脂也可以作为能量饲料来用,尤其是夏季,可喂食母猪油脂补充能量。

(二)猪常用的蛋白质饲料

蛋白质饲料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低于18%、粗蛋白含量高于20%的豆类、饼粕类及动物性饲料。蛋白质饲料可分为动物性蛋白饲料和植物性蛋白饲料。

1.植物性蛋白饲料

(1)豆粕(饼) 以大豆为原料取油后的副产品。其过程为大豆压碎,在70~75℃下加热20~30秒,以滚筒压成薄片,而后在萃取机内用有机溶剂(一般为正己烷)萃取油脂,至大豆薄片含油脂量为1%时为止,进入脱溶剂烘炉内110℃烘干,最后经滚筒干燥机冷却、破碎即得豆粕(饼)。通常将用浸提法或经预压后再浸提取油后的副产品称为大豆粕;将用压榨法或夯榨法取油后的副产品称为大豆饼。一般大豆的出粕率约为88%。由于原料、加工过程中温度、压力、水分及作用时间很难统一,因此,饼(粕)的质量也千差万别。如温度高、时间过长,赖氨酸会与碳水化合物发生梅拉德(Maillard)反应,蛋白质发生变性,引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降低。反之,如果加温不足又难以消除大豆中的抗胰蛋白酶的活性,同样也影响大豆粕(饼)的蛋白质利用效率。

豆粕(饼)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饲料原料,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饲料蛋白来源。一般的豆粕(饼)粗蛋白含量在40%~45%,氨基酸的比例是常用饼粕原料中最好的,赖氨酸达2.5%~2.8%,且赖氨酸与精氨酸比例好,约为1∶1.3。其他如组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等含量也都在畜禽营养需要量以上,所以大豆粕(饼)多年来一直作为平衡配合饲料氨基酸需要量的蛋白质饲料被广泛采用。经济发达国家将其作为配合饲料中蛋白质饲料的当家品种。但要注意豆粕(饼)中蛋氨酸含量较低。

现代榨油工艺上为了提高出油率,常在大豆榨油前将豆皮分离,这样生产出的豆粕为去皮豆粕。豆皮约占大豆的4%,所以去皮豆粕与普通豆粕相比,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有所提高。

(2)全脂大豆 全脂大豆中约含35%的粗蛋白,17%~20%的粗脂肪,有效能值也较高,不仅是一种优质蛋白质饲料,同时在调配仔猪饲料时也可作为高能量饲料利用。根据国际饲料分类原则,大豆属蛋白质补充料,从氨基酸组成及消化率上分析也属于上品。赖氨酸含量在豆类中居首位,约比蚕豆、豌豆含量高出70%。大豆中含钙较低,总磷含量中约1/3是植酸磷。因此在饲用时还应考虑磷的补充与钙、磷平衡问题。但是生大豆中存在数种抗营养因子,其中主要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这些抗营养因子在加热处理时会被破坏。全脂大豆有数种加工方法,挤压膨化和焙烤是两种最常用的方法。挤压的方法是:将大豆进行预湿润,使用高压和蒸汽强制大豆通过压模或小孔。大豆进入挤压机后不到30秒的时间内就在150℃左右的温度下从挤压机内被压出。焙烤则是使大豆通过一个用火焰加热的小室。在这一过程中,大豆进入烤焙机后在110~125℃的温度下经过2~5分钟,从而破坏抗营养因子。

(3)菜籽粕(饼) 以油菜籽为原料取油后的副产品。用压榨法或土法夯榨取油后的副产品称为菜籽饼,用浸提法或经预压后再浸提取油后的副产品称为菜籽粕。油菜籽的出油率受品种、加工工艺的制约,一般出油率为30%~35%,平均出饼率约为68%(65%~70%)。随着脱毒技术的改进,饲料需求量的增加,菜籽粕用于肥料的比例已逐年减少。

