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泥鳅的营养需求与饲料

第一节 泥鳅饲料的营养成分及功能

饲料的营养成分是反映饲料在动物体内转化率高低的评定标准。正常条件下,饲料转化率越高,动物增重率越高;饲料系数越低,饲料的营养价值也就越高。饲料一般由水分和干物质组成,其中干物质包括无机盐类(灰分)和有机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鱼类,其环境适应能力强,病害少,养殖成本低。泥鳅市场需求量比较稳定,出口需求量大,市场价格高,是目前经济效益较好的水产养殖品种。但近年来,随着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泥鳅的野外生存环境恶化,泥鳅的自然资源捕捞量衰减。发展泥鳅健康养殖是满足消费者对泥鳅需求的主要途径,而配合饲料是发展泥鳅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但国内外关于泥鳅营养需求的研究较少,研制高效、低成本的泥鳅配合饲料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的必需营养素,是构成细胞原生质、酶、激素与抗体的基本成分,也是动物本身的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按干物质计算,泥鳅体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0%,在水产品中位于前列。

蛋白质不能直接被消化吸收,只能在蛋白酶的降解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才可通过肠道在渗透压等生理作用下进入血液,并被运送到身体各部位,重新组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蛋白质在蛋白酶的降解作用下,可生成20多种氨基酸,但这些氨基酸中,有些是动物体内无法合成的或者是合成数量和速率不足以供正常生长的需要,这类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必须通过饲料供给。还有一些在体内可以生物合成,合成速率较快,且需要量少,这类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一般不必依靠饲料供给,这类氨基酸大概占整体蛋白质的40%以上。

如果饲料中缺乏非必需氨基酸,势必要用必需氨基酸进行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胱氨酸缺乏时,只能通过必需氨基酸中的蛋氨酸进行合成;酪氨酸缺乏时,只能通过苯丙氨酸进行合成。在配合饲料中需考虑到这一点,即当饲料中非必需氨基酸不足时,应相应增加适量的必需氨基酸。

配合饲料是泥鳅养殖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同时蛋白源成本占据饲料成本一半以上。蛋白质也是泥鳅生长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在维持鱼体新陈代谢、促进鱼体繁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良好的养殖经济效益,人工配合饲料的蛋白质水平合理非常重要,过高则加重鱼体负荷并排泄污染水质,过低则不能满足泥鳅快速生长需求。

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的泥鳅幼鱼配合饲料中适宜蛋白质含量为34.31%~39.68%。泥鳅育成饲料中适宜蛋白质含量至今还没有见到相关报道。通过比较泥鳅与其他鱼肌肉的蛋白质含量,结合市场上泥鳅饲料的效果反馈,认为泥鳅育成料的适宜蛋白质含量为30%~34%。

由于鱼粉的资源稀缺性与价格高昂,除了豆粕和菜籽粕等常规植物蛋白源外,许多新型动植物蛋白源也被研究开发用来替代泥鳅饲料中的鱼粉。水虻幼虫富含鱼类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和钙、铁等矿物质,是泥鳅饲料的一种新型动物源性蛋白质。试验证明,水虻幼虫可以替代泥鳅配合饲料中的部分鱼粉,水虻幼虫的最适添加量为9%~11%。蝇蛆粉营养价值与进口的秘鲁鱼粉相近,还含有抗菌肽、几丁质等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试验证明,泥鳅配合饲料中蝇蛆粉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为50%。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实际就是对氨基酸的需求,特别是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饲料中必须提供足量、平衡的各种必需氨基酸,以保证鱼类的快速生长和避免必需氨基酸的浪费。但目前鲜见关于泥鳅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报道,仍有待开展研究。关于泥鳅氨基酸的研究,目前仅有将氨基酸作为添加剂的研究报道。试验证明,以牛磺酸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800毫克/千克的牛磺酸能显著提高泥鳅的增重率,显著降低其饲料系数。

二、脂肪

脂肪是泥鳅体组织的构成成分。在泥鳅的饲料中适当添加一定数量的脂肪对提高脂肪酸、节省蛋白质、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泥鳅生长率具有明显作用。从脂肪的结构看,泥鳅体内所缺乏的是不饱和脂肪酸,即为“必需脂肪酸”,通常植物性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动物在形成机体新组织和修补旧组织时,脂肪(亚油酸除外)可以由碳水化合物在体内转化而成。脂肪储存的多少对于泥鳅越冬和翌年的复壮非常重要。脂肪酸易变质,氧化后可产生一定的毒性,因此含油脂的饲料应经塑料袋密封后放于阴暗凉爽处。

