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地养鹅疾病防治技术
- 乔海云 张鹤平主编
- 10426字
- 2020-08-27 22:08:42
第二节 林地养鹅疾病及其发生特点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防控
病原体(病毒或细菌等微生物)侵入鹅体,在其内生长繁殖,破坏鹅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引起发病,并能把病原体传染给其他鹅,引起同样的疾病,这类疾病称为传染病。鹅传染病的流行必须有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鹅群。在防疫工作中,只要切断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1.传染病的发生
(1)传染源 感染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的动物,都是传染源。包括正在发病或无症状但带菌(毒)、带虫的鹅。
①病鹅 病鹅和病死鹅是重要的传染源。在疾病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鹅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特别是在急性过程或者病程加重阶段,鹅可从粪便或其他分泌物中排出大量致病力强大的病原体,传染源的作用最大。当有传染来源时,应该马上隔离消毒或淘汰病鹅,对病死鹅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②带菌(毒)、带虫鹅 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带菌(毒)、带虫鹅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但也排出病原体可成为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如果随鹅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会造成鹅病爆发或流行。如成年鹅在感染小鹅瘟和肠球虫后常常不发病,而成为带毒、带虫鹅。应根据它们的带菌性质,采取限制活动、隔离消毒和检疫淘汰等处理措施。尤其是对外表健康,但携带大肠杆菌、病毒性感染等病原体的种鹅,可经种蛋进行垂直传播,对商品鹅的危害作用大,种鹅场应按规定对鹅群进行检疫、免疫,及时淘汰带菌鹅。
(2)主要传播途径 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后,入侵鹅群,使鹅患病的途径为传播途径。
①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经呼吸道感染。病鹅的呼吸道有病原体存在,当打喷嚏、咳嗽时产生飞沫小滴飘浮于空气中,飞沫小滴干燥后变成飞沫核,被其他鹅吸入而感染。发病鹅或带菌(毒)鹅排出的分泌物、排泄物,干燥后形成微粒可附着在灰尘上,带有病原体的尘埃在空气中被其他鹅群吸入而导致感染。当鹅群饲养密度大、鹅舍通风不良时加剧这种传播。
②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 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即消化道传播。发病鹅或带菌(毒)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病鹅尸体等污染了牧草、饲料、水源,鹅采食、饮水时入口经消化道传播。许多传染病、寄生虫病如鹅副伤寒、鹅球虫等都可经消化道感染进行传播。防止饲料污染和注意饮水卫生对预防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③经带菌鹅的羽毛、皮屑传播 病鹅脱落的羽毛或皮屑中带有病原微生物,通过饮水、饲料传播疾病,如果对病鹅的羽毛处理不当,可成为鹅病传播的因素。
④孵化室传播 被病原体污染的种蛋及孵化室环境被污染,造成雏鹅出壳后被感染,如沙门菌病、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曲霉菌病等。
⑤种蛋 病原微生物通过种蛋传染而使鹅发病。种鹅感染某些传染病时,病菌(毒)侵入种蛋内部,感染雏鹅,如沙门菌病、大肠杆菌病、病毒性肝炎、鹅疫巴氏杆菌等都可经种蛋传播。
⑥设备用具 由受污染的用具、运输车辆、饲料袋等传播疾病。饲养管理过程中鹅舍用具不混用,并注意消毒,避免因设备用具受污染而传播疾病。
