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普通的生命亮度

2020年的春节出人意料又惊心动魄。短短十几天,每个人都在这场疫情里经历着悲欢离合,却也让彼此成为了可以互相温暖、依靠的人。

疫情之下,最能看清楚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这些不平凡的生命亮度发射出的光芒汇聚在一起,照亮了武汉,也照亮了希望的路。

◆ 30小时,两城司机的竞速接力

1月24日,除夕。

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相关设计方案完成当天中午,北京的货车司机孙洋接到了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打来的一通电话:“有一批基站设备需要紧急送往武汉用于火神山医院建设,明天前必须送达,很急,我们现在找不到司机,你能不能跑一趟?”彼时,有五年货车驾龄的孙洋正在超市为除夕夜的晚餐做采购准备。

“我那几天关注新闻,知道武汉的疫情很严重,他们又很着急,钱的事都另说了,能跑一趟就跑一趟吧。”随即,他放下购物框中的肉菜,转而买了泡面、火腿肠等补给,回家驱车赶往中国移动位于北京方庄的仓库取货——共15箱(高2米、宽1.2米),内装30余个机柜设备,用于火神山医院首个5G基站建设。

从北京出发时是下午2点,孙洋前一天晚上已从新闻上知道武汉实施交通管制、外地车辆无法进城的消息,“我的车进不去,只能先往那个方向赶,到时候可能有人会来接应我。”

下午5点左右,孙洋抵达河北衡水服务区。已是晚饭时间,他从服务站借来开水,泡了方便面和火腿肠当作自己的年夜饭。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得知孙洋是给武汉送救灾物资时,回屋里找了个口罩给他,说了句“那边灾情严重,你自己多注意”。

又是一个电话:“你将物资送到武汉东西湖收费站,德邦物流的快递员会在那边接应。”

孙洋知道,时间就是生命,一路不能耽搁。行经二十多个小时、一千多公里路程后,于1月25日下午3点抵达武汉东西湖收费站。德邦物流武汉车队司机闫东方和刘军文已在那儿等待近6个小时。

家在武汉市区的闫东方大年初一凌晨2点接到车队总监电话:“白天会有一批5G通讯设备从北京运来,他进不了城,你去接应,立马送往火神山医院。”

闫东方说,妻子在听闻他第二天还要出门送货时,立即表露出了担心:“外面疫情这么严重,你能不能不去?”他告诉妻子:“员工春节大多都回家放假,这时候我不去谁去呢?”

早上8点,闫东方戴上口罩驱车赶往公司调取货车。7个小时后,他和刘军文一起与孙洋顺利完成物资交接。在与医院方确认了最终的收货电话和地址后,闫东方和刘军文在晚上8点将物资送达火神山。

从北京到火神山,三位爱心司机与时间赛跑,用30小时的竞速连起了风雨同舟的两座城。

◆ 我有飞机,谁有货?

上海新空直升机有限公司拥有多架直升机,创始人曹新田在春节期间发了一个“朋友圈”:“我有飞机,谁有需要运输给疫区的医疗物资,可以免费提供飞行运输服务。”

消息发出后,有多人联系到他,希望能够给武汉送去物资。其中有各方爱心人士捐赠的护目镜、医用口罩和防护服,都是目前疫区急缺的救灾物资。

2月3日傍晚5点50分,一架民用直升机从位于上海浦东汤臣高尔夫球场内的机场腾空而起,满载着二十箱医疗物资直飞武汉。

(孙中钦/摄)

在这批需要运输的货物中,有一箱上海胸科医院托运的重症病人治疗试剂,需要送到上海医疗队手上。因为之前缺乏冷链,又担心路程超过48小时耽搁了药效,一度苦寻冷链运输车辆不得,如今找到直升机空运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曹新田说:“和陆路运输相比,直升机空运物资速度更快、更为便利,3个半小时就能从上海飞抵武汉,而同样的路程公路运输至少需要10小时。今天这架直升机将在合肥过夜,明天一早飞抵武汉,将这批物资直接交到三家医院手中。”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只有运输工具但没有物资,下一班‘直升机快递’何时出发,要看能否筹集到足够的救灾物资。”曹新田表示,目前正在筹措下一批救灾物资,也将设立爱心热线向社会免费提供救灾物资空运服务。

◆ 这次,“90后”保护你们

“90后”小伙吴斌和女朋友陈娇放弃旅行计划,5天辗转马来西亚吉隆坡、槟城,印度尼西亚棉兰,于2月2日把2万只医用口罩和200个护目镜“背回”,无偿捐助给武汉市第九医院。

谁说“90后”只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正在用年轻的肩膀,扛起重托!