脂肪是鱼类重要的能量物质来源,除了提供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脂肪酸外,还是鱼类细胞的组分之一;此外,脂肪还起到脂溶性维生素的溶解介质作用。在鱼类饲料研究中,脂肪可以提供能量以节约部分蛋白质,降低饲料成本。因此,脂肪在泥鳅的饲料中作为替代能源物质显得更为重要。试验证明,过高的脂肪(10.2%)和过低的脂肪(3.2%)都不利于泥鳅的生长,泥鳅育成料的脂肪适宜需求量为5%~7%。由于不同脂肪源的脂肪酸组成及各脂肪酸之间的比例存在差异,继而对泥鳅的生长性能、消化率、机体营养及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在鱼油、豆油、菜油、猪油及混合油选择上有待进一步试验,根据近几年的养殖实践,建议采用豆油或鱼油。

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性饲料的主要成分,按营养生理的功能作用可分为四组。

(1)可溶性单糖和淀粉 能溶于水和稀酸,极易被动物消化和吸收。吸收过程为:由胃酸和淀粉酶等消化酶水解成单糖(葡萄糖)后,被毛细管吸收输入肠壁,供机体利用,提供机体所需热量。多余的则呈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肌肉和肝脏里,一旦需要即分解成葡萄糖作为能量输出。它们也是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机体的组织成分。糖和淀粉的存在可缓和蛋白质的分解转化,具有储存和节省蛋白质的作用。饲料配方中,不得以高价的蛋白质去代替廉价的碳水化合物。

(2)半纤维素 位于植物细胞内容物与细胞壁中间类型的物质。植物茎叶和谷物外皮及糠麸含半纤维素较多。泥鳅对半纤维素的消化率很低,无需专门加入。

(3)纤维素 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除了禽畜之外,其他动物是难于消化的,泥鳅亦如此。

(4)木质素 多存在于稻壳、麦秸、稻草、花生壳等植物废料之中,有碍于机体内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作用,不可用作泥鳅饲料。

通过解剖发现,泥鳅肠道弯曲度小,其肠长度与体长之比小于草鱼、鳊鱼,所以泥鳅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弱于草鱼、鳊鱼。泥鳅对饲料中纤维素耐受力不强。饲料纤维水平超过一定值后,纤维每提高1%,能量消化率下降1.3%,代谢能利用率下降0.3%。

对次粉、小麦粉、面粉、玉米粉等淀粉源的选择上,泥鳅饲料要选择黏合性强、纤维含量低的原料,首选面粉,其次为小麦粉。关于泥鳅饲料淀粉源的用量,现没有对这方面进行研究,通常的使用量与异育银鲫饲料接近。

四、矿物质

作为添加剂的矿物质实际上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矿物质是动物机体组织及细胞、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和促进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无机盐在动物体液内作为离子存在,与体液渗透压的动态平衡和pH值的调节具有直接关系,即无机盐与动物机体的构成成分是一种有机结合,故无机盐在动物机体的生化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泥鳅所需要的元素,有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个类型,其中常量元素包括碱性元素钾、钠、钙、镁和酸性元素硫、氯、磷;微量元素包括铁、铜、铬、锰、锌、钼、硒、碘。

虽然泥鳅所需矿物质是微量的,仅在千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之间,但在反复性高密度养殖载体的条件下,务必人为予以补充,这是因为有限的载体在反复多年的养殖中,完全可将载体本身的矿物营养元素耗尽,更何况很多地区泥土中所含矿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并不可能全尽人意,甚至有不少空白点。不少养殖者在这一问题上得到过教训,且多以彻底换土加以解决,这是极不合算的。这也足以证明,矿物质在泥鳅生理功能方面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钙、磷