⑦媒介传播 蚊蝇、虱、蚤、蜱、螨、鼠类、鸟类等动物及人,都可作为传播媒介,造成鹅病的传播。兽医、接触过病死鹅或去过疫区的人员,是急性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因素。对进入鹅场的人员进行淋浴、更衣、消毒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⑧交配传播 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受精,由公鹅传染给健康的母鹅,引起鹅病的传播。
(3)易感鹅 病原体经过一定的途径侵入鹅体内后,能否导致鹅发病,主要取决于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鹅的易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鹅群的免疫水平 搞好免疫接种是提高鹅群免疫力的关键。免疫接种效果与疫苗的种类及质量、免疫程序、免疫接种技术等有关。
②鹅群状态 鹅的抵抗力与品种、日龄有关。成年鹅比雏鹅抵抗力强,但初生雏鹅由于有母源抗体的保护,对某些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进行饲养,也是降低鹅群发病率的措施之一。
③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采取合理的预防用药等都可以减少或控制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2.传染病的防治要点
传染病需要传染源(侵袭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才能在鹅群中流行,如果将其中三个基本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这类疫病的发生就会越来越少或不再发生,更不能造成传染病在鹅群中流行。综合性的防制措施包括平时的预防措施和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1)平时的预防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鹅体抗病能力
a.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b.鹅舍及时通风换气;c.鹅舍及环境清洁消毒。
②防止引入病鹅和带菌(带毒)鹅。
③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和预防接种。
④加强灭鼠。
⑤进行粪便与垫料无害化处理。
⑥及时处理病鹅和死鹅。
(2)发生传染病采取的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
a.发现疑似传染病时,必须及时隔离,尽快确诊,并迅速上报。一时不能确诊的疾病,应采取病料送有关部门进行实验室检查。
b.对第一类传染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或当地新发现的传染病,应追查疫源,迅速采取紧急扑灭措施,划定疫区或疫点进行封锁。疫区封锁范围可根据疫情、地理环境而定,一般按村封锁。疫点是指发病及邻近的鹅舍或鹅群。在疫区封锁期间,应禁止活禽及其产品交易等活动。直到最后一只病鹅痊愈(死亡或急宰)后,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再无新的病例出现,经过全面彻底消毒后,可以解除封锁。
c.对发病鹅群及邻近鹅群,发现病鹅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急宰。
②切断传播途径
a.被传染病鹅污染的场地、用具、鹅舍、运动场、工作服及其他污染物等必须随时彻底消毒。垫草应予烧毁,粪便应堆积发酵、送发酵池或深埋。
b.死鹅一律烧毁或深埋,不准食用,以防中毒或传染。
c.急宰传染病鹅或疑似传染病鹅的肉、内脏、头爪等,须经兽医检查,根据规定分别做无害化处理后加以利用或焚烧、深埋。
d.急宰病鹅应在指定地点进行,屠宰后的场地、用具及污染物,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e.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鹅舍及用具应每周消毒1~2次。病鹅隔离舍应每日或随时进行消毒。在传染病扑灭后及疫区(点)解除封锁前,必须进行终末大消毒。
③保护易感鹅群
a.对假定健康鹅(与病鹅及其排泄物有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鹅)及受威胁区的健康鹅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提高鹅群的免疫力。紧急预防接种应从受威胁区开始,而后依次接种假定健康鹅、可疑病鹅。
b.对尚无菌苗的细菌性传染病可饲喂抗菌药5~7天,进行药物预防。
c.改善饲料营养和卫生管理,提高抗病能力,避免与传染源(病鹅、可疑鹅等)接触,减少感染机会。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方式和防控