菜籽粕(饼)中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菜籽饼含粗蛋白35%~36%,菜籽粕含37%~39%。有些菜籽粕(饼)的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高达18%以上,按照国际饲料分类原则应属于粗饲料。菜籽粕(饼)中粗纤维含量为12%~13%,属低能量蛋白质饲料。菜籽粕(饼)中含有较高的赖氨酸,约超出猪需要量的1倍,含硫氨基酸、色氨酸、苏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也都能基本满足猪的营养需要。但菜籽粕(饼)的营养价值低于豆粕(饼)。菜籽粕仁富含铁、锌、硒,但缺铜,在其总磷含量中约有60%以上是植酸磷,不利于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菜籽粕(饼)中含有一些有毒物质,主要包括硫葡萄糖苷的四种降解产物、芥子碱、单宁、植酸等。其中硫葡萄糖苷的降解产物恶唑烷硫酮(OZT)有抗甲状腺作用,又被称为致甲状腺肿素,使甲状腺素分泌失调,猪生长缓慢。

其脱毒方法包括碱处理法、水浸法、发酵法、热喷法等,但根本途径还需从普及应用无毒或低毒品种着手。加拿大等国家培育成了各种“双低菜籽”新品种,即低硫葡萄糖苷、低芥酸菜籽品种。“双低”菜籽粕(饼)中的粗蛋白以及各种氨基酸含量均比普通菜籽粕(饼)中的含量稍高,是一种品质较好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在肉猪日粮中可以用到18%,几乎可以代替约80%的豆饼。

(4)棉籽粕(饼) 以棉籽为原料经脱壳、去绒或部分脱壳、再取油后的副产品。在我国目前的加工条件下,每100千克棉籽可以产出棉籽粕(饼)(含壳、杂质、少量油)约50千克。

去壳的棉籽粕(饼)的蛋白质质量在饼粕类中属高档品质。棉籽粕(饼)蛋白质含量因榨油工艺不同而变化较大,范围在22%~44%,代谢能水平在6.28~10兆焦/千克。氨基酸组成特点是含有较丰富的蛋氨酸、胱氨酸,比菜籽粕(饼)中的含量高约1倍,与豆粕(饼)近似,但赖氨酸含量较低,约为豆粕(饼)的一半。棉籽粕(饼)中含有较丰富的磷、铁及锌,但植酸磷的含量也较高,影响其他元素的吸收利用。棉籽粕(饼)含有多种抗营养物质,最主要的是游离棉酚(存在于棉籽色素腺体中的一种毒素)。猪对游离棉酚的耐受力较差,一般乳猪、仔猪料中不用棉籽粕(饼)。另外,由于棉酚是人类的避孕药,因此种猪避免使用。品质优良的棉籽粕(饼)可取代猪日粮中的部分豆粕(饼),但用量不宜超过10%,同时注意氨基酸的平衡。

(5)花生粕(饼) 以脱壳后的花生仁为原料,经取油后的副产品。一般将土法夯榨及机械压榨取油后的副产品称为花生饼,而以脱壳花生果为原料,经有机溶剂提取或预压浸提法提取油脂后的副产品,就是花生粕。花生仁出油率为35%(27%~43%),出饼率为65%(64%~70%)。

花生仁饼和花生仁粕中的粗蛋白含量分别约为45%和48%,高于豆粕(饼)中的含量3~5个百分点。但从氨基酸的含量及组成比例看则不如豆饼,如赖氨酸含量低,仅为豆粕(饼)的一半,其他必需氨基酸除精氨酸外均低于豆粕(饼)。不带壳的花生饼中粗纤维含量一般在4%~6%,目前许多花生原料中均或多或少带壳,而壳中含有将近60%的粗纤维,所以一般花生粕(饼)粗纤维均高于6%,这取决于榨油用的花生仁质量。用机榨法或用土法夯榨的花生饼中一般含4%~6%的粗脂肪,有的甚至高达11%~12%。注意高脂肪含量的花生粕(饼)易酸败变质,不利于保存。对于脂肪含量少的花生粕(饼)一般经高温、高压处理,氨基酸可能会与碳水化合物发生梅拉德反应,影响蛋白质的利用率。相对于其他粕(饼)类,花生仁粕(饼)中的钙、磷含量较低,总磷中的40%为植酸磷,难以被单胃动物吸收利用。花生粕(饼)的微量元素含量除铁外总体来说偏低,应注意补充。花生粕对猪的适口性很好,但赖氨酸含量低,其饲用价值低于豆粕;对于生长育肥猪花生粕用量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胴体品质。

按我国农业行业标准《饲料用花生粕》规定,以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为控制指标,花生粕可分为三级,低于三级者为等外品。