(吴斌/供图)

◆ 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

1月23日凌晨3点,新华社记者熊琦被朋友的电话从睡梦中叫醒:“疫情严重,武汉可能马上要封闭。”此时,他刚刚从武汉回到老家过年,但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因为疫情而封闭,作为一个记者,他的第一反应是:如果不在现场,会遗憾终生。

没有犹豫,他告别家人,当天逆行回到武汉,从高速公路收费站开始,边走边拍,在武汉的街头巷尾,记录着这个城市最为艰难的一天……等下午回到家中,查阅相关报道,熊琦发现医护人员的照片非常少——没有核心隔离区的照片,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失。他随即采购了足够支撑一周的物资和食品,做好了独自隔离的万全准备,并下定决心第二天进入核心隔离区,记录医护人员奋战在疫情防控战一线的画面。

第二天中午,在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的清洁区,熊琦穿好全套防护服,对着镜子拍下了可能是职业生涯中最难得的一张工作照,然后,独自走向隔离区。口罩的雾气时不时糊住眼镜镜片,隔离服闷得他浑身是汗,但心中的使命感,不断地催促他:再多拍一点,再多拍一点。

“没有犹豫,也没有丝毫恐惧,作为新华社记者,我知道我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这也是成千上万医护人员日夜奋战的地方,无数病人寻找生之希望的地方。”

张武军,是人民日报1月29日派往武汉的“90后”摄影记者。一接到赴武汉报道的任务,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对于这次拍摄任务,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能随便站在一个地方按两下快门就完事。穿着紧绷的防护服,戴着勒紧耳朵的口罩和起雾严重的护目镜,这是对摄影记者的重大考验,“我甚至很难透过护目镜看清相机传感器里的图像”。

在媒介融合时代,要求摄影记者集图片、视频、文字报道于一身,还要根据报社与当地建立的选题线索群确定第二天的采访拍摄重点,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很大。

不知不觉,忙碌中的他在武汉已快半个月了,当领导问他愿不愿意继续坚守时,他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大年三十晚上,在北京准备和妻子一道包饺子过年的解放军报摄影记者范显海,接到了“出征”的命令。

1月27日,他随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进入了“最危险的地方”——重症监护室。“上级没有硬性命令,也有人劝我不要进病房,但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不一样,必须得在现场。既然我在前线,就得上阵地,既然端起枪,就得冲锋。”

就这样,范显海多次进入医疗一线,“每次拍摄完出病房,我都想,该做的都做到了,下次不进重症监护室了,但还是进了两次、三次。不想缺席重要事件、重要时刻,拍照的都这‘毛病’”。

还有很多奋战在武汉一线的记者,他们顾不上随时暴露在病毒下的危险,用文字、图片、直播、Vlog时时传递真实的疫情情况,报道一线抗疫的点点滴滴。一位记者说:“新闻人的本性使我不能走,祈求我能像之前很多次那样幸运,有惊无险、完整归来。”

(本篇文字编选自:《新周刊》,原标题《那些一直短缺的物资,都是怎样运进武汉的?》作者 蒋苡芯 李屾淼;《新民晚报》,原标题《我有飞机谁有货?上海民间“直升机快递”出动,救命物资直送武汉三家医院》记者 李一能;中新网,原标题《贵州小伙在海外华人帮助下背回2万只口罩捐武汉》作者 杨茜 邰璐璐;新华视点微博,原标题《赞!“90”后情侣不远万里带回物资,捐助武汉战“疫”》;《中国摄影报》,原标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像力量”之摄影记者速写——无畏无憾的逆行者》记者 方妍、李晶晶、唐瑜、陈曦等相关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