寄生虫是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长期寄居的动物都称为宿主。
1.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在鹅体内寄生的各种寄生虫,通过鹅的血液、粪、尿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将寄生虫生活史的某一个阶段(如虫体、虫卵或幼虫)带到外界环境,再经一定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宿主体内寄生,不断循环。
2.寄生虫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包括传染源(病鹅、带虫者、保虫宿主、延续宿主等)、易感动物以及相应的外界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线、土壤、植被、饲料、饮水、卫生条件、饲养管理,宿主的体质、年龄,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存在等)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1)易感动物 各种寄生虫均有其各自的易感动物,如鹅球虫病只感染于鹅。
(2)传染源 包括病畜病禽、带虫者、宿主等,在其体内有成虫、幼虫或虫卵,并有一定的毒力和数量。
(3)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 包括温度、湿度、光线、土壤、饲料、饮水等。
3.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包括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接触感染(如羽螨、虱)等。
(1)经口感染 如鹅的球虫病、蛔虫病、绦虫病等,都是经口感染。
(2)经皮肤感染 感染性幼虫钻入宿主皮肤而感染;感染性幼虫借助吸血昆虫的吸血将病原体传播出去,如鹅住白细胞原虫病是通过库蠓和蚋叮咬鹅体吸血时使鹅体感染。
(3)接触感染 外寄生虫通过病禽和健禽的直接接触或通过病禽的用具、禽舍、栏具、垫草等接触而感染。如羽虱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4.寄生虫病的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了解发病情况,摸清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动态,为准确诊断提供依据。
(2)临床症状 鹅患寄生虫病,一般表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发育受阻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症状。
(3)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鹅,通过病理变化,查找病原体,分析致病原因。
5.寄生虫病的防治要点
(1)定期驱虫 鹅体内的寄生虫包括蠕虫(绦虫、吸虫、线虫)、球虫、组织滴虫和住白细胞虫等寄生原虫。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应选用相应的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如鹅感染赖利绦虫常选用丙硫苯咪唑和吡喹酮。预防寄生蠕虫,放养的鹅群宜2个月驱1次虫。一些寄生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应在发病季节前对鹅群进行预防性驱虫。如4~10月份为鹅的球虫病流行季节,其中5~9月份发病率最高,期间饲养雏鹅要注意预防球虫病。
鹅体表的寄生虫寄生在鹅的皮肤和羽毛上,包括永久性寄生的羽虱、螨等及暂时性寄生的蚊、蝇、蜱、蠓、蚋等。用溴氰菊酯或敌百虫溶液等驱虫剂对鹅群体表进行喷雾或药浴对羽螨、羽虱或螨杀灭效果好;暂时性寄生虫,栖息在鹅舍的角落及舍外草丛,除了用驱虫剂对鹅体表喷雾外,还应对周围环境进行喷雾驱杀。
(2)杀灭外界环境中的寄生虫 寄生虫的虫卵、幼虫、节片、卵囊大多数随粪便排出体外,一旦散布,污染场地、环境、水源、饲料等,成为传染源。做好粪便管理能消灭外界环境中的大量病原体。驱虫的鹅应集中管理,驱虫使用的场地、房舍、饲具等应彻底消毒。驱虫后的粪便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可采用粪便堆积发酵、沼气发酵等方法,利用生物热杀死寄生虫卵、卵囊和幼虫,防止粪便中的病原体污染环境、感染新的禽群。沼气发酵也是杀灭病原体的有效方法之一。