2.动物性蛋白饲料

(1)鱼粉 是以一种或多种鱼为原料,经去油、脱水、粉碎后的高蛋白质饲料。如按原料可分为全鱼粉、混合鱼粉及下杂鱼粉三种。高脂鱼粉的生产是用蒸煮或干热风加热的办法,使蛋白质凝固,并促使油脂分离。固形物由螺旋压榨法压榨,将固体部分烘干制鱼粉。榨出的汁液经酸化后,再经喷雾干燥或加热浓缩制成鱼膏。

鱼粉蛋白质含量高,消化率一般在90%以上,而且所含氨基酸平衡,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及胱氨酸丰富。鱼粉蛋白质含量因原料质量不同,差异较大。在美国按粗蛋白含量将鱼粉分为三档:55%~60%、60%~65%、65%以上。鱼粉含赖氨酸4%~6%、含硫氨基酸2%~3%、色氨酸0.6%~0.8%。鱼类脂肪中含较大比例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且消化率好。鱼粉也是良好的钙、碘、硒等矿物质来源,磷以磷酸钙的形式存在,利用率高。此外,鱼粉中B族维生素含量高,尤以维生素B2及维生素B12含量丰富。鱼粉是猪良好的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的来源,可促进生长,改善饲料利用率,特别在乳猪、仔猪阶段效果明显。生长育肥猪阶段鱼粉用量应适当控制,一是因为成本因素,二是猪后期鱼粉用量太高会使胴体变软及有鱼臭味。

新鲜的鱼粉有烤鱼香味,并稍带鱼油味,不可有酸败、氨臭等腐败味及过热之焦味。贮藏不良时,鱼粉质差,难以消化。国产鱼粉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粗蛋白含量相近,进口鱼粉中秘鲁鱼粉质量较好,粗蛋白含量可达60%以上,含硫氨基酸约比国产鱼粉高1倍,赖氨酸也明显高于国产鱼粉。

(2)肉骨粉 是用动物屠宰后不宜食用的下脚料以及肉类罐头厂、肉品加工厂等的残余碎肉、内脏杂骨等为原料,经高温消毒、干燥粉碎成的粉状饲料。生产方法包括湿法生产和干法生产两种。

肉骨粉是品质变化相当大的饲料原料,因所用原料不同,质量差异较大。蛋白质含量较高,为20%~50%,但粗蛋白主要来自磷脂、无机氮、角蛋白、结缔组织蛋白、水解蛋白和肌肉蛋白。其中磷脂、无机氮、角蛋白利用价值很低,肌蛋白利用价值较高。氨基酸组成不理想,脯氨酸、甘氨酸含量较多,赖氨酸及色氨酸不足。肉骨粉是良好的钙、磷来源,维生素B12、烟酸含量较高,但维生素A、维生素D不足。在生长育肥猪中可适量添加,但乳猪料中应尽量少用。

(3)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 是将健康动物的新鲜血液经抗凝处理,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将血浆经瞬间的高温喷雾干燥后而获得的具有固有气味的粉末状产品。它作为一种新型的蛋白质饲料原料,在早期断奶乳猪料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达72%以上,粗脂肪2%左右,灰分9%以下。它不仅氨基酸组成理想(赖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而且氨基酸的消化利用率高(除蛋氨酸外,其他各种氨基酸的回肠末端消化在80%以上)。此外,它含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还含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未知生长因子、生物活性肽、各种酶等。其消化能可达17.1兆焦/千克,是一种高能量物质。

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由于不同的加工工艺,其品质差异较大,且由于价格昂贵,常有掺假的产品,以下几点供采购时参考。

外观颜色:生产血浆蛋白粉在分离血浆和血细胞时,如果分离不彻底则血浆蛋白粉的颜色呈微红色,由于血细胞混在血浆蛋白粉中,血浆蛋白粉的蛋白质含量虽然提高,但是其价值却大大降低,因为蛋白质消化率降低。同时也可使用水溶试验鉴别,混有血细胞蛋白的产品其溶液呈现红色,并且有不溶于水的物质存在。真正的高品质纯血浆蛋白粉,水溶后外观应该是澄清的、淡黄色的完全性溶液。

