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考纲要点:魏氏梭菌病(仔猪梭菌性肠炎、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兔魏氏梭菌病)的流行病学、主要症状与病理变化、防控

魏氏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杆菌(亦称魏氏梭菌)引起的多种动物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主要包括仔猪梭菌性肠炎、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羔羊痢疾、兔魏氏梭菌病等疫病。

一、仔猪梭菌性肠炎(仔猪红痢)

仔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为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是由C型和/或/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1周龄仔猪(主要侵害1~3日龄)高度致死性的肠毒血症,其特征为出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后端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

(一)病原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三)症状与病理变化

按病的经过可以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病理解剖眼观病变见于空肠,有的扩散到回肠。①病变肠段呈暗红色,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②肠腔充满血染的液体,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肠黏膜弥漫性出血。③病程长的以坏死性炎症为主,黏膜呈黄色或灰色坏死性假膜,容易剥离。在坏死肠段的黏膜下层及充血的肠系膜淋巴中有数量不等的小气包。④脾边缘有小出血点,心肌苍白,心外膜有出血点。⑤肾呈灰白色,膀胱黏膜有小出血点,腹水增多呈血性,有的病例出现胸水。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特点可作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临床实践中应与仔猪黄痢、白痢、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疫病区别诊断。

(五)防控

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加强饲养管理,对猪舍、场地、环境经常进行清洁卫生和消毒,特别是产房更为重要。接生前母猪的奶头要清洗消毒。②疫苗免疫:可在母猪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各肌注仔猪红痢灭活菌苗1次,每次5~10mL若经产母猪在1~2胎分娩前已分2次注射过本苗,以后只需在分娩前半个月注射1次。③药物预防:由于本病发生迅速,病程短,发病后用药治疗疗效不佳,必要时用抗生素对刚出生仔猪立即口服,每日2~3次,作为紧急药物预防。在未吃初乳前及以后的3天,青霉素钾和链霉素各10万单位,加蜂蜜调制成糊状抹于舌面,可防止本病发生,治疗时两药各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给药。④仔猪出生后可尽早注射抗红痢血清预防。

二、羊猝疽

是羊梭菌性疾病中的一种,是由C型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所引起,以溃疡性肠炎和腹膜炎为特征。该病可与羊快疫(腐败梭菌引起)发生混合感染。

(一)流行病学

1~2岁绵羊发病较多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常呈地方流行性。

(二)临诊症状

病程短促,常未见到临诊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痉挛、眼球突出,在数小时内死亡。死亡是由于毒素侵害神经元发生休克所致。(与羊快疫混合感染,表现为突然发病、病程短,几乎看不到临诊症状即死亡。)

(三)病理变化

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①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充血、腐烂,有的区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②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后者暴露于空气后,可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小点状出血。③病羊刚死时骨骼肌表现正常,但死后8h内,细菌在骨骼肌内增殖,使肌间隔积聚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与羊快疫混合感染时,胃肠道呈出血性、溃疡性炎症变化,肠内容物混有气泡,肝肿大、质脆,色多变淡,常伴有腹膜炎)。

(四)诊断

初步诊断:成年绵羊突然死亡,剖检见糜烂和溃疡性肠炎、腹膜炎、体腔积液。确诊需从体腔渗出液、脾脏等取材作细菌分离和鉴定,及从小肠内容物中检测有无C型魏氏梭菌所产生的毒素。

(五)防控

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和防疫措施。每年定期接种1~2次羊快疫-羊猝疽二联苗或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三联苗。还可选用我国研制的七联干苗(羊快疫-羊猝疽-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黑疫-肉毒中毒-破伤风七联苗)。

三、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疾病,因该病死亡的羊肾组织易于软化,因此又称为软肾病。本病在临诊症状上类似羊快疫,故又称羊快疫。

(一)流行病学

绵羊、山羊均可感染本病。绵羊发生较多,山羊较少,2~12月龄的羊最易发病,发病羊多膘情较好。羊只采食被病原菌芽孢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芽孢便进入消化道而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在牧区,多发于春末夏初青草萌发和秋季牧草结籽后的一段时期。多呈散发。

(二)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很短,多突然发病,很少见到临诊症状,往往在出现临诊症状后便很快死亡。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以抽搐为特征: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肌肉震颤,眼球转动,磨牙,口水过多,随后头颈显著抽搐,往往死于2~4h内。以昏迷和静静死去为特征:病程不太急,早期步态不稳,以后卧倒,并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而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病羊发生腹泻,通常3~4h内静静死去。