(3)阻断传播途径 有些寄生虫如绦虫、线虫、吸虫等寄生蠕虫的传播,需要中间宿主,消灭中间宿主是预防某些寄生虫病的必要措施。如鹅绦虫、组织滴虫的发育须经过蚂蚁或甲壳虫等昆虫体内才能完成,当鹅啄食这些昆虫后即可感染发病。应改善环境卫生,创造不利于各种寄生虫中间宿主(蚂蚁、甲虫、蚯蚓、蜗牛等)滋生的条件。
(4)增强抵抗力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饲喂,提高鹅只抵抗力。
三、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和防控
1.营养代谢病发生的原因
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或过多,或物质代谢的调节异常,均可导致营养代谢疾病。
(1)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过剩 饲料的单一、品质差,饲喂不当等可造成营养物质缺乏。盲目使用高营养饲喂,导致营养过剩,如日粮中动物性蛋白饲料过多,常引发鹅的痛风等。
(2)营养物质需要量增加 产蛋及生长发育旺盛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患慢性寄生虫病等慢性疾病对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多。
(3)营养物质吸收不良 消化吸收障碍或饲料中存在干扰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如磷、植酸过多降低钙的吸收等。
(4)参与代谢的酶缺乏 如重金属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2.营养代谢疾病的特点
(1)发病缓慢,病程一般较长 从病因作用到临床症状一般都需数周、数月。
(2)多为群发 散养,营养代谢疾病不太严重。舍内饲养,会群发营养代谢病。
(3)多呈地方性流行 微量元素缺乏症或过多症,往往与某些特定地区的土壤和水源中含量特别少或特别多有密切关系。
(4)主要症状为营养不良和生产性能低下 营养代谢病常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成熟等生理过程,表现为生长停滞、发育不良、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症候群,产蛋、产肉减少。
3.营养代谢病的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调查 着重调查疾病的发生情况,如发病季节、病死率、主要临床表现及既往病史等;饲养管理方式,如日粮配合及组成、饲料的种类及质量、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及数量、饲养方法及程序等;环境状况,如土壤类型、水源资料及有无环境污染等。
(2)临床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大致推断营养代谢病的可能病因,如鹅的不明原因的跛行、骨骼异常,可能是钙、磷代谢障碍病。
(3)治疗性诊断 根据初步诊断,进行治疗性诊断,补充某一种或几种可能缺乏的营养物质,观察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预防效果。
(4)病理学检查 有些营养代谢病可呈现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如鹅患关节型痛风时关节腔内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维生素A缺乏时鹅的上部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角化不全等。
(5)实验室检查 测定患病个体及发病鹅群血液、羽毛及组织器官等样品中某种(或某些)营养物质及相关酶、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诊断依据。
(6)饲料分析 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分析,提供各营养成分的水平及比例等资料,可作为营养代谢病的诊断依据。
4.营养代谢病的防治要点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调配日粮。
四、中毒病的发生和防控
1.中毒病发生原因及其临床特点
(1)中毒病的发生原因
①饲料的保存、调制方法不当 对饲料或饲料原料保管不当,发霉变质而引起鹅中毒,如鹅黄曲霉毒素中毒;用含有一定毒性成分的农副产品饲喂鹅,未经脱毒处理或饲喂量过大而引起中毒,如菜籽饼、棉籽饼中毒等。
②管理不当 鹅舍内有害气体的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氨气中毒等。
③由药物引起 治疗药物使用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可引起中毒,如磺胺类药物中毒、喹乙醇中毒等。
