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神经系统

考纲考点:(1)脊髓形态结构特点;(2)脊膜的组成;(3)脑形态结构特点;(4)脑神经的主要支配器官;(5)脊神经的组成及主要脊神经的分支和分布;(6)植物性神经的特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来源、分支与分布。

一、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节和分布于全身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能接受来自体内器官和外界环境的符种刺激,并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进行传导,一方面调节机体各器官生理活动,保持器官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另一方面保证畜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一致,以适应环境变化。因此,神经系统在调节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1.基本概念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神经纤维:是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组成部分,由神经元突起构成,包括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聚的地方,在新鲜标本上呈灰白色。而位于脑表面成层分布的灰质,称为皮质。

白质:泛指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地方,大部分神经纤维有髓鞘,呈白色。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内,由功能相似的神经细胞体和树突集聚而成的灰质团块。

神经节:在外周部,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形成神经节,神经节可以分为感觉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

神经:神经纤维在外周部聚集形成粗细不等的神经,分为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混合神经。

神经纤维束: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在中枢称神经纤维束。由脊髓向脑传导感觉冲动的神经束称上行束;由脑传导运动冲动至脊髓的称下行束。

神经末梢:为神经纤维的末端部分,在各组织器官内形成多种样式的末梢装置。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感觉神经末梢又称感受器,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主要有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肌梭。运动神经末梢又称效应器,是中枢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梢装置,包括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如运动终板)和内脏运动末梢。

2.神经系统的划分

二、脊髓

1.位置及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上下略扁的圆柱形。前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后端到达荐骨中部,逐渐变形呈圆锥形,称为脊髓圆锥。脊髓末端有一根细长的终丝。脊髓在颈后部和胸前部较粗,称颈膨大;在腰荐部也较粗,称腰膨大,为四肢神经发出的部位。

2.结构

脊髓中部为灰质,周围为白质,灰质中央有一纵贯脊髓的中央管。

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构成,横断面呈蝶形,有一对背侧角(柱)和一对腹侧角(柱)。背侧角平和腹侧角之间为灰质联合。在脊髓的胸段和腰前端腹侧柱基部的外侧,还有稍隆起的外侧角(柱)。

白质:被灰质柱分为左右对称的三对索。背侧索位于背正中沟与背侧柱之间,腹侧索位于腹侧柱和腹正中裂之间,外侧索位于背侧柱与腹侧柱之间。

3.脊膜

脊髓外周包有三层结缔组织膜,由外向内依次为脊硬膜、脊蛛网膜和脊软膜。

脊硬膜为厚而坚实的结缔组织膜,脊硬膜和椎管之间为硬膜外腔。硬膜外麻醉即自腰荐间隙将麻醉剂注入硬膜外腔。脊蛛网膜薄,与软膜形成大的腔隙称蛛网膜下腔。脊软膜薄,含血管,紧贴脊髓。

三、脑

位于颅腔内,可分为大脑、小脑、脑干。脑干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和间脑。

1.大脑

位于小脑前方,脑干的背侧。由大脑纵沟分大脑为左,右二半球。表面为皮质,深面为髓质,最前端为嗅脑,中间有侧脑室。可分为四叶,即枕叶(大脑后叶,主要与视觉有关,或称视区)、额叶(大脑前部,运动区)、顶叶(大脑顶部,感觉区)、颞叶(大脑两侧,属于听觉区)。 

海马:位于侧脑室,由梨状叶后部弯向侧脑室形成,是嗅觉的中枢,海马纤维向两侧形成海马伞,向前内侧集中形成穹窿,当家畜发生狂犬病时,海马可见包涵体形成。

边缘叶:包括大脑皮质与间脑之间的扣带回和海马回。与附近的构成边缘系统。参与内脏活动,情绪变化和记忆。

2.小脑

位于大脑的后方,延髓与脑桥的背侧,呈球形。中间的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蚓部最后一个有一小结与小脑半球的绒球结合在一起叫绒球小结叶(髓结叶)。

借小脑后脚(强状体)与延髓相连,借小脑中脚(脑桥臂)与脑桥相联系,借小脑前脚(结合臂)与中脑联系。小脑半球参与调节随意运动。

3.脑干

前连大脑,后接脊髓。

(1)延髓 前接脑桥,后连脊髓,背为小脑,有调节心血管活动,呼吸运动等反射中枢。腹侧正中有腹正中裂,裂的两侧有纵行隆起称锥体,是后行传导经的外观结构。锥体在延髓后端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锥体交叉。

(2)脑桥 位于延髓的前方,中脑的后方,构成第四脑室前底壁。

(3)中脑 位于脑桥的前方,间脑的后方,其中有一纵引管腔,称中脑导水管,后脑与第四脑室相通,前与第三脑室相通。中脑导水管分中脑为背侧的四迭体和腹侧的大脑脚。

(4)间脑 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分为脑中间块,周围空腔为第三脑室。主要分为丘脑和丘脑下部。