水溶性分析:高品质血浆蛋白粉是纯血浆喷雾干燥而成的,因此它应该是100%地可溶于水,且水溶速度快,溶液外观呈淡黄色,是完全澄清性溶液。劣质血浆蛋白粉(掺入大豆分离蛋白或蛋白精,或血浆中的血细胞分离不彻底等)蛋白质含量虽高,但其水溶性变差、水溶速度非常慢,并可见水溶后有过多的不溶物漂浮在上面或沉积在底部。

营养成分分析:高品质的血浆蛋白粉由于其生产工艺中添加了去灰分过程和逆渗透浓缩等特殊工艺,从而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含量达到76%~82%),因而回收率更低,相对品质更好、价值更高。没有此道工艺的血浆蛋白粉的蛋白含量大多低于72%,灰分含量超过了14%。

蛋白质的变性分析:加工工艺中的高温不但会导致蛋白质变性,还会使特殊活性蛋白丧失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如何鉴别血浆蛋白粉的蛋白是否加热过度,可取样品加适量的水放置在100℃的恒温箱中,10~15分钟后取出,品质高的血浆蛋白粉应该是凝固状态且凝固体颜色一直无任何杂质污点。

(4)羽毛粉 是将家禽羽毛净化消毒,再经蒸煮、酶解或水解、粉碎或膨化成粉状,可作为动物性蛋白质补充饲料。羽毛粉的加工方法有蒸煮法、酶解法、膨化法等。

羽毛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为含双硫键的角蛋白,加热水解可提高其利用价值,关键取决于水解程度,如果水解过度,则会破坏氨基酸;水解不足,则双硫键未被解开,蛋白质利用率不良。羽毛粉中含粗蛋白80%~85%,含硫氨基酸量最高,其中胱氨酸含量可达4%,此外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含量也很高。宜与缺乏异亮氨酸的原料如血粉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三)猪常用的青绿多汁饲料

青绿多汁饲料主要指天然水分含量高于或等于60%的饲料,以富含叶绿素而得名。主要包括天然牧草、栽培牧草、青饲作物、水生植物、菜叶瓜藤类、非淀粉质根茎瓜类等。这类饲料来源广、成本低、采集方便、营养丰富,对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畜产品品质和产量等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养猪在利用青绿多汁饲料方面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特别在母猪的空怀及妊娠前期、肉猪的生长期以及青年母猪都大量利用这类饲料。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类饲料,对缺粮的我国,在发展养猪业方面有重要的意义。青绿多汁饲料可以鲜喂,制成干草饲喂,也可制成青贮饲喂。人工制的豆科干草是一种非常好的饲料,有专制喂猪的干草粉及颗粒。

1.青绿多汁饲料的营养特点

(1)水分含量高 一般青绿多汁饲料的水分含量在60%~90%,水生植物甚至可高达90%~95%。因其水分含量高,干物质少,所以能值较低,对于杂食性单胃动物不能以青绿饲料作为主食。

(2)蛋白质含量高,品质优良 一般禾本科牧草和叶菜类青绿多汁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在1.5%~3%,豆科牧草在3.2%~4.4%,折合成干物质计算,两者的粗蛋白含量分别在13%~15%、18%~24%。例如苜蓿干草中粗蛋白含量为20%左右,相当于玉米籽实中粗蛋白含量的2.5倍,约为大豆饼的一半。不仅如此,由于青绿多汁饲料都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因此其中所含的氨基酸组成也优于禾本科籽实,尤其是赖氨酸、色氨酸等含量更高。

(3)维生素含量丰富 青绿多汁饲料富含多种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等,特别是胡萝卜素,每千克青饲料中含有50~80毫克胡萝卜素。青苜蓿中含硫胺素为1.5毫克/千克、核黄素4.6毫克/千克、烟酸18毫克/千克,是各种维生素廉价的来源。

(4)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 一般青绿多汁饲料中钙为0.25%~0.5%,磷为0.20%~0.35%,比例较为适宜,尤其以豆科牧草钙的含量较高。此外,青绿多汁饲料中含有丰富的铁、锰、锌、铜等微量矿物元素。

