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钢尺量距

钢尺量距是利用具有标准长度的钢尺沿地面直接量测两点间的距离。按丈量方法的不同它分为一般量距和精密量距。一般量距读数至cm,精度可达1/3000左右;精密量距读数至mm,精度可达1/30000(钢卷尺)及1/1000000(因瓦线尺)。

钢尺分为普通钢卷尺和因瓦线尺两种。

普通钢卷尺,尺面宽10~15mm,厚度0.2~0.4mm,长度有20m、30m和50m等几种。平时卷放在圆盘形尺壳内或金属尺架上。钢尺的基本分划为mm,在每cm、每dm和每m处刻有数字注记。较精密的钢尺会在尺端刻有钢尺名义长度、规定温度及标准拉力。根据零点位置不同,钢尺有端点尺和刻线尺两种。端点尺是以尺的最外缘作为尺的零点,如图4-2(a)所示;刻线尺是以尺前端的某一刻线作为尺的零点,如图4-2(b)所示。

图4-2 钢尺类型

因瓦线尺是用镍铁合金制成的,尺线直径1.5mm,长度为24m,尺身无分划和注记,在尺两端各连一个三棱形的分划尺,长8cm,其上最小分划为1mm。因瓦线尺全套由4根主尺、1根8m(或4m)长的辅尺组成,不用时卷放在尺箱内。

钢尺量距的辅助工具有测钎、花杆、垂球、弹簧秤和温度计。

标杆又称花杆(图4-3),用长为2~3m、直径3~4cm的木杆或玻璃钢制成。杆上每隔20cm涂以红白油漆,底部装有铁脚,以便插入土中。测钎用粗钢丝制成,用来标志尺段的起、迄点和计算量过的整尺段数。垂球用来投点和读数。

图4-3 花杆和测钎

4.1.1 直线定线

当地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大于钢尺的一个尺段时,为了不使距离丈量偏离直线方向,就需要在直线方向上标定若干标记,这项工作称为直线定线。一般丈量中,可用目估定线;丈量精度要求较高时,应采用经纬仪定线。

(1)目估定线

如图4-4所示,设AB点相互通视,要在两点的直线上标出分段点1和2。先在AB上竖立标杆,甲站在A点标杆后约1m处,指挥乙左、右移动标杆,直到甲从A点沿标杆的同一侧看到A、1、B三支标杆共线为止,定出1点。然后利用相同的方法定出2点。目估定线时一般是由远及近进行定线,以免定点受到已定点的影响。

图4-4 目估定线

(2)经纬仪定线

AB点相互通视,在A点安置仪器,对中整平后,望远镜纵丝瞄准B点上目标,制动照准部,望远镜上下转动,指挥待定点处的助手左右移动测钎或标杆,直至测钎或标杆的像被纵丝平分。经纬仪定线时一般也是由远及近进行定线。

4.1.2 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

(1)平坦地面的量距方法

如图4-5,先用木桩将AB点标定出来(桩上钉一小钉),然后在两点的外侧各立一标杆,清除直线上的障碍物。丈量工作一般由两人进行,后尺手持尺的零端位于A点,并在A点上插一测钎;前尺手持尺的末端并携带一组测钎,沿AB方向前进,行至一尺段处停下。后尺手以手势指挥前尺手将钢尺拉在AB直线方向上,当后尺手以钢尺的零点对准A点并发出信号“好”时,两人同时把钢尺拉紧,保持钢尺尺面水平,前尺手持测钎对准钢尺的整尺段刻划线竖直插下,得到点1,完成了A-1尺段的丈量。随后,后尺手拔起A点上的测钎与前尺手一起举尺前行,用同样方法依次量出1-2、2-3等其他各整尺段,直至最后一段n-B余长。这样,AB的水平距离为

DAB=n×尺段长+余长  (4-1)

图4-5 平坦地面的丈量

(2)倾斜地面的距离丈量

如图4-6(a)所示,当地势起伏不大时,可将钢尺抬平分段丈量,各段平距的总和即为直线距离。丈量由AB进行,甲立于A点,指挥乙将尺拉在AB方向线上。甲将尺的零端对准A点,乙将尺的另一端抬起使尺身水平,然后用垂球将尺段的末端投影到地面,再插上测钎。当地面倾斜度较大,钢尺抬平有困难时,可将一尺段分成几段来丈量。这种方法称为平量法。

当地面坡度较大时,钢尺抬平比较困难,采用斜量法,如图4-6(b)所示,可以沿着斜坡面丈量倾斜距离L,测出地面倾角α或两端点的高差h,然后即可计算AB的水平距离

  (4-2)

图4-6 倾斜地面量距

为了防止丈量错误,提高丈量精度,需要往返丈量。往返丈量的精度用相对误差K来衡量,计算公式为

  (4-3)