④由农药、化肥与杀鼠药对环境的污染引起 鹅常采食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或误食毒饵(如磷化锌、氟乙酰胺等)而发生中毒。有些农药在兽医临床上用来防治畜禽寄生虫病,若剂量过大或药浴时浓度过高,可引起鹅中毒。
⑤由于工业污染引起 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废渣中的有毒物质未经有效处理,污染周围大气、土壤及饮水而引起鹅的中毒。
⑥由地质化学的原因引起 某些地区的土壤中含有害元素,或某种正常元素的含量过高,使其在饮水或饲料中含量亦增高而引起的中毒,如鹅的氟中毒等。
(2)中毒病的临床特点
①群体发病 饲养管理不当等造成的中毒病,呈群发性,同群或不同群的鹅同时或相继发病,临床症状相同或相似。
②起病有急、慢之分 毒物进入机体的量和速度不同,中毒的发生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毒物短时间内大量进入机体后突然发病者,为急性中毒;毒物长期小剂量地进入机体,则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
③地方流行 某些地区的土壤中含有害元素,或富含某种正常的元素,使饮水、饲料中含量增高而引起中毒,呈地区性流行。
2.中毒病的诊断要点
(1)调查中毒情况 鹅群中毒病的发生与鹅采食的某种饲料、饮水或接触某种毒物有关;患病鹅的主要临床症状一致。急性中毒时,鹅在发病之前食欲良好,鹅群中食欲旺盛的由于摄毒量大,发病早、症状重、死亡快,出现同槽或相邻饲喂的鹅相继发病的现象。急性中毒死亡的鹅在尸体剖检时,胃内充满尚未消化的食物,说明死前不久食欲良好,死于机能性毒物中毒的鹅,实质脏器往往缺乏肉眼可见的病变,死于慢性中毒的病例可见肝脏、肾脏或神经出现变性或坏死。
(2)了解毒物的可能来源 对舍饲的鹅要查清饲料的种类、来源、保管与调制的方法;近期饲养上的变化,发病经过的时间,不同的饲料饲养鹅的发病情况;观察饲料有无发霉变质等。放养的鹅要了解发病前鹅可能活动的范围,了解最近鹅有无食入被农药或杀鼠药污染的饲料、饮水或毒饵的可能,最近是否进行过驱虫或药浴,使用的药品剂量及浓度如何,注意鹅采食的饲料或饮水有无被附近工矿企业“三废”污染的可能。
(3)毒物检验 毒物检验可为中毒病的确诊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防治试验 在缺乏毒物检验条件或一时得不出检验结果的情况下,可采取停喂可疑饲料或饮水,观察发病是否停止。同时根据可能引起中毒的毒物分别运用特效解毒剂进行治疗,根据疗效来判断毒物的种类。此法具有现实意义。
(5)动物试验 给敏感的畜禽投喂可疑物质,观察其有无毒性,一般多采用大鼠或小鼠作试验动物。也可选择少数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相近的同种鹅,投给病鹅吃剩的饲料,观察是否出现中毒。
3.中毒病的防治要点
(1)中毒病的预防
①禁喂含毒和腐败霉变饲料。
②防止化学毒物对鹅群的危害: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可污染空气、水源、饲料和土壤。鹅群误食喷洒了农药的蔬菜或误食为防治病虫害而搅拌农药(呋喃丹)的谷物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③禁止在水塘、河沟等处乱扔病鹅的尸体。
(2)中毒病的救治
①切断毒源:立即停喂可疑有毒的饲料或饮水。
②阻止或延缓机体对毒物的吸收:对经消化道接触毒物的病鹅,根据毒物的性质投服吸附剂、黏浆剂或沉淀剂。
③排出毒物:根据情况选用切开嗉囊冲洗或泻下的方法排毒。
④解毒:使用特效解毒剂,如鹅有机磷农药中毒,对于出现症状的鹅应立即使用解磷定或氯磷定,每羽肌内注射0.2~0.5毫升,并同时应用阿托品,每羽肌内注射0.1~0.25毫克;而氟乙酰胺农药中毒,可用解氟灵按每千克体重0.1克剂量肌内注射。
⑤对症治疗:中毒的鹅群用葡萄糖溶液饮服,以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调整鹅体内电解质和体液、增强心脏机能、维持体温。
五、林地养鹅疾病发生特点
1.对林地养鹅疾病预防有利的因素
(1)林地养鹅,鹅可自由活动、觅食、嬉戏,鹅的采食、运动等行为需求可得到充分满足,符合鹅的福利饲养,对鹅的健康有利。
(2)林地中空气新鲜,光照充足,环境安静,有害气体少,鹅的活动范围广,运动量大,体质好。加之鹅可在林地自由活动,接受充足的太阳光照射,紫外线可使鹅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减少软骨病的发生。
2.林地养鹅防病的不利因素
(1)环境不易控制,易发生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 放养鹅接触地面,病鹅粪便易污染饲料、饮水、土地,夏季天热多雨、运动场潮湿,粪便得不到及时清理、堆沤发酵,场内的污物也得不到及时清除,容易造成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等的流行。