钙、磷是动物肌体所需矿物营养中比重最大的成分,也是最重要的成分,其中有99%的钙和80%的磷构成动物的骨骼。钙磷均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且钙磷是按较严格的比例互相结合的。若钙磷比例失调,将导致其利用受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元素的作用。钙磷不足时可导致泥鳅骨质软化、体态瘫软、游动困难。由于野生状态的泥鳅密度低,较易获得钙、磷营养素,故很难发现骨质不钙化的现象。根据一般鱼类对钙、磷的比例要求进行摸索试验,配合饲料中的磷含量应达0.99%、钙含量应达0.35%才可满足泥鳅所需,其来源主要为骨粉、鱼粉、磷、钙矿石等。其中,以自制猪鼻骨粉和鱼头粉最佳。这两种自制粉,任意使用一种即可满足所需,而且可使泥鳅的增重提高6%。

(二)钾、钠、氯

钾、钠、氯是动物生化、生理平衡的必需元素,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软组织和体液中,直接维护和调节体液渗透压及体液容量的平衡。要达到理想的催肥效果,热能及糖、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在泥鳅体内显出营养平衡的合理分配,务必对体液(包括血液、胃液、胆液、胸液等)水分、电解质的酸碱平衡状态进行评估,为补酸或补碱的选定剂量提供较精确的数据,以达到综合反应过程小的全生理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的主导因素,就是钾、钠、氯的平衡。钠和氯离子维持着生命功能,而且以其浓度和正离子的穿透能力及输送功能来“调运”体液、水分,以维持渗透压、水分、电解质平衡。改变其一,则会引起细胞功能紊乱和水的分布障碍,最终导致肌体内神经能障碍,随即产生脱水,丧失表皮体液代谢功能而死亡。

五、维生素

维生素是一组化学结构、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且分子量很小的有机化合物。维生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和控制动物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生理活性。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少,但其机体内不能合成,或虽然能合成,却不能满足功能之需,必须从饵料中摄取。动物体内一旦缺少某种维生素,就可能导致代谢紊乱、体液失衡、机体失调、生长抑制,甚至死亡。

(一)维生素A

维生素A是不可能在动物体内合成的,必须从饲料中得以供给,且只能从动物性饲料中提供,如鱼粉、鱼肝中含量极丰富。植物饲料中,不直接含有维生素A,但如植物中含有胡萝卜素,动物可通过消化胡萝卜素的过程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有维持动物上皮细胞健康的作用。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细胞可发生角质化,泥鳅患维生素A缺乏症,其表现形式多数为尾端的角质化坏死。

(二)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可谓一个大的家族,对于泥鳅在生理功能上的需求与缺乏症状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泥鳅维生素B1(硫胺素)和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症状基本相同,表现为泥鳅身体不全部进洞,有留头胸于洞外的,也有留腹尾于洞外的,还有根本不进洞的,头大、颈细、消瘦,发育不良,出洞不愿游动,头尾颤抖,有时头颈挺直作划圈转动,食欲几乎丧失。分别以核黄素和硫胺素加酵母拌蚯蚓饲喂,早期治疗5天明显好转,中晚期治疗死亡率高。

(三)维生素D

维生素D能促进动物体内钙、磷的吸收,直接关系到动物骨骼的发育。维生素D缺乏时,动物会发生佝偻病、骨骼钙化不全、骨骼溶骨症等。喜晒太阳的动物一般不会发生维生素D缺乏,但泥鳅生性畏光,易发生骨骼弯曲的病症。在市场上常可见患维生素D缺乏症的、身体折叠式弯曲的畸形泥鳅。要求所配泥鳅饲料中,务必补充维生素D。

(四)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保护不饱和脂肪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A、维生素D、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它是保证正常生殖、促进性功能发育的必需营养素。维生素E同硒与胱氨酸共同作用,可预防肌肉营养不良所带来的表皮渗透失衡。人工配合饲料中的抗氧化剂也可采用维生素E。对于泥鳅来说,维生素E是具有多种功效的。

(五)维生素K

高密度养殖池泥面上有时会发现一滩鲜红血迹,这是泥鳅在受伤后大量出血所致。一般情况下,因泥鳅是变温动物,具有凝血时间很短暂的特性,是不可能大量出血的。但在高密度养殖状态下,若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K,凝血酶原的合成受到抑制,即血液失去凝固特性,一旦受伤,即引起大出血现象,甚至在肠道、腹腔等脏器内也会发生大出血,例如毛细线虫在穿过泥鳅肠道进入腹腔时,就产生大出血。维生素K是凝血酶原合成的促进剂。试验证明,在因大出血而死亡的池中,加喂维生素K,两天后就再不见血滩和死泥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