式中,K为相对误差,用分子为1的分数表示;T为比例尺分母,值越大,精度越高;为往返测的平均值。

钢尺量距相对误差在平坦地区不应大于1/3000,困难地区不应大于1/1000。若丈量的相对误差不超限,取作为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4.1.3 钢尺精密量距

当量距精度要求高时,需要采用精密量距法。用一般方法量距,相对精度只能达到1/5000~1/1000。要达到更高的精度,则必须采用精密量距方法,其相对精度可达到1/40000~1/10000。但使用的钢尺必须经过尺长检定,测量时还需使用拉力计和温度计,以控制钢尺拉力和测定温度,进行相应的尺长改正。随着测距仪的逐渐普及,工程上已经很少使用此方法测距。

用检定过的钢尺丈量两木桩之间的斜距。丈量组一般由5人组成:2人拉尺,2人读数,1人指挥兼记录和读温度。丈量时,拉直钢尺置于相邻两木桩顶上,并使钢尺有刻划线的一侧紧靠十字线。后尺手将弹簧秤挂在尺的零端,以便施加钢尺检定时的标准拉力。钢尺拉紧后,前尺手发出读数口令“预备”,后尺手回答“好”。在喊“好”的一瞬间,两端的读尺员同时根据十字交点读取读数,估读到0.5mm,记入手簿。每尺段要移动钢尺位置丈量三次,三次测得的结果较差视不同要求而定,一般不超过2~3mm,否则要重量。如在限差以内,则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尺段的观测成果。每一尺段要读记温度一次,估读到0.5℃。由直线起点丈量到终点为往测,往测完毕后立即返测,每条直线所需丈量的测回数视精度要求而定。

为了将斜距改算成水平距离,需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出相邻桩顶的高差。水准测量宜在量距前、后单独进行,往返观测一次,以作检核。相邻桩顶的往、返测高差之差,一般不得超过10mm;如在限差以内,取平均值作为观测成果。

用检定过的钢尺量距,结果D'要经过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倾斜改正才能得到实际距离D

(1)尺长改正

尺长改正值为

  (4-4)

(2)温度改正

钢尺丈量时的温度t与标准温度t0不同,从而引起尺长变化,称为温度改正,其值为

  (4-5)

(3)倾斜改正

用水准仪可以测得两端点的高差为h,则可得该段距离的高差改正值

  (4-6)

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平距离为

  (4-7)

【例4-1】某尺段实测距离为29.8655m,量距所用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lt=30+0.005+1.25×10-5×30(t-20)(m),丈量时温度为30℃,所测高差为+0.238m,求水平距离。

 ①尺长改正

②温度改正

③倾斜改正

④水平距离为

4.1.4 钢尺量距的误差分析和注意事项

(1)误差分析

钢尺量距误差来源有仪器误差、操作误差以及外界环境引起的误差。

①尺长误差。如果钢尺的名义长度与实际长度不一致,会产生尺长误差。尺长误差随着丈量的距离而累积。因此,必须对钢尺进行检定,求出其尺长方程式。

②钢尺倾斜和垂曲误差。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采用钢尺水平法量距时,钢尺不水平或中间下垂而形成曲线,都会使测得的长度比实际要大。因此观测时应注意钢尺水平。

③定线误差。丈量时钢尺没有准确地沿着所测直线的方向,而使丈量距离是一组折线,造成丈量结果偏大,这种误差即为定线误差。

④拉力误差。钢尺在丈量时所受到的拉力应与标准拉力相同。若拉力变化70N,尺长将改变1/10000,故在一般丈量中,保持拉力均匀即可。精密丈量,则需要使用拉力计。

⑤对点与投点、读数误差。由于观测者之间配合不协调导致对点、投点以及由于感官限制,没有消除视差等原因都会产生误差,在丈量时,应认真观测,配合协调。

⑥温度变化的误差。钢尺本身长度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另外,距离丈量时测定的是空气温度而非钢尺本身温度。因此,应选择半导体温度计直接量测钢尺本身温度。

⑦风等条件的影响。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在丈量过程中产生误差,因此应选择无风的天气进行观测。

(2)钢尺使用注意事项

①丈量工作结束后,应用软布擦拭钢尺,涂上机油。

②钢尺卷曲时,不可硬拉,以免折断。

③新购钢尺必须经过严格检定,获得精确的尺长改正数。

④尽量避免在人挤车多的地方丈量,以免被压而折断。

⑤钢尺使用时不应全部拉完,以免钢尺从其圆形盒或金属架上脱落。比如30m的钢尺,每个尺段丈量25m左右即可。

⑥精密量距时应使用经过检定的弹簧秤控制拉力。

⑦量距宜选择在阴天、微风的天气进行,最好采用半导体温度计直接测定钢尺本身的温度。

⑧在丈量中采用垂球投点,对点读数尽量做到配合协调。

⑨注意钢尺的维护:防锈、防折、防碾压、防地面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