四、脑神经

脑神经指与脑相联系的外周神经,共有12对。其中第3、7、9、10对脑神经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

12对脑神经的主要分支及支配器官

记忆口诀:1嗅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面8听9舌咽,迷走脊副舌下全。

五、脊神经

1.脊神经的形成

脊神经为混合神经,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由背侧根(感觉)和腹侧根(运动)自椎孔间或椎外侧孔穿出形成,分为背侧支和腹侧支,每支均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分布到邻近的肌肉和皮肤,分别称为肌支和皮支。脊神经按照从脊髓所发出的部位,分为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荐神经和尾神经。

2.分布于躯干的主要脊神经

肋间神经:为胸神经的腹侧支,沿肋骨后缘向下延伸。最后肋间神经又称为肋腹神经,分布于胸、腹肌肉和皮肤。

髂下腹神经:来自第1腰神经的腹侧支,分布于腹部的肌肉和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来自第2腰神经的腹侧支,分布于腹部靠后的肌肉和皮肤。

生殖股神经:来自第2、3、4腰神经的腹侧支,分布于阴囊、包皮(公畜)或乳房(母畜)。

阴部神经:来自第2、3、4荐神经的腹侧支,分布于阴茎(公畜)或阴门、乳房后部(母畜)。

3.分布于前肢的主要脊神经

臂神经丛由第6、7、8颈神经的腹侧支和第1、2胸神经的腹侧支构成,位于肩关节的内侧。由此丛发出的主要神经有肩胛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等。

肩胛神经:由臂丛的前部出发,经肩胛下肌与冈上肌之间,经过肩胛骨前缘,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由于位置关系,临诊上常可见肩胛上神经麻痹。

桡神经:由臂丛后部发出,在臂内侧经臂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之间进入臂肌沟,沿臂肌后缘向下延伸,分出肌支分布于臂三头肌和肘肌之后,在臂三头肌外侧头的深面分为深、浅两支。深支分布于腕和指的深肌。浅支分布于前臂背外侧的皮肤和指的背侧面。由于其位置和径路,易受压迫、牵引而损伤,在临诊上可见到桡神经麻痹。

正中神经:在臂内侧与肌皮神经合成一总干,随同臂动脉、静脉向下延伸。在肌皮神经分出之后,正中神经行于肘关节内侧,进入前臂的正中沟,在前臂近端分出肌支分布于腕桡侧屈肌和指深屈肌;在正中沟内分出骨间神经进入前臂骨间隙,分布于骨膜。

尺神经:在臂内侧,沿臂动脉后缘向下延伸,分出皮支,分布于前臂后面的皮肤。主要分布于腕尺侧屈肌、指深屈肌和指浅屈肌。

4.分布于后肢的主要脊神经

腰荐神经丛由第4、5、6腰神经的腹侧支和第1、2荐神经的腹侧支构成,位于腰荐部腹侧。由此神经丛发出的主要神经有坐骨神经、闭孔神经、股神经等。

坐骨神经:为全身最粗、最长的神经,扁而宽。由坐骨大孔走出,沿荐坐韧带的外侧面向后下方伸延,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绕过髋关节后方而至股后部,在腓肠肌上方分为腓神经和胫神经。

闭孔神经:由腰荐丛前部发出,沿髂骨内侧面向后下方伸延,穿出闭孔,分布于闭孔外肌、耻骨肌、嘲收肌和半腱肌。

股神经:由腰荐丛前部发出,行经腰大肌与腰小肌之间和缝匠肌深面而进入股四头肌。股神经分出肌支分布于髂腰肌。还分出一隐神经,分布于缝匠肌和股部、小腿部和跖内侧的皮肤。

六、植物性神经

1.植物性神经的概念及其特点

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到内脏器官、血管和皮肤的平滑肌以及心肌、腺体等的神经,称为内脏神经。其中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或自主神经。

植物性神经的特点:植物性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植物性神经神经元的胞体部分存在于中脑、延髓和胸腰段脊髓,部分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节,神经冲动由中枢部传至效应器需通过两个神经元;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为细的有髓纤维,节后纤维为细的无髓纤维,常形成神经丛,再由神经丛发出分支分布于效应器;植物性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的直接控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植物性神经根据形态和机能的不同,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胸腰段脊髓的外侧柱。自脊髓发出的节前神经纤维经白交通支到达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位于脊柱两侧,自颈前端伸延到尾根的一对神经干,干上有一系列的椎神经节。交感神经干有交通支与脑、脊神经相连。自交感神经干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经灰交通支进入脑、脊神经,并随之分布于躯体的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干有内脏支分布于内脏。内脏支在动脉周围和器官内外构成神经丛,丛内有神经节。内脏支有的含有节后神经纤维,有的主要含有节前神经纤维。内脏支中的节前神经纤维大都在椎下神径节内更换神经元。由该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直接分布于平滑肌或腺体。但也有少数节前纤维在椎下神径节内不换神经元,直接伸到器官附近的终末神经节。交感神经干按部位可分为颈部、胸部、腰部和荐尾部。

