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天府之国
- 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四卷)
- 茅庐小生
- 4311字
- 2020-02-07 13:55:19
就在秦军横扫三晋联军,把合纵国家吓得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有一位来自南方小国的使者来到了咸阳,来使求见了赢驷,向赢驷只讲了一件事情——请秦国出兵援助他们。
这个遣使求救的南方小国就是巴国(国都在今四川省阆中县一带)。事情的原因我们就要从头来说起了。
巴国在古象形字上的意思就是“大蛇之国”,巴国人是我们现在湖北省的少数民族土家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湖北西部一带。巴人立国之后,向周天子效忠,做了周朝的诸侯国,爵位是子爵,国境的范围包括了现在的重庆市和湖北西部,在当时也算是个不小的国家。
但是巴国人运气不好,有一个不安分的国家给他们做了邻居,那就是东边的楚国。楚国在春秋时代就四处扩张,灭国无数。巴国自然就免不了被楚国人当拳击沙袋的下场,双方交战了几百年。最终巴国人打不过楚国,领土大部分被占。他们只好向西迁徙,来到了四川的阆中县一带重建了国家。
巴国人移民到了四川来定居,让四川本地人不乐意了。
当地有一个大国叫蜀国(不是三国里的蜀国,更不是后来各分裂王朝里割据自立的蜀国,这是当地蜀人建立的国家,常称作“古蜀国”),占据着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土地。
蜀国人擅长养蚕缫丝,所以他们的国家按照象形文字面上的意思是“葵中的蚕虫之国”。蜀国不是周朝的诸侯国,不向天子朝拜纳贡,它是一个独立在四川盆地里的主权国家,国君的称号甚至比周王还高,称作“帝”。在蜀国建立之前,蜀人有过蚕丛、柏灌、鱼凫(fú)三个部族首领时期,成都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就是源于蜀人的鱼凫部落时期。
传说中,蜀国的开国之君名叫杜宇,他统一了成都平原各个部落,建立了蜀国,号称“望帝”。
望帝在位时,立一位死而复生的神人为宰相,此人叫“鳖灵”。当时蜀国洪水泛滥,鳖灵凿穿巫山,疏通水道,治好了洪水。杜宇认为他德行和功劳高过了自己,便把帝位禅让给了鳖灵。他自己则隐居在了岷山,死后化作杜鹃鸟,每到农历三月便用叫声催促蜀地的百姓及时耕种。
鳖灵号称“丛帝”,在他之后,蜀国日益强盛,扩大了领土,还攻打过秦国,成了春秋诸侯们都不敢欺负的彪悍之国。现在的成都市就是在蜀国时营建的,而且几千年来从没改过名称。
到了蜀国第九代国君开明尚时,为了向中原的先进文化学习,他废弃了帝号,改称“王”。但这位兄台也干了一件不该干的事情,他把蜀国北部(今四川省广元市一带)的一块土地封给了自己的弟弟,他的弟弟便在封地上建立了苴(Chá)国。
时间久了,苴国和蜀国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后苴国干脆投靠了新来的巴国。这让蜀国与巴、苴两国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巴国本来从重庆湖北一带逃到四川和蜀国抢地盘,两国之间的战争就没有消停过。巴国知道苴国来投靠,蜀国肯定要派兵报复,干脆先下手为强,联合苴国一起出兵攻打蜀国。
可惜蜀国早有准备,把巴苴联军真的打了个仰八叉,大获全胜。蜀国乘胜攻打苴国,苴国国君逃亡到了巴国。元气大伤的巴国自知难以抵挡蜀军接下来的进攻,只好向邻近的秦国求援了。
接到巴国求救的请求之后,赢驷心理犯了犹豫,救还是不救呢?
眼下秦国正在对合纵国家用兵,西边义渠人的叛乱还没有停息,哪有多余的精力去管上千里外,跟秦国人八竿子打不着的巴蜀人干架?
