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华族与少数民族保留的十月太阳历

一、华族保留的十月太阳历

从《易经》《尚书》到《诗经》再到先秦诸子,再到《大戴礼记》,处处都有十月太阳历影子或痕迹,但都没有十月太阳历的完整解释,由此笔者得出结论:十月太阳历在中原失传了。

(一)《易经》的记载

《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一个论断明确地告诉世人,中原大地上既有河图又有洛书。但是何谓河图、何谓洛书,《系辞》没有丝毫解释。关于河图洛书的千古之谜,由《易经》形成。

(二)《尚书》的记载

“五行”一词,在经典之中,首先是在《尚书》中出现的。

一部《尚书》,两篇文献中出现了“五行”,但都没有详细地解释“何谓五行”。

“五行”一词,在《尚书》之中,首先是在《夏书·甘誓》中出现的。

《甘誓》记载了一场夏启讨伐有扈氏的战争,战争的理由如下:“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有扈氏之所以被“剿绝其命”,罪行有两项:一是“威侮五行”;二是“怠弃三正”。

这里第一次出现“五行”一词。与“五行”一词并列的是“三正”一词。五行是什么?三正是什么?为什么五行、三正受到轻慢侮辱就会引起战争这样的严重后果?《甘誓》没有解释。

三正者,以子为正,以丑为正,以寅为正也。《史记·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子、丑、寅三个月,以何月为正月,涉及“改正朔”的王权。如果“三正”涉及“以那一月为正月”,那么“五行”就应该是太阳历。有扈氏之所以被讨伐,是因为所采用的历与夏启所采用的历不一致。

“五行”一词,第二次在《尚书·洪范》中出现。

洪者,大也。范者,法也。洪范者,九条大法也。史称洪范九畴。洪范九畴,是前朝贤哲箕子告诉革命胜利者周武王的九条治理天下的大法。

五行,是九条大法的第一条。

箕子介绍的是五行名称与物理性质。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水、火、木、金、土,这是五行每一行的名称。

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爰稼穑,这是五行每一行的物理性质。

咸、苦、酸、辛、甘,这是五行每一行的味道。味道,仍然在物理性质范畴之内。

何谓五行?这一核心问题,箕子仍然没有介绍。

《易经》不谈五行,《尚书》谈五行又不谈何谓五行,事关五行的千古之谜,形成于《易经》《尚书》。

(三)《诗经》的记载

《诗经·国风·豳风》中有一首诗“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一著名诗句就在这首诗的开篇之处。流火之火,大火也。大火,心星也。流火之流,心星西移也。心星西移,天气开始转凉了。以天文指导生产,以天文指导生活,这是先贤的生活原则。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七月”这首诗记载了10个月,十月之后没有依次出现十一月、十二月,依次出现的却是“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彝族学者解释,这就是十月太阳历。355、366,是十月太阳历确定的天数。360为天之大数,5~6日为天之大数之后的余数。“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余数也。

(四)《管子》的记载

五行是历!这是《管子》的重大贡献。

从部部经典到《管子》,才有了“五行是什么”的诠释。

先秦百家之中,家家论五行,但是,家家都没有解释“五行是什么”,以及“五行从何而来”。

“五行是历”,《管子·五行》篇如是说。

五行历以木行为首,以水行结尾,依次顺序是木一行,火一行,土一行,金一行,水一行;每一行72日,五行360日。

《管子·五行》解释五行历的文字,其结构为“三分结构”:起始第一部分讲的是五行“某一行”的名分;中间第二部分讲的是天子按照“这一行”所颁布的“这种令”;结尾第三部分讲的是“这一行”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性。除去中间第二部分,仅看开头与结尾两部分,五行历清晰显现如下: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日至”,冬至也。由此可见,五行历是太阳历。

这段文字,清晰地显示了五行之名与五行之数。

五行历以冬至为岁首。五行木一行,火一行,土一行,金一行,水一行,一共五行。一行72日,五行360日。

五行历,是颁布政令的依据。一行一种政令,五行五种政令。例如,在木行72日里,“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例如,在水行72日里,“令民出猎”。

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这里出现了与五行历相配合的天干地支。甲、丙、戊、庚、壬,为十天干中的五个奇数干;子,为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支。

五行是历而不是玄学,这是《管子》的第一大贡献。干支的功能是纪时,这是《管子》的第二大贡献。

重大贡献之外还有极大的缺憾!