(1)颈部交感神经干 包含有3个神经节,即颈前神经节、颈中神经节和颈后神经节。位于颈前神经节与颈中神经节之间的神经干是由来自前胸部段脊髓的节前神经纤维组成的,向前到颈前神经节,它位于气管的背外侧,常与迷走神经合并成迷走交感干。

颈前神经节:位于颅底腹侧,呈长梭状。由颈前神经节发出灰交通支连于附近的脑神经和第1颈神经,形成颅内动脉神经丛和颈外动脉神经丛,随动脉分布于唾液腺、泪腺和虹膜的瞳孔开大肌。

颈后神经节和颈中神经节:左侧的常与第1、2胸椎神经节合并成星状神经节;右侧的颈中神经节保持独立,仅颈后神经节与胸椎神经节合并成星状神经节。星状神经节位于胸前口、第1肋骨椎骨端的内侧,紧贴于颈长肌的外侧面。神经节向四周发出神经,向前上方发出椎神经(灰交通支)与各颈神经相连,向背侧发出交通支与第1或第1、2胸神经相连,向后下方发出心支参与构成心神经丛,分布至心脏和肺。

(2)胸部交感干 紧贴于椎体的腹外侧面。每节都有一对神经节。每一椎神经节均有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胸部交感干发出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分布于心、肺和食管的内脏支。

(3)腰部交感干 在腰肌与主动脉之间向后延伸。每节均有一椎神经节。每节都有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前3个节有灰、白交通支,后数节只有灰交通支。腰内脏支自腰部交感干连于肠系膜后神经节。

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位于腹腔肺动脉和肠系膜前动脉根部,包括左、右2个腹腔神经节和1个肠系膜前神经节。从此神经节上发出的纤维形成腹腔神经丛,沿动脉的分支分布到肝、胃、胰、小肠、大肠和肾等器官。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与肠系膜后神经节之间有节间支沿主动脉腹侧伸延。

肠系膜后神经节:在肠系膜后动脉根部两侧,位于肠系膜后神经丛内,接受来自腰交感神经干的腰内脏支和来自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的节前支。从肠系膜后神经节发出分支沿动脉分布到结肠后段、索、睾丸、附睾或通向卵巢、输卵管和子宫角。还分出一对腹下神经,向后延伸到盆腔内,参与构成神经丛。

3.副交感神经的来源、分支与发布

动眼神经: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眼眶中的睫状神经节更换神经元,由此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分布于虹膜的瞳孔括约肌。

面神经:面神经内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部分在蝶腭神经上方的蝶腭神经节更换神经元,由此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分布于泪腺、腭腺等腺体。部分经故鼓索神经和舌神经到下颌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其节后神经纤维分布于颌下腺和舌下腺。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含有来自消化管和呼吸道以及外耳的感觉纤维,分布于咽喉横纹肌的运动纤维,分布于食管、胃、肠、支气管、心和肾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运动神经核和副交感神经核估于延髓内,感觉神经节位于破裂孔附近。迷走神经经破裂孔出颅腔,与交感干合并而行,形成迷走交成干,沿气管的背外侧和颈总动脉的背侧向后延伸。至颈后端与交感干分离,经锁骨下动脉腹侧入胸腔,在纵隔中继续向后伸延,于支气管背侧分为食管背侧支和食管腹侧支。左、右迷走神经的食管背侧节合成较粗的食管背侧干。腹侧支合成较细的食管腹侧干,分别沿食管的背侧和腹侧向后伸至膈的食管裂孔,穿过食管裂孔入腹腔。食管腹侧干分布于胃、幽门、十二指肠、肝和胰;食管背侧干除分布于胃9外,还分出一大支通过腹腔神经节参与构成腹腔神经丛,分布于胃、肠、肝、胰、脾、肾等。迷走神经分出的侧支有咽支、喉前神经、喉后神经(返神经)、心支、支气管及一些分布于食管、气管及外耳的小支。

盆神经:来自第3、第4荐神经的腹侧支,有1~2支,沿骨盆壁向腹侧延伸,参与构成盆神经丛。盆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在盆神经丛中的终末神经节内更换神经元,由终末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直肠、膀胱、输尿管、尿道、副性腺、输精管、睾丸和阴茎(公畜)或卵巢、子宫、阴道等器官(母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