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腰杓鹬

中文名 大杓鹬

拉丁名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英文名 Far Eastern Curlew(Red-rumped Curlew)

分类地位 鸻形目鹬科

体长 54~65cm

体重 725~1100g

野外识别特征 大型涉禽,喙细长而下弯,形似白腰杓鹬而较大,体色偏深,为茶褐色,腰和尾羽为红褐色,尾下覆羽和翼下覆羽具褐色纵纹。

IUCN红色名录等级EN

形态特征 成鸟头颈部茶褐色带深褐色纵纹,头顶和贯眼纹颜色略深,眼周灰色,眼先蓝灰色;上体深褐色具鲜明的浅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具较宽的棕红色羽缘,尾羽浅灰色具褐色横斑;翼上覆羽同背部,飞羽红棕色具排列整齐的数行白斑,外侧初级飞羽羽轴白色;下体沙黄色具褐色细密斑纹,腹至尾下覆羽略浅,翼下覆羽亦密布褐色细斑;虹膜深褐色,喙细长而向下弯曲,呈黑褐色,基部泛黄,脚灰褐色。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山至平原的河流、湖泊、苇塘等湿地,迁徙和越冬季亦见于海滨、河口等滩涂。觅食时分散活动,休憩时集群,成群飞行时常排成“V”字形。在泥沙滩及浅水处以长喙插入泥沙中觅食螃蟹和蠕虫,也直接啄食昆虫、软体动物等。繁殖期在4—7月,营巢于低山至山麓的湿地旁,在浅坑中垫草而成,窝卵数通常4枚。

分布与居留 繁殖于亚洲北部,越冬于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我国繁殖于东北,冬季南迁,有的在台湾越冬,在其他地区为旅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