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白馍·肉夹馍·羊肉泡馍

一下飞机,西安的地陪导游把我们接上了进城的客车。导游很敬业也很幽默,一路上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游西安的段子。他说,到了西安,干好两件事就行了,一是看陵,读史;二是吃馍,品味。

就这么简单?

他调侃说“上海看全国都是乡下,西安看全国没有历史文化。中国有十三个王朝在西安建都,大部分帝王都葬在陕西。把陵看完了,大半中国历史文化就清楚了。”

“在我们陕西,能与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相提并论的,还有羊肉泡馍。所以到了西安一定要吃馍。”

导游又风趣地说,“陕西又称三秦,三秦的饮食很怪,‘面条赛腰带’,说的是面条宽。‘锅盔像锅盖’,说的是一种面食大饼。‘辣子当做菜’,三秦女儿和你们三湘父老乡亲一样,吃菜爱辣。”

“再说这馍,就有白馍、肉夹馍、泡馍之分。泡馍,有羊肉泡馍、牛肉泡馍、羊血泡馍、猪肝泡馍、葫芦头泡馍等,各种馍加在一起,有上百种。”“简单吗?”


“如果你把西安的馍都吃完了,算你了解三秦的饮食文化入了门。”

“口气不小。”


不知不觉车已到酒店门口,下车先用餐。呼啦啦红红绿绿十个大菜上来了,外加一大盘白馍。路途劳累的我早已饥肠鹿鹿,再加上导游车上一顿猛吹,我近水楼台,先摸上一个白馍吃起来。

这白馍,还真白。但是冷的,巧的是松软有弹性,味道比我们德园刚蒸出来的热馒头有过之而无不及。儿子很喜欢吃,一连吃了四个。第二天,我们往延安跑,一天下来,导游问我们,白馍好不好吃?儿子大声一喊“好吃”。

“你今天吃了多少个?”导游问。

“十六个”全团人大笑。

肉夹馍,其实是馍夹肉。馍夹肉因为怕同音“没夹肉”造成误会,干脆叫“肉夹馍”了。

从延安回到西安,我们来到回民街。只见满街羊肉串、烤羊腿、凉皮、凉面、锅盔……各种风味小吃琳琅满目。在标准的不干胶汉字提示下,我们在众多的美食中发现了肉夹馍。

我们来了一个羊肉夹馍。羊肉是用青椒炒的,肉碎且嫩。整个肉夹馍看上去像个汉堡,但没有奶油和青菜。吃起来,肉又辣又嫩,馍又酥又香。

同伴中建哥是不吃牛羊肉的,干坐望着我们满口鲜香的惬意而闷闷不乐。突然间服务员送来一份炒饭,他一脸微笑,“来给我”。一对单,没点。在服务生想端回去时,他早已一匙下肚,忙说,我们加一份。

泡馍,异于肉夹馍。同为馍,异在泡。

最值得回味的,还是在西饮。西安饮食集团总经理王一萌先生不仅让我们尝了鲜,而且还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提升老字号经营品位的经验。一萌兄擅长国画,不仅艺术修养高,而且饮食文化钻得透。

那天的晚宴设在钟楼广场老字号“同盛祥”。

一进门,一幅“观帝王都文化胜迹,品同盛祥泡馍风味”的诗句进入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盛祥的历史厚重:能与帝王古都文化一比的,舍我其谁?从西安民间流传的一个段子得到验证:“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羊羹美味尝,唯属同盛祥。”

我和王总是老朋友,不过他是行业老大哥,餐饮做得好,在很多年前,他就把传统餐饮经营由品牌化经营升级为资本化运营,将资产证券化,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老朋友多年未见,大哥一片盛情,还特意安排刘总、冯总作陪。他说,平时国家领导人来了就在这品我们的羊肉泡馍。