但是不去救援,又会错失一个能让秦国进入巴蜀的机会,蜀国灭了巴国,变得更加强大对秦国也不利。
赢驷难以下决定,便召来大臣们一起商议。刚刚因为去魏国当奸细没有成功,还没能官复原职的张仪急切想立功,不希望秦国分散精力去蜀国,就站出来提议说:
“臣建议大王不要救援巴国,不如先去攻打韩国。”
赢驷来了兴趣,便说:
“听听你的意见。”
张仪便说:
“我们先跟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攻打韩国的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的城外,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就一定会交出九鼎。我们据有九鼎,再按照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敢不听我们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蜀国,那是一个在西方边远之地,野蛮人当酋长的国家,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
张仪讲得头头是道,有一个年轻人却站了出来反对他说:
“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据我所知:‘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渴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样紊乱,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富足百姓;虽是用兵却不伤害一般百姓。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可是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
“今天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劫持天子了,这是一个千夫所指的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干天下人不愿做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其中危险在于: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是韩与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宜阳,这样两国必然精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去解楚、魏之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先伐蜀才是万全之计。”
这个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名叫司马错,秦国人。两百多年后,他的一位后人写了一部名叫《史记》的史书,这位后人的名字就叫司马迁。
司马错当时还只是一名武官,他的建议却让赢驷耳目一新。赢驷觉得他说的更有道理,秦国地处边远,土地资源不够丰富,要是能占据富饶的巴蜀之地,就可以得到一个大粮仓,为秦军征伐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赢驷力排众议,同意了年轻的司马错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南下秦军的指挥,带兵攻打蜀国。
狡猾的张仪见功劳要被司马错抢走,就自告奋勇,愿意也领一支秦军南下协助司马错。赢驷便遂了他的愿。
从陕西的渭河平原到四川盆地,自古以来都要穿越险峻的秦岭。秦岭多山,而且陡峭险恶。山路往往就是在悬崖边上蜿蜒,一些地方没有路,便在峭壁上凿洞搭建“栈道”,行人们就在狭窄的栈道上行走,旁边就是深谷或湍急的江水。因为道路的艰难和危险,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过“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
但是,再艰难的道路也无法阻止秦人征服的脚步。张仪和司马错率领着秦军跋山涉水,通过一条名为“金牛道”的秦岭道路来到了苴国。
惊闻秦军南下的蜀王连忙调集部队,在金牛道的终点葭(jiā)萌关(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关隘已无存)堵截秦军。秦军找来当地苴国人做向导,绕路偷袭蜀军,攻下了葭萌关,蜀王带领败军退出了苴国。
为了一举消灭蜀国,张仪和司马错带领秦军穷追不舍,攻下了成都杀死了蜀王。蜀王的太子和宰相逃进了深山,最后自杀身亡。
灭掉蜀国之后,张仪却并没有立刻在当地设置郡县,把蜀国合并到秦国的版图中。狡猾的他看出蜀人众多,对秦国的占领还不服,强行设县统治会造成动乱。倒不如行缓兵之计,保留蜀国的建制,立蜀国的宗室为新国君,然后让秦人担任要职,先让蜀国成为秦国的傀儡。这样蜀人觉得自己的国家仍然存在,就不会太过反感秦人了。
张仪的提议得到了赢驷的批准,秦国便立蜀国的一位公子为新君,但废掉蜀国的王号,降为“侯”。同时,指派秦人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实际管理蜀地。
蜀国被灭亡了,那条引来秦军入侵的金牛道,一直令蜀人记忆深刻,以至于在蜀地还有两个关于它的传说。
一个传说中说,秦王赢驷为了征服蜀国,得知蜀王好色,就送给他五名美女。蜀王派了五位壮士去把美女接来。当他们翻越秦岭时,一个壮士看见一条大蛇钻进了山洞里,他便去抓住了蛇的尾巴,其余四个壮士也来帮忙,一起把蛇往外拉。结果,他们这一拉扯,使得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全被巨石压死。但山也被分为五岭,露出一条进出蜀地的道路,这路就是“金牛道”,这个传说就是“五丁开山”。李白的《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诗句,讲的就是这个传说。
另一个传说则说,秦王赢驷得知蜀王贪财,命人做了五头石牛,在石牛的尾巴下面塞了一些金块,欺骗蜀王说石牛能够拉屎拉出金子,特别送给蜀王。蜀王为了方便搬运石牛,就派了五名壮士,率领数千民夫在秦岭挖出通道。这条路就是“金牛道”,“五丁开山”即源于此。
蜀人的这两个传说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秦人送礼,蜀王受骗的情节,流露出了蜀人对蜀王无能的哀叹,以及对金牛道的刻骨记忆。
但是蜀人们可以不用独自哀伤了,因为还有两个更蠢的国君给蜀王做了同伴,他们就是苴侯和巴王。张仪和司马错率领秦军攻灭蜀国之后,认为有必要把四川盆地一带的土地连成一片,苴国和巴国也不能留。
于是,秦军休整两个月后忽然进军巴国,占领了巴国首都阆中,俘获了苴侯和巴王。苴国和巴国因此灭亡,而且下场比蜀国还惨,他们的国家直接被设置为秦国的郡县,连宗庙国号都没有留下。秦国人在这里再次上演了“唇亡齿寒”和“假途灭虢”的剧本,想必苴侯和巴王那个时候都没有好好学习历史。
灭掉巴国和苴国后,巴蜀之地完全被秦国据为己有,秦国的领土几乎增长了一倍。为了把这里建设成为秦国进行统一战争的大后方,秦国历代管理巴蜀地区的地方官都不遗余力地进行开发与建设。
被任命为蜀国守的张若,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四十年,兴建了多座城邑,并改建了成都城。他还针对蜀地的资源特点,大力发展丝织业,四川的“蜀锦”就是从他开始名闻天下。张若又大量开发盐井和铁矿,派专人负责盐铁生产和贸易,蜀地的盐铁产业逐渐上升到了诸侯国的领先地位。
后来的蜀郡太守李冰更是修建了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控制了岷江的水患,并为附近的成都平原提供了灌溉水源。这一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历经千年而不朽,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着作用。
在这期间秦国还移民了一万户秦人到巴蜀定居,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这些举措改变了当地蛮荒的情况,也促进了巴蜀人与华夏族的民族融合,巴蜀地区日趋文明和繁荣,逐渐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秦国吞并巴蜀,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四川盆地给秦国带来的意义,远不止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一针见血地写道:“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国获得了一片富庶的土地,巴蜀之地拥有丰富山川资源和肥沃的农田,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秦国的统一战争提供充沛的粮草后勤,秦军拥有了发动更大规模战役的能力。
而在另一方面,秦国避免了攻打六国时巴蜀两国袭击后方的隐患。秦国的势力也伸入到了南方,威胁到了楚国的西部。秦军完全可以从蜀地沿水路出三峡东下楚国,为将来与楚国的战争提供了便利。
秦国飞跃式地强大已经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