2.使用青绿多汁饲料注意事项

(1)要合理搭配使用,防止过量 青绿多汁饲料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元素含量丰富,是一类良好的饲料,但由于其水分含量高,营养不全面,单位重量的能值低,不能长期单独饲喂,只能作搭配饲用。用青绿多汁饲料饲喂生长育肥猪,一般可替代精饲料的10%~15%(以干物质计算);用青绿多汁饲料饲喂母猪效果较好,可替代精料20%~25%。

(2)不要将青绿多汁饲料煮熟喂猪 我国农村为了将青绿多汁饲料的体积减小,尽量多利用青绿饲料,一般煮熟了再喂猪,实际这样做的结果不仅降低了原有营养的价值,还容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正确方法是将青绿多汁饲料洗净、切碎、打浆或发酵后与适量的全价料混匀直接喂猪,这样既可相对减少青绿多汁饲料的体积,又可保持其营养。怀孕母猪可将其切碎直接饲喂,但需注意不要过量饲喂。

(3)预防感染寄生虫病 水葫芦等水生饲料或在池塘边生长的草,由于与淡水螺等水生动物接触,很容易成为某些寄生虫的附着物,如果喂猪不注意方法,就易造成寄生虫病的传播与蔓延。在喂养过程中,须及早进行预防投药,防止寄生虫病的传播。

(4)防止中毒 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农药中毒。对于刚施用过农药的田地上的青绿多汁饲料不宜立即喂猪,一般要经15天后方可收割利用。二是氢氰酸中毒。青绿多汁饲料一般不含氢氰酸,但有的青绿多汁饲料,尤其是玉米苗、高粱苗含有氰苷配糖体,如果经过堆放好氧发酵或霜冻枯萎,或是在烧煮过程中缺氧或不煮熟透,在植物体内特殊酶的作用下,氰苷被水解后便形成氢氰酸而有毒。如喂猪,会发生氢氰酸中毒,这在农村中经常发生。将青绿多汁饲料制作成青贮料就可以避免发生这类情况。

3.养猪上常用的青绿多汁饲料

(1)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特点是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一般1亩(666.7米2)产2000~4000千克,被冠以“牧草之王”的美誉。苜蓿的营养成分较丰富,按干物质计算,每千克初花期的紫花苜蓿含粗蛋白20%~22%、粗脂肪3.1%、无氮浸出物41.3%,且富含维生素A及B族维生素。

目前一般中小养猪场夏季将苜蓿草切成5~10厘米的小段直接饲喂,种猪每天饲喂1~2千克,妊娠前期适当多喂一些,因为适口性好,又由于纤维含量高,在怀孕母猪限喂阶段可适量多喂些,以增加母猪的饱感,利于胚胎着床。冬季将苜蓿脱水或晒干制成苜蓿粉或颗粒在配合饲料中使用。全价饲料中的添加比例一般为5%~15%。

(2)紫云英 又称红花草。特点是产量较高,鲜嫩多汁,适口性好,猪只特别喜欢采食。其营养价值在现蕾期最高,按干物质计算,粗蛋白含量31.76%、粗脂肪4.14%、粗纤维11.82%、无氮浸出物44.46%、粗灰分7.82%。

(3)象草 又称紫狼尾草。象草具有产量高、管理粗放、利用期长等特点,已成为南方青绿多汁饲料的重要来源。象草营养价值较高,茎叶干物质中含粗蛋白10.58%、粗脂肪1.97%、粗纤维33.14%、无氮浸出物44.70%、粗灰分9.61%。在广东、福建利用美洲狼尾草和非洲象草培育的杂交狼尾草用于养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杂交狼尾草在株高120厘米时测定,鲜草含干物质15.2%,干草含粗蛋白9.95%、粗脂肪3.47%。而且该品种杂交狼尾草产量高,一般每公顷可产鲜草15万千克以上,6个月生长期每公顷的产量可达22.5万千克。将杂交狼尾草切碎、打浆与饲料按1∶1拌匀,饲喂生长育肥猪可提高日增重,降低饲料成本。

(4)菜叶类 包括瓜果、豆类叶子及一般蔬菜副产品。其中的豆类叶子营养价值高,能量高,蛋白质含量也较丰富。作物的藤蔓和幼苗,一般粗纤维含量较高,可作猪饲料。白菜、甘蓝和菠菜,也可用于饲料。