(三)病理变化

常限于消化道、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真胃含有未消化的饲料,回肠呈急性出血性炎症变化,心包常扩大,内含灰黄色液体和纤维素絮块,肺脏出血和水肿,胸腺常发生出血,肾脏比平时更易于软化,似脑髓状。组织学检查肾皮质坏死,脑和脑膜血管周围水肿,脑膜出血,脑组织液化性坏死。

(四)诊断

初步诊断可依据本病发生的情况和病理变化,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验。

(五)防控

本病重在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农区、牧区春夏之际避免抢青、抢茬,秋季避免吃过量接籽饲草,精、粗、青料要搭配合理。在常发地区定期注射二联苗或五联苗。发病时将病羊隔离,病程稍长的可用抗菌药物或对症治疗。尚未发病羊只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同时用疫苗紧急预防接种。

四、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由B型产气荚膜梭菌所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该病以剧烈腹泻、小肠发生溃疡和羔羊发生大批死亡为特征。

(一)流行病学

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很少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传播。母羊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羔羊受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纯种细毛羊的适应性差,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杂种羊则介于纯种与土种羊之间,其中杂交代数愈高者,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愈高。

(二)症状及病理变化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天。①病初精神委顿,不久发生腹泻,粪便恶臭,呈糊状或稀薄如水。②后期粪便有的还含有血液。病羔羊逐渐虚弱,卧地不起,不及时治疗,常在1~2天内死亡,只有少数较轻的可能自愈。③有的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也可能带血),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常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死亡动物脱水严重,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在消化道。真胃内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可见多数直径为1~2mm的溃疡,溃疡周围有血带环绕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肺常有充血或淤血区域。

(三)诊断

在常发地区,依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以鉴定病原菌及其毒素。

(四)防控

本病发病因素复杂,应实施抓膘保暖、合理哺乳、消毒隔离、预防接种和药物防制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给予防制。

每年秋季对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苗或厌氧菌七联干粉苗,产前2~3周再接种1次。病羊治疗主要采取土霉素、磺胺类等药物,配合对症处理等综合措施。

五、兔魏氏梭菌病

兔魏氏梭菌病又叫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腹泻,排出腥臭、带血、呈胶冻样或黑褐色粪便,病理变化主要在消化道。

(一)流行病学

各种品种的兔均可感染,但长毛兔高于皮、肉用兔,进口毛用兔及獭兔易感性高于杂交毛兔以1~3月龄仔兔发病率最高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此时青饲料减少,谷类饲料过多,从而引起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调及厌氧状态,是魏氏梭菌得以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本病的暴发。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发病率可达90%,病死率几乎达100%。

(二)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短的达2~3天,长的可达10天,最急性常见不到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病兔拒食下痢,粪便初期灰褐色、稀软,很快变成带血的水样或胶冻状稀粪,或者黑褐色水样粪便,并有腥臭味,粪便污染臀部及后腿抓起患兔摇晃躯体有泼水音体温一般不高甚至偏低,多于出现水泻的当天或2~3天后死亡。死亡剖解:①眼球下陷,明显脱水,后躯被粪便污染,腹腔可闻到特殊腥臭味。②急性死亡兔胃内积有食物和气体。③胃底黏膜脱落、出血和黑色溃疡,部分破裂。④空肠、回肠充满胶冻样液体和少量气体,肠壁薄而透明盲肠有出血点,内容物稀薄呈黑色或褐色水样,有腐败气味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或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⑤肝脏微肿大,质脆,呈土黄色。⑥脾肿大,呈深褐色。胆囊肿胀,充满胆汁。膀胱积有茶色尿液。肺充血、出血。

(三)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诊特征等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四)防控

预防:①搞好饲养管理和防疫工作,减少疫病诱发应激因素。防止饲喂过多谷物饲料和蛋白质过多的饲料;②疫苗预防:有病史兔场可用A型魏氏梭菌灭活苗免疫接种,成年兔2mL,青年兔1.5mL,间隔一周后二免,免疫期可达6个月。断乳兔应立即接种疫苗。

发病后的防控措施:①隔离和消毒:用1%苯扎溴铵喷洒兔舍及周围,然后用石灰粉铺垫兔舍地面,每天1次;②出现腹泻时可尽早用抗血清治疗,每千克体重2~3mL;③药物紧急预防:未发病兔用金霉素拌料饲喂,每天2次,连用3天;④兔群用A型魏氏梭菌氢氧化铝灭活苗紧急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