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孩子喜欢妈妈用“妈妈腔”来跟自己说话

——发音清晰、语速略慢、适度重复、语句简短、内容具体的“妈妈腔”并不幼稚

一位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去公园,途中看到路边青青的小草。妈妈指着小草对女儿说:“这是草。”她说话的语气就像跟成年人说话一样,平静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女儿看到小草也没有表现出特别兴奋的样子。

看到女儿漠不关心的表情,妈妈蹲下来并换了一种腔调,她指着小草用“妈妈腔”说:“宝贝,这是小草,绿绿的小草。你瞧!小草的颜色多美呀!”听到妈妈这样说,女儿也蹲下来仔细观察小草,她还用手去触摸小草,似乎对小草很感兴趣。

孩子都喜欢妈妈用“妈妈腔”和他们说话,不仅幼儿如此,婴儿也会对“妈妈腔”有所偏爱。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请一位陌生的女士录了两段录音。一段是这位女士用成人的口吻对婴儿说的话,另一段则是她用“妈妈腔”对婴儿说的话。

科学家将这两段录音放给一些4个月大的婴儿听。他们发现,婴儿们在听到成人式的语言时,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而当他们听到“妈妈腔”的语言时,大部分婴儿都不停地转头,试图寻找声音的来源。

对此,科学家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并从中发现婴儿能够辨别出“妈妈腔”的最早时间是出生后5个星期。

为什么孩子都喜欢“妈妈腔”呢?科学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妈妈腔”和孩子大脑接收信息的能力比较吻合,这样说话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孩子模仿。

但是,有的妈妈却担心这种“妈妈腔”的语言太幼稚,长期这样和孩子说话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

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顾虑,“妈妈腔”和幼稚的儿童语言是有本质区别的。儿童在刚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会把“是的”说成“系的”,把“猴子”说成“猴几”,这样长期下去才会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所以,不要跟孩子说类似于“吃饭饭”“喝水水”“看车车”等儿语,而要用“妈妈腔”跟孩子说“正确”的话。

那么,该如何使用“妈妈腔”跟孩子说话呢?

首先,跟孩子说话要发音清晰、咬字清楚。无论你平时用普通话还是方言和孩子交流,都要注意发音清晰,尽量做到字正腔圆,这样孩子才能更容易辨识和模仿你的语言。

其次,跟孩子说话要注意将语速放慢。虽说孩子的大脑有无穷的潜力,但他尚在发育阶段,和成人相比,他的接收和输出系统要略微慢几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听懂和模仿我们的语言,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将语速放慢、再放慢一点儿。要有足够的耐心,将语速调到孩子想听又能够听懂的程度,只有这样,跟孩子的沟通才是真正有效的。

再次,跟孩子交流要适度重复。学会使用“妈妈腔”就要善于在讲话时有技巧、有耐心地适度重复。也许我们说一遍,孩子还不太明白,但是只要适度地重复一下,孩子也许就明白了某句话的含义。

最后,跟孩子说话要语句简短、内容具体。太长的句子是说给成人听的,孩子还不具备区分中心语、状语、定语的能力。所以要让孩子理解我们说的话,就要尽量把句子说得简短些。虽然句子简短,但内容要具体。

比如,我们想问孩子在幼儿园吃的什么,可以问:“中午在幼儿园吃的是米饭还是馒头?”如果我们只问:“你今天吃的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就有点抽象,他分不清我们问的是哪顿饭,也不知道我们问的是吃的什么饭,还是吃的什么菜。所以,要注意用更具体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总而言之,“妈妈腔”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和孩子交流,虽然叫做“妈妈腔”,但这种说话方式并不是妈妈的专利。爸爸、爷爷、奶奶都可以说“妈妈腔”,只要掌握了“妈妈腔”的语言特点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妈妈腔”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来说,孩子6岁后听觉敏感期和语言敏感期都过了,他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就不需要再用“妈妈腔”跟孩子交流了,直接跟他进行正常的交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