(5)南瓜 南瓜营养丰富,无氮浸出物含量高,且其中多为淀粉和糖类。南瓜脆嫩多汁,能刺激食欲,有机物质消化率高,对改善日粮的营养成分、提高消化率有重要作用。此外,南瓜耐贮藏,运输方便,是猪的好饲料,尤其适合用于育肥阶段的猪。

(6)水生植物类 包括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绿萍、水芹菜和水竹叶等。这类青饲料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管理方便、不占耕地等特点。水生饲料茎叶柔软,细嫩多汁,水分含量可达90%~95%,干物质含量很低。此外,水生饲料最易带来寄生虫如猪蛔虫、姜片虫、肝片吸虫等,最好将水生饲料青贮发酵或煮熟后饲喂。熟喂时宜现煮现喂,不宜过夜,以防产生亚硝酸盐。

(7)松叶 主要是指马尾松、黄山松、油松以及桧、云杉等树的针叶。据分析,马尾松针叶干物质含量为53.1%~53.4%、总能9.66~10.37兆焦/千克、粗蛋白6.5%~9.6%、粗纤维14.6%~17.6%、钙0.45%~0.62%、磷0.02%~0.04%,且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激素和抗生素等,对猪具有抗病、促生长之功效。饲喂时应坚持由少到多的原则。猪料中针叶用量以5%~8%为宜。

(四)猪常用的矿物质饲料

1.食盐

盐的主要化学成分氯化钠在食盐中的含量高达99%之多,而钠和氯都是动物所需的重要无机物。因此食盐成为补充钠、氯的最简单、价廉的有效物质。食盐的生理作用是刺激唾液分泌、促进其他消化酶的作用,同时可改善饲料的味道,促进食欲,保持体内细胞的正常渗透压,氯还是胃液的组成成分,对蛋白质的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2.钙

钙约占动物体内所含无机物的70%,是动物的齿、骨骼、蛋壳的重要组成元素。钙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水平至关重要。一般配合饲料中规定的钙磷比例,猪为(1.5~1)∶1。石粉、贝壳粉、蛋壳粉则是饲料中常用的补充钙源的矿物质饲料。其中,石粉称为天然的碳酸钙,含钙在35%以上。贝壳粉是所有贝类外壳粉碎后制得的产物的总称,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蛋壳粉是蛋加工厂的废弃物,是由蛋壳、蛋膜、蛋等混合物经干燥灭菌粉碎而得,优质蛋壳粉含钙可达34%以上。一般来说,碳酸钙颗粒越细,吸收率越好。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厂家用石粉作微量元素载体,其特点是松散性好,不吸水,成本低。

3.磷

磷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中,为细胞生长和分化所必需。磷的生理功能在于参加骨的组成,且与能量代谢有关,调节血液酸碱度。磷还决定蛋壳的弹性和韧性。缺乏磷时,禽会出现运动障碍,骨变形,羽毛无光,异嗜,消化紊乱,蛋鸡产软壳蛋。

在饲料中常用的含磷补充物有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其中,磷酸二氢钠为白色粉末,含两个结晶水或无结晶水,含磷在26%以上。磷酸二氢钠水溶性好,生物利用率高,既含磷又含钠,适用于所有饲料,特别适用于液体饲料或鱼虾饲料。磷酸氢二钠为白色细粒状,无水磷酸氢二钠含磷量为21.82%。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猪日粮中磷含量过高,会导致出现纤维性骨营养不良症。

(五)猪常用的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是指那些在常用饲料之外,为补充满足动物生长、繁殖、生产各方面营养需要或为某种特殊目的而加入配合饲料中的少量或微量的物质。其目的在于强化日粮的营养价值或满足养殖生产的特殊需要,如保健、促生长、增食欲、防饲料变质、保存饲料中某些物质活性、破坏饲料中的毒性成分、改善饲料及畜产品品质、改善养殖环境等。广义的饲料添加剂包括营养性和非营养性添加剂两大类。

