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我不如也

刘虞只是想了一会就决定将刘毅放到那刘昔名下,也亏的这刘毅宣称其为东海恭王之后,他处理起来才比较方便。

如果是其他诸侯王的后人,刘虞还要再去和人家当代封王商议一下,毕竟这是要记录在宗谱名册的,也不算小事,万一他这里记录了,对方不同意,那就比较尴尬了。

但既然是东海恭王一脉就比较方便了。

虽然现在东海恭王的嫡支是现任的东海国王爵,封号为“东海懿王”的刘祗,但是因为藩王没有实权,刘祗说话早就不顶事了,现在可以真正代表东海恭王一系的是他刘虞。

所以刘虞只需要传书象征性的通知一下刘祗,让其同步将刘毅的名字记录在册就行。

即便刘虞是实际上的话事人,但是例如宗谱这种象征性意义的东西还是留在东海国,掌握在刘祗的手中。

刘虞泼墨挥毫一气呵成,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传书,文中考究刘毅出生来历,例数刘毅功绩,最后再言辞委婉的建议东海懿王刘祗将其纳入谱系。

虽然就算文中词句颐指气使态度强硬刘祗也还是会照办,但是刘虞不会干这种图一时之快的蠢事。

没必要,大家心里都有数就行,在不耽误正事的前提下给与适当的尊重非常有利于调和人际关系。

自从光武分封诸王后现在已经历经了六代,他东海恭王一脉的第六代继承人,刘祗之子刘羡已经出世,而有些动作快,造人比较频繁利索的都已经有了八代。

算起来,在世的汉室宗亲有数千人。

但位列九卿的宗正其实手下只有丞一人,属吏四十一人。算上刘虞自己,整个宗正府的正式官员也才四十三个人。

在只有这么点人手的情况下,除了要做好谱系管理记录编纂工作之外,还要负责宗亲之间的矛盾调解,犯罪审理。

比如哪家想要废长立幼了,哪家扶庶贬嫡了,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都需要宗正府来调解。而且宗室之中有人犯下了要被处以髡刑以上的罪行,有司必须将情况先禀报给宗正,然后宗正再酌情上报给皇帝。

在这种狗屁倒灶破事一堆的情况下,刘虞只靠这四十二人,不仅把“牒谱录图籍”编纂的毫无疏漏,还得到众宗亲的一致称赞,可见其能力手腕。

他把传书写好之后就顺手一卷,招呼了一声将其递给肃立听命的手下,“差人将其快马加鞭,送到东海国东海懿王刘祗手中。”

那属吏连忙上前接过,同时奉承道,“宗正明察秋毫,属下立刻去办。”

刘虞听到手下拍马屁也只是笑笑,没当回事。

他心里知道,也就是他选择了直接承认刘毅是东海恭王之后,给他们省了大量工作,才有这待遇,要是选择奏请“特赐”,那估计这奉承之语是听不到了。

属吏接了传书之后行了一礼,旋即转身就要迈步出门,刘虞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忽略的关节,他连忙说了句“且慢”把手下叫住。

那属吏一听到上司的声音就停步回身,虽然他心中微惊,暗暗祈祷千万别是刘宗正改变了主意,但面上却不露分毫,依旧声音恭敬如初:“不知宗正有何吩咐?“

刘虞抬手虚按,示意手下先稍待,然后又埋头刷刷刷的写了起来,不多时,他将笔一搁,吹了吹帛书上的墨迹,随后双手领着两边一卷,接着起身离席,将新鲜出炉的帛书递给手下属吏。

“刚才给东海懿王刘祗的传书先不要送,将这一份先送去北海国,给北海相刘毅。”

…………

刘毅不知道自己阴差阳错的躲过了一次大危机,他此时刚将李房安顿好,正回过头来打算继续处理糜竺的事情。

他拉着糜竺的手回到席上,刚要说话。

嗯?拉手?

他猛然发现有些不大对劲。

这......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居然也习惯拉手了?

虽然此时拉手是一种表示亲昵......呸,亲近的方式,但是我明明是有些反感的,怎么现在也不自觉的用上了这一套?

刘毅脸色阴晴不定,一时有些不大能接受。

被刘毅拉手一路牵回来的糜竺倒是没觉得又什么不适,他反而有些高兴,认为这是刘府君重视自己。

但是糜竺入席就坐之后刚一抬头,就发现刘府君眉头微蹙面色凝重,不禁有些纳闷。

不该啊?

平白无故的收到了无妄境的手下,换作自己早就欣喜若狂了,载歌载舞大宴三日都不为过,可是为何刘府君还好似心事重重的样子?

糜竺细细思索回忆了一阵,接着便恍然大悟。

是了,此前刘府君同那李房说过,要解决北海黄巾的威胁,想必现在正为此事烦心。

他在心中暗暗赞叹。

就连我这虚长几岁的人都无法看穿的事情,府君反而能够堪破,没有顾着喜悦,反而立即开始着眼于未决......

府君有如此心性胸怀,难怪能以区区弱冠之龄就干出一番事业。

我不如也!

正在糜竺再一次庆幸自己没有选错人的时候,刘毅已经暗叹了一口气,给自己找了个借口。

不是我变了,而是形势所迫,汉代人就好这一口,没有办法,毕竟其他方式都没有这一招简单粗暴直接效率高,所以只能先恰烂好感度。

这是无奈之举罢了。

他打定主意,等到实力势力更上一步之后,便不再用这些违心的方式。

刘毅可能不知道,有些事情,只有退一步和退一万步,只有真香和真很香,很少有人能回头的。

当然,也有可能他知道,只是在装不知道给自己找个借口而已。

做完了自我心里建设的刘毅先长舒一口气,随后轻咳了一声,把好似在走神的糜竺注意力吸引过来。

“子仲,你可知徐州有那些尚未出仕的名士能人,可否举荐一二。”

“不仅仅限于那些世家子弟,寒门,乃至平民子弟中,但凡是有能力者皆可。”刘毅顿了一顿,“子仲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也当知晓我更看重的是能力品行,而不是家世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