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 | Interaction

如何不被恶评击垮

约瑟夫·格雷尼(Joseph Grenny),《哈佛商业评论》2019年8月刊

 

当我们遭受恶评时,学会保持韧性不仅能让你从坏情绪创伤中恢复,还能更好地应对所有人生悲欢。

 

文章展示了西方文明拐错弯的地方——即使不算走错了路,也是一个毫无益处的弯路——每个人都被教导得对其他人的言辞过度敏感。人们寻找安全的地方,无休止地关注言语中些微的侵略性,从其他人的对话中截取情感和表达。最终,一些人只是心情不好,就被理解成了敌对,反馈不佳成了“侵略”和攻击。以这种方式看待世界,其实双方都会很苦恼:一方怀恨在心,另一方束手无策。

大家讲得都有道理,不过我同意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很不错,点出了我们的强大和脆弱、机会和风险,并且帮助我们自行控制。作者所说的这类反馈,绝大部分都有失公允,并不理性,但其中可能也有真实的部分。人们表达和接收的信息都受情感影响。理解这个过程,让我们能够从噪音中辨别有用的信号,将之视为未来改进的来源——而它本身是对我们的一种回应,可以锻炼我们的自尊、自信和韧性,也让提供评价的人有机会补救。

——史蒂夫·詹姆斯

读者

 

我在几个层面都对这篇文章有共鸣。且不论传达信息的方式,了解其他人对你的感受可能与你对自己的认知不同,这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即使反馈表达得很糟糕,也可以用来理解对方的认知,若有必要,还可以设法改善对方的认知。我认为,对反馈作出回应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表示自己并不想知道也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能会导致事业发展受限。我在工作中遇到过很多人,他们都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觉得一切都是其他人的问题。

——弗吉尼亚·弗莱明

读者

 

这篇文章很有用。我们要直面这个问题,给出反馈的人几乎没有内在和外在的动机促使他们改进自己的表达方式、提升情商。你不能指望这个。我也相信你可以在对方提供反馈前向他们详细说明,自己希望收到建设性的批评,帮助对方学会不那么讨厌的沟通方式。你可以对交流有期待、有标准。要记住,“别人如何对待你取决于你的指导”。若有必要,进行这种指导时要保持尊重对方,这样可以更好地改善行为。还有一点实用且有说服力的是,在反馈前进行沟通,这就是“我最好的解释、学习和改进……”

——迈克尔·特贝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