五行与阴阳的关系为何?《管子》并没有作出解释。

一行72日,五行360日,一个太阳回归年为365日或366日,360日之后的5~6日到哪里去了?《管子》没有作出解释。

每一行之中含几个月?《管子》并没有作出解释。

本来应该清楚解释的问题却没有作出应有的解释,这是《管子》最大的缺憾。

以历为基准颁布政令,《管子》中的黄帝时代是这样,《尚书》中的尧舜时代是这样,《左传》中的太昊少昊共工时代同样是这样。知道了这些常识,才能理解“威侮五行”会引起战争。

历者,时也,时序也。《尚书·大禹谟》:“时乃天道。”《易经·艮·彖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知道了这些常识,才能真正明白五行为何在《尚书·洪范》中被列为九条大法的第一条。

(五)诸子的记载

“五行”一词,“七十二”一数,“金木水火土”之名,遍及先秦诸子,不再一一引用。

源于太阳历的成语与至理名言,遍及先秦诸子,会在讨论阴阳合历时一一展示。

(六)十月太阳历的改革与保留

十月太阳历,每月36日,每月两个节令,18日一个节令,一个太阳回归年20个节令。如此节令一不能准确地指导“何时下种”,二不能准确地指导“何时收获”,所以出现了“焦禾稼”的困境。《淮南子·本经训》:“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十个太阳,烤焦了禾稼,于是出现了射日的大英雄后羿。十个太阳,射掉了九个。

10-9=1

天上留下了一个太阳!

“后羿射日”的真实意义,是太阳历改革。这一故事汉族有,苗族、彝族也有。太阳历的重要性,以及太阳历改革的重要性,此处可见一斑。

十月太阳历改革,具体改革了四大方面:

其一,十个月改革为12个月。

其二,金木水火土五行改革为春夏秋冬四时。

其三,20个节令改革为24个节令。

其四,干支功能的互换:十天干由纪月改为纪日,十二地支由纪日改为纪月。

二十四节气,在中原华夏,是由《逸周书》与《周髀算经》两部经典记载的。

有改革还有保留!

冬至夏至这两个节令仍然保留了下来。

这里,再说明一下节令改革的重要性。

十月太阳历分20个节令,每18日一个节令;十二月太阳历分24个节令,每15日一个节令;计算两种节令之间的时间差:

18-15=3(日)

两种节令之间相差3日。而农业种植,错一天就没有收获。

东北种植谚语:“过了芒种,种了白种。”

湖南种植谚语:“过了立秋,种也没收。”

错一天的严重后果是,有种植而没有收获。差3天,会有收获吗?这就是十月太阳历必须改革的根本原因。

春夏秋冬四时、12个月、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改革后的十二月太阳历。

后羿射日属于历法改革,持这种看法的起码有两位学者:

一是钱穆先生。钱穆先生认为,后羿射日属于历法改革。钱穆先生著《黄帝》(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一书,其中第二章为《黄帝的故事》,其中有“制作与发明”一节,在这一节里谈到了天文历法。钱穆先生认为,“十日并出”属于历法紊乱。后羿射日属于历法改革。射日之射,有武力的成分。就是说,后羿用武力逼迫他族承认改革后的新历。钱穆先生的这一推断合理吗?请看看《尚书·甘誓》记载的因“有扈氏威侮五行”而引发的那场战争。

二是何新先生。何新先生著《诸神的起源》(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一书,其中第十一章专题目为《后羿射日与历法改革》,何新先生认为,后羿射日这一神话的文化隐义实际上就是历法的改革。

二、少数民族保留的十月太阳历

湘西苗族、贵州黔东南的水族、云南纳西族、傈僳族的文化中皆有阴阳五行之说,民间传说中皆有“射日”的故事。

“射日”,是相同的故事。射日英雄,有不同的名字—— 一个民族一个名字。

这说明了什么?

是不是说明民族大家庭之中皆有十月太阳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