(2)气候多变,易受野生动物侵害 放养时鹅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多变,易受暴风雨、冰雹、雪等侵袭。放养时,也易被鼠、蛇、老鹰等野生动物等攻击。
3.林地养鹅发病特点
(1)寄生虫病易发 由寄生虫引起的鹅病中,较重要的有球虫病、绦虫病和吸虫病等。林地、果园放养,鹅的粪便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在夏季多雨季节,运动场潮湿,粪便中的寄生虫卵有较适宜的发育、繁殖条件,鹅的寄生虫病较为多发,如球虫病、鹅绦虫病等,线虫病也有加重的倾向。
(2)细菌病易发 在林地饲养鹅,鹅直接接触地面,环境条件特殊,鹅经常接触病原的机会多,鹅的粪便容易污染饲料、饮水、地面,气温变化大、刮风下雨等环境应激因素较多,所以细菌病较多发,如患鹅霍乱、感染或并发大肠杆菌病等。
六、不同季节鹅的健康管理
1.春季
(1)防天气变化 春季天气逐渐变暖,温度由低逐渐升高,光照时间也逐渐变长,是孵化和育雏的好时候,也是鹅产蛋旺季。但早春气候比较寒冷且多变,会出现倒春寒,影响鹅的生产性能,尤其低温对鹅的产蛋有较大影响。应时刻注意气温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加厚垫料,及时清除、更换鹅舍内潮湿、霉变的垫料,保持干燥;加挂草帘,以及以火炉取暖等方法加强保温,使棚舍温度最低维持在3~5℃之间。阴天气温低时,减少鹅的放养时间。
(2)保证营养 春天是蛋鹅产蛋上升较快的时段,早春又是乏青季节,为保证产蛋率的快速上升,要保证充足的能量,在保证补饲量的前提下,补充一定数量的青绿饲料。种鹅饲料中应补充一定数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保证种蛋质量,提高产蛋率和孵化率。
(3)注意补光 母鹅产蛋初期,每昼夜增加光照30~60分钟,以促进母鹅卵巢发育,到产蛋高峰期光照时间延至16~18小时,保持不变。
(4)预防疾病 春季温度升高,是病原微生物繁衍的时机。鹅在这个季节容易发生传染性疾病。因此,对疫苗注射、药物预防和环境消毒各项措施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对鹅可饮水消毒,在饮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消毒剂,如百毒杀,每周一次。过夜鹅舍地面可用石灰粉消毒,用生石灰1千克,加水350毫升,制成消石灰粉末撒施。
2.夏季
(1)注意防暑降温 夏季气温高,影响鹅的食欲、饲料的转化率以及鹅的产蛋率、孵化率等生产性能。防暑降温是夏季工作的重点。鹅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很差,防暑降温是夏季管理的关键环节。蛋鹅最理想的产蛋温度为15~24℃,超过25℃,产蛋率会逐渐下降,30℃以上,产蛋率显著下降,甚至停产。在散养地设置凉棚,为鹅提供防晒、乘凉、避雨的场所。
(2)防止潮湿 夏季多雨,容易造成饲养场地潮湿。林地排水设施完善,排水沟畅通,场内不能存有积水。雨后及时检查修复围栏。经常更换舍内垫料,以保持舍内相对干燥。舍内地面可铺草木灰,可以吸潮并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3)供给充足、清凉饮水 夏季天气炎热,鹅的饮水量增加,鹅夏季饮水量约是冬季饮水量的4倍、是采食量的3.5倍,通过水蒸发可以带走体内热量。要给鹅提供充足的清凉洁净饮水。有条件时水管应安装在地下和舍内,使水不太热。还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电解多维,饮水中添加碳酸氢钠、氯化铵等抗热应激制剂,减轻高温热应激的危害。饮水的温度对鹅的生长也有影响,热天给鹅饮用凉水时其脑部自温降低,减弱了热应激造成的采食中枢的抑制,从而会提高采食量。饮15℃的水较30℃的水肉鹅可增加采食量5%~10%。
(4)调整饲料营养,改善饲喂措施 夏季天气炎热,鹅的采食量减少,需在饲喂方式和饲料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可采取提高饲料营养浓度和使用颗粒饲料的措施,使鹅在较短的时间内补充较多的营养,以保证有较高的生产性能。在放养地适当增加饮水器数量,运动场和鹅舍内保证有充足的饮水器和食槽,让鹅群尽可能地多吃料。利用早晨和傍晚天气凉爽时,强化补料,以便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
(5)防止饲料霉变 饲料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处,不能长时间积压。自配饲料应注意添加防霉剂。