一看席面就很隆重,光泡馍就端出十六种吃法让我们选点,真让我们感动不已。

席前的骨碟上置一个大碗,每个碗里都放一个小小的馍,馍上浮雕有“同盛祥”三个字,做工小巧精致。我们学着王总的演示,将馍掰成黄豆粒般大小。然后,身着蓝白条相间衬衣的服务员把切得整齐的羊肉、牛肉端到跟前,一位位征求大家意见,是要羊肉泡还是牛肉泡?选中了,就小心将其夹入掰有馍的大碗中,微笑服务,细致入微。然后,由客人从碗前方的煮馍工艺选择台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烹煮工艺。台上放有八个绿色小圆牌任选组合,分别标有“水围城”“口汤”“干泡”“小炒”“素泡”“口重”“口轻”“油少”。选中做法后,将小圆牌放到骨碟上,连同馍送入厨房,按牌烹煮。

大约十分钟后,我选的“口重”“油少”“水围城”羊肉泡馍来了,热气腾腾,闻到一股浓浓的羊肉鲜香。随同一起上的,还有三碟位上佐料:糖蒜、辣酱、香菜。我一一夹入调味拌匀,三扒两撬扑通下肚,爽。本已酒醉的我吃下这水围城羊肉泡馍,顿觉今宵酒醒。忙举起酒怀衷心感谢王总:要向大哥学习,小吃食做出了大文章,小品牌赢得了大市场。能将一个大众化的凡间俗品做得如此有品位、有文化内涵、有娱乐感、高附加值,真是“羊羹美味尝,唯属同盛祥。”老百姓说得一点不夸张。

在此之前,对泡馍的了解,只是读过贾平凹先生的一篇《羊肉泡馍》。

骨,羊骨,全羊骨,置清水锅大火炖煮,两时后起浮沫,撇之遗净。放旧调料袋提味,下肉块,换新调料袋加味。以肉板压实加盖。后,武火烧溢,嘭嘭作响,再后,文火炖之,人可熄灯入睡。一觉醒来,满屋醇香,起后肉烂汤浓,其色如奶。此羊肉制法。十分之九面粉,十分之一酵面。掺合,搓匀,揉到。做膜胚二两一个,若饦饦状,饦边起棱。下鏊,烘烤,可悠悠温酒,酒未热,则开鏊,取之平放手心,在上骚骚,手心则感应发痒,此馍饼制法。食客,出钱并非饭来张口,净手掰馍,碎如蜂……

从这次亲身经历得知,泡馍成品有四大环节:一是煮肉熬汤。用羊肉或牛肉熬出一锅鲜肉老汤很关键。二是烙馍,行话叫打饼,学名叫“饦饦馍”。烙出来的馍要做到“色白不生,皮黄不焦,入汤不散,酥脆生香。”“虎背菊花心”。三是掰馍,标准是掰成黄豆粒般大小。按贾平凹先生的说法,是蜂头般大小。这需要真功夫,厨师从掰出的馍,能一眼看出顾客吃馍在不在行。往往看到大小均匀的黄豆粒大的馍,厨师煮馍会越发尽心精烹,知道行家来了,不敢怠慢。四是煮馍。有干泡、口汤、水围城之分。所谓“干泡”,即汤入馍,吃后碗内无汤;而“口汤”,是吃后碗内仅剩一口汤;“水围城”,馍在中间,汤在周围,最后,汤、汁、馍全吃光。

另外一种吃法,不煮,叫“单走”。馍单独上,另上一碗带汤的牛羊肉,就着汤吃馍,馍在肚中泡。

这种吃法,是我们离开西安上飞机前的早上吃的。王总安排我们在被誉为羊肉泡馍“天下第一碗”的百年老店“老孙家”。陪我们去的冯总风趣地说,大家为什么今天单单要走?所以早餐就来一个“单走”。每人一个大馍,如同我们九如斋的大发饼大小,每人一大碗牛、羊肉汤,一口馍,一口汤,快咬慢喝。虽说是“单走”,其实也不简单,席上还配上了十冷碟,精致有余,冷香袭人。大碗羊肉汤、牛肉汤热香开胃,汤浓肉香,料重味醇。

那一顿“单走”,飞回长沙还口有余香。

回味西安,“西饮”文化一如盛唐。巧手一烹,凡间俗品做成了皇家御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