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986字
- 2020-08-29 01:33:44
第二节 密切接触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
在疫情、疾病、生活、个人性格基础、工作,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少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能产生较为突出的心理或精神问题。
一、情绪变化
最突出的情绪变化是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染病,甚至整日坐立不安;反复回忆与患者接触时的细节;懊悔自己的疏忽,或者责怪患者或其他人;过分关注自身状况变化,对身体出现的任何变化或不适都感到惊慌失措,甚至继发性地出现心慌气短、头晕乏力等躯体“症状”,严重时可以表现为“濒死感”等而被送去急诊。情绪问题如果持续发展未得到解决,可能出现较为持久的“疑病”表现,认为自己已经患上某种疾病(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情绪也更加低落,日常兴致减退,严重者可达到抑郁障碍的程度;部分密切接触者会认为这种疾病无药可治,或者担心自己传染给子女,没尽到保护责任,或者害怕隔离解除后不被大众接受等,而出现消极自杀念头或行为;也有的可能表现为急躁易怒。随着自己担心的“被感染”问题得到排除或者彻底解决,绝大多数人的情绪困扰都会自动消失。极少数人会持续存在焦虑抑郁等症状。
二、认知变化
在焦虑抑郁情绪支配下,看待事物的“心态”也会发生扭曲,比如:认知范围变狭窄,容易专注于跟自身担心的“患病”等相关的内容,病急乱投医,相信各种防病“偏方”,甚至迷信,严重者为此钻牛角尖难以自拔,虽多次排除诊断仍不肯相信,到处“求治”;不再关心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事物,过度关注消极后果或者不好的信息;外界发生的任何与其关注点有关的事,都极易令其“对号入座”。也有个别人潜意识里否认危险的存在,认为自己身体好、有抵抗力,不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即使感染了也会扛过去,从而不遵守隔离制度和管理规定,不注意自我防护而到处乱窜。同样,随着自身担心疾病警报的解除,大多数人会逐步恢复到正常思维和认知状态。
三、行为变化
脆弱者可能在巨大心理压力下早期出现茫然、发呆等行为抑制反应;在焦虑、疑病情绪支配下可能出现过分清洁、消毒,到处打听疾病相关信息,甚至四处就医等;在抑郁情绪支配下可能出现日常活动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个人生活疏懒等行为抑制表现。也有人因愤怒情绪而抱怨和迁怒他人,表现为不配合隔离观察、与医护人员关系紧张,甚至可伴有冲动攻击行为。极少数人在面对亲友患病的打击下,可能采用饮酒、大量吸烟、胡乱吃药等来消除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