(6)搞好环境卫生 夏季蚊虫和微生物活动猖獗,雨水较多,粪便和饲料容易发酵,环境容易污染。应注意搞好环境卫生,每周2~3次带鹅消毒,控制蚊蝇滋生,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保证鹅体健康。
(7)加强饲养管理 早放鹅、迟关鹅,避开炎热的时间让鹅到野外采食。炎热天气,夜间可让鹅稍晚入舍。降低饲养密度,适当疏散鹅群。防止雷雨及台风的袭击,避免兽类对鹅群的骚扰。
夏季暴风雨较多,要在雷雨之前,将鹅赶回鹅舍或让其在遮雨棚下避雨。
3.秋季
(1)调整鹅群 将低产鹅、停产鹅、弱鹅、僵鹅、体重过肥或过瘦的鹅、无治疗价值的病鹅等及时挑选出来,单独饲养,多喂优质饲料,增加光照,每天保持16小时以上,促使增膘后上市出售;留下生产性能好、体质健康、产蛋正常的鹅继续饲养。如果鹅群产蛋率已经降低,开始换羽,可采用人工强制换羽。
(2)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 秋季动物都有蓄积能量、保证安全过冬的特性,蛋鹅饲养在这时要控制长膘,防止过肥。应适当降低能量或保持适当的运动,控制秋鹅体重在1.5~2千克。进入秋季,可适当补充蛋白质饲料,使鹅能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满足产蛋需要。保证秋鹅从处暑到冬至期间可多产蛋。此外,可适当补充无机盐饲料,在鹅舍内设置矿物质饲料盆,内盛骨粉1份加贝壳粉3份,让鹅自由采食。
(3)及时补充光照 秋后日照时间渐短,不利于蛋鹅保持较好的繁殖性能,应针对当地光照时数合理补充光照,使自然光照加补充光照时间达16小时。一般20平方米的鹅舍安一盏40瓦的灯泡,灯泡上加灯罩,悬挂高度距地面2米,可利用早上天亮时开灯、日出关灯、晚上日落开灯、补足16小时后关灯的光照方法。在刚入秋季时气候炎热很易中暑,当雏鹅出现烦躁不安、伸颈鸣叫时,可放到水池内游泳饮水,以防中暑。
(4)加强传染病预防 要加强疾病防治工作,保持鹅舍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勤洗水槽、食槽,定期对鹅舍及用具进行消毒;保持鹅舍干燥通风;秋季是鹅瘟、鹅霍乱、减蛋综合征等疾病的高发期,应根据免疫程序注射鹅瘟、禽出败等疫(菌)苗。
(5)驱虫 经过一个夏季,鹅体内难免有进入消化道内的寄生虫,消耗鹅的营养,也影响鹅的健康,使鹅的抵抗力降低,感染其他疾病,秋季需要驱虫一次。
(6)防寒、防潮 深秋气温低而不稳,有时秋雨连绵,要防止林地散养区积水,鹅舍内垫草容易潮湿发霉,要采取措施降低舍内湿度,保持垫草干燥、洁净。
4.冬季
(1)调整鹅群 将鹅群中的老、弱、病、残鹅及低产鹅和停产鹅及时淘汰,留下生产性能好、体格健壮的母鹅。停产鹅或低产鹅的识别方法是:一看,主翼羽脱落或体羽显著脱落,喙基部变黄,体弱或羽毛尚好但个体特肥者;二摸,泄殖腔小而干燥,腹部容积小、较硬,耻骨间距小,产道内无蛋。有以上特征的鹅就是停产鹅或低产鹅。
(2)圈养及保温防寒 冬季应采取舍内圈养,并加强鹅舍保温。蛋鹅最适宜的温度是13~20℃,最低不应低于6℃,当温度在0℃以下时,鹅的产蛋量会明显下降。冬季要加强鹅舍保温,可在棚舍上加盖塑料布、草帘等覆盖物保温。棚内地面垫干软垫草。如果鹅舍温度太低,应在棚舍内增设供热设备,让蛋鹅在温暖、干燥的地方过冬。可在鹅舍阳面搭建塑料棚,这不仅增加了运动场地,而且还可通过塑料暖棚,增加光照和增温。注意堵塞鹅舍门窗漏洞,尤其是鹅舍北墙上的孔洞,避免贼风进入。
(3)增强营养供应 冬季天气寒冷,机体散热多,因此要增加能量饲料的比例,可适当增加稻谷、玉米等高能量饲料以提高饲料中的代谢能。提高日粮营养水平,饲料的补充量也应有所增加。特别要注意保证钙磷在饲粮中的配比,过低时,影响产蛋。定量添喂青绿饲料,以补充维生素需要。鱼肝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对增强蛋鹅免疫力、稳定产蛋率都有好处,可每天每只鹅喂1毫升,将鱼肝油先拌在麸皮内,然后再在饲料中拌匀,喂3~5天,如蛋鹅产蛋正常、羽毛光亮即可停喂。冬季昼短夜长,且夜间气温较低,鹅群一般在夜间2~3点产蛋,产蛋后口渴、饥饿,可添喂一次温热饲料,待产蛋后任其觅食、饮水,不仅能增加鹅的营养,而且有利于鹅御寒,提高产蛋率。
(4)补充光照 蛋鹅产蛋期每天需要16小时的光照。冬季昼短夜长,光照明显不足,要补充光照。一般在鹅棚舍内按每30平方米装一盏40瓦灯泡,灯泡距鹅背2米高,并罩上灯罩。补光时间一般在每天晚上5~8时和次日凌晨4~7时,保证每天不少于16小时的光照。
(5)保持棚舍内空气新鲜 冬季鹅舍为了保温,相对封闭,饲养密度高,造成棚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浓度高。应注意在保温的前提下适当通风换气,在晴天中午可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6)避免应激 保持圈舍安静,尤其是在凌晨禁止受到狗、猫、鼠、鞭炮等的袭击和刺激,以防蛋鹅受到应激而破坏排卵规律,导致鹅的产蛋率下降,甚至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