1.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1)氨基酸添加剂 猪饲料主要是植物性饲料,最缺乏的必需氨基酸是赖氨酸和蛋氨酸。因此,猪用氨基酸添加剂主要有赖氨酸添加剂和蛋氨酸添加剂。这两种氨基酸添加剂都有L型和D型之分,猪只能利用L型赖氨酸,但D型和L型蛋氨酸却均能利用。在具体使用时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适量添加。添加合成氨基酸降低饲粮中的粗蛋白质水平,应有一定的限度。一般生长前期(≤60千克)粗蛋白质水平不低于14%,后期不低于12%。第二,应经济划算。如添加合成氨基酸后饲粮价格过高,不划算,也没有实际意义。第三,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大都是以盐的形式出售的,如L型赖氨酸盐酸盐,其纯度为98.5%,而其中L型赖氨酸的量只占78.8%。添加时应注意效价换算。例如,饲料中拟添加0.1%的赖氨酸,则每吨饲料中L型赖氨酸盐酸盐的添加量为1÷0.985÷0.788=1.288千克(1288克)。

(2)维生素添加剂 随着集约化养猪的发展,长年不断而又大量地供给青绿饲料越来越受到限制,因此,在饲粮中添加维生素添加剂,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现常用的维生素添加剂有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K3、B族维生素(氯化胆碱、烟酸、泛酸、生物素)等。生产中多采用复合添加剂形式配制,把多种维生素配合加入饲粮中,其添加量仔猪为0.2%~0.3%,肥育猪为0.1%~0.2%。配制复合维生素时应注意维生素间的相互作用。

(3)微量元素添加剂 微量元素添加剂为常用添加剂,从化工商店买饲料级的添加剂即可(不一定非要分析纯或化学纯)。目前我国养猪生产中添加的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铜、锰、锌、钴、硒、碘等。饲料中的微量元素,是用矿物质盐类,只是对某元素(例如铁)的需要量,而不是对矿物质盐(硫酸亚铁)的需要量。作为添加剂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充分粉碎,均匀混合。加入全价料中须经石灰石粉等先稀释,后混合。第二,实际含量。不同产品,化学式不同,杂质含量各异,应注意该元素在产品中的实际含量。部分元素在不同化学结构中的含量是有差异的,要根据矿物质盐中所含元素量计算出所需使用该盐类的数量。

2.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虽不是饲料中的固有营养成分,本身也没有营养价值,但有着特殊的、明显的维护机体健康、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等作用。

目前,属于这类添加剂的品种繁多,在实践中应用也不一致。对这种添加剂不应理解为配合饲料所必需的,但为了取得某种特定效果,它却是重要手段。

(1)抑菌促生长剂 属于抑菌促生长的添加剂有抗生素类、抑菌药物、砷制剂、高铜制剂等。这类物质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猪消化道内的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促进消化道的吸收,提高营养物质对猪的作用效果或影响猪体内代谢速度,从而促进生长。

(2)驱虫保健剂 驱虫健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猪寄生虫病。寄生于猪体内的寄生虫,不仅大量消耗营养物质,而且使猪的健康和生产受到严重的危害。驱虫药一般需多次投药。第一次只能杀灭成虫或驱赶成虫,其后杀灭或驱赶卵中孵出的幼虫。在驱虫期间,畜舍要勤打扫,以防排出体外的虫与虫卵再次进入猪体内。以饲料添加剂的形式用药为连续用药,有较好的驱虫效果。是在大群体、高密度饲养管理条件下,预防和控制寄生虫方便而有效的方法。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猪用驱虫性抗生素,只有两个品种即越霉素A和潮霉素B。

此外,近年研制开发的阿维菌素、伊维菌素也是一些高效安全的体内外驱虫抗生素,但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

(3)微生态制剂 又名活菌制剂、生菌剂、益生素,即动物食入后,能在消化道中生长、发育或繁殖,并起有益作用的活体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这是自1970年以来为替代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开发的一类具有防治消化道疾病,降低幼畜死亡率,提高饲料效率,促进动物生长等作用,天然无毒,安全无残留,副作用少的饲料添加剂。这类产品在国外已开始应用。可选作活菌制剂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的菌种有乳酸杆菌属、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某些芽孢杆菌、酵母菌、无毒的肠道杆菌和肠球菌等,多为来自土壤、腌制品和发酵食品、动物消化道、动物粪便的无毒菌株。在生产和选用这类产品时,绝对不能引入有毒、有害菌株;产品必须稳定存活且对消化道环境和饲料加工、储存等因素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使用活菌制剂获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猪食入活菌的数量,一般认为每克日粮中活菌(或孢子)数以200000~2000000为佳。此外,与活菌制剂的菌种、动物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当动物处于因断奶、饲料改变、运输等引起的应激状态或其消化道中存在着抑制动物生长的菌群时,使用活菌制剂效果才比较明显。

研究证明,在动物的消化道内存在的正常微生物群落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和生物拮抗等作用,是维持动物良好健康状况和发挥正常生产性能所必需的条件。近年来,已开始采用寡糖等通过化学益生作用调控动物消化道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这些寡糖包括果寡糖、甘露寡糖、麦芽寡糖、异麦芽寡糖、半乳糖寡糖等。大量研究表明,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寡糖,可提高猪的生长速度,改善其健康状况,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免疫力,减少粪便及粪便中氨等腐败物质的含量。

(4)酶制剂 猪对饲料养分的消化能力取决于消化道内消化酶的种类和活力。研究和实践证明,适合猪消化道内环境的外源酶能起到内源酶同样的消化作用。饲料中添加外源酶可以辅助猪消化,提高猪的消化力,能够改善饲料利用率,扩大对饲料物质的利用,扩大饲料资源,消除饲料抗营养因子和毒素的有害作用,全面促进饲粮养分的消化、吸引和利用,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增进健康,减少粪便中的氮和磷等的排出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

作为饲料添加剂的酶制剂多是帮助消化的酶类,主要有蛋白酶类、淀粉酶类、纤维素分解酶类、植酸酶等。

目前多从发酵培养物中提取酶,制成饲料添加剂,也有连同培养物直接制成添加剂的。由于酶活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作用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为了适应底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物消化道内pH值环境的变化,根据使用对象和使用的目的要求,选用不同来源、不同pH值适应性的酶配制成的多酶系复合酶制剂,适应范围广,作用能力强,在饲料中的添加效果好,是较理想的酶添加剂产品。

(5)调味、增香、诱食剂 这种添加剂是为了增进动物食欲,或掩盖某些饲料组分的不良气味,或增加动物喜爱的某种气味,改善饲料适口性,增加饲料采食量。作为调味剂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加入饲料后的味道或气味更适合猪的口味,从而刺激猪的食欲,提高采食量;第二,调味剂的味道或气味必须具有稳定性,在正常的加工贮存条件下,味道或气味既不被挥发掉,又不致变成另一种不被动物喜爱的味道或气味。

调味剂有天然的和合成的两种,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香草醛、肉桂醛、茴香醛、丁香醛、果酯及其他物质。商品调味剂除含有提供特殊气味和滋味的活性物外,一般还含有如助溶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载体或稀释剂、抗黏结剂等非活性的辅助剂。

饲料调味剂产品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式。液体形式的饲料调味剂为多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其溶剂的种类取决于活性物质的可溶性,一般有油、脂肪酸、水、丙二醇或它们的混合物。其添加方法通常是以喷雾法直接喷附在颗粒饲料表面或其饲料中,但这种添加方法对于饲料中香料的香气不能持久,故多用于浆状或液体饲料中。固体调味剂通常是以稻壳粉、玉米芯粉、麦麸粉以蛭石等作为载体的粉状混合物。有的香料调味剂制成胶囊,可提高稳定性,延长香气持续时间。干燥固体调味剂较液体调味剂具有稳定性好、使用方便、不需喷雾设备、易装运、易贮存等优点。但液体调味剂一般较便宜、经济,添加至颗粒饲料中很方便,效果好。实际应用时需根据需要选用。

调味剂主要用于人工乳、代乳料、补乳料和仔猪开食抗料,使仔猪不知不觉地脱离母乳,促进采食,防止断奶期间生产性能下降。添加的香料主要为乳香型、水果香型,此外还有草香、谷实香等。常加的除牛人工乳中的香源外,还有柑橘油、香兰素以有类似烧土豆、谷物类的香味都是猪所喜爱的。一般断奶前先在母猪抗料中添加,使仔猪记住香味,再加入人工乳中。开始以乳香型为主,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增加柑橘等果香味香料,后期逐渐转为炒谷物、炒黄豆等,使其逐渐转为开食料。

(6)其他非营养性生长促进剂 包括铜制剂、有机砷制剂等。如每吨日粮添加150~250克铜,可提高日增重8%左右,提高饮料利用率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