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以来的著名方书之一。宋代政府设立药事管理机构,最初称为“太医局熟药所”,后更名为“和剂局”,专司药材、药剂的管理与经营。本书是当时官方和剂局所使用的成药处方范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该书自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刊行,至南宋理宗淳祐年间,近二百年的时间内经多次修订、增补刊刻,传播极广。书中载方788首,对后世临床用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以及从事中药炮制、制剂、调剂研究工作的重要古籍之一,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中药学、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作者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是哪一个人所著,而是由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它是集宋代以前历代名方及当时临床用之有效的成方于一册的优秀方剂汇编。
北宋自太祖开宝年间(968~976)起,由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古代医药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考校整理并刊刻发行,使许多重要典籍得以流传后世。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在京师汴梁设“太医局熟药所”,专司成药的发售。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熟药所”增至5所,又设“修合药所”2所专司药材的炮制加工,共为7局,并诏令各地方也开设药局。至徽宗政和四年(1114)将“太医局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这两大机构的设立,使药物的“修治、给卖,各有攸司”。又设“收买药材所”,专司药材收购,这样由政府控制药材市场,起到了“以革伪滥之弊”的作用。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也在京师临安设立“熟药所”,后改称“和剂局”,绍兴十八年(1148)更名为“太平惠民局”。由上述机构的设立可以看出,宋代政府对药材的收购、药物的炮制加工以及成药的发售是非常重视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一方面也使药物的安全使用得到了有效的监控。既然药物的炮制加工与发售由官方机构统一掌控,就必然要制定相应的炮制与配方规范,于是这部方书就应运而生了。本书初刻颁行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最初的版本比较粗糙,正如本书“进表”中所说:“然自创局以来,所有之方,或取于鬻药之家,或取于陈献之士,未经参订,不无舛讹,虽尝镂版颁行,未免传疑承误。故有药味脱漏,铢两过差,制作多不依经,祖袭间有伪妄,至于贴榜,谬戾尤多,殆不可一、二举也”。鉴于这种情况,在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由当时药局的管理者陈承、裴宗元、陈师文上奏朝廷,经批准后组织专业人员对原刻本进行详细校订而后刊刻颁行,名为《和剂局方》,分为五卷,21门,载方297首。嗣后,在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理宗宝庆(1225~1227)、淳祐(1241~1252)年间又经过多次重修,每次都有增补,书名、卷数也有多次调整。因绍兴十八年将药局更名为“太平惠民局”,所以本书自此以后就称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书在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曾由许洪整理并加入“指南总论”三卷。本书宋版已佚,自元代以后多有刊印。现所传本最完整者全书共10卷,14门,载方788首,并附“指南总论”三卷。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主要学术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虽然是官方药局配制成药的规范,但它所涉及的内容却又不仅限于方药的配制方法,同时也是一部以病证分类,涉及788首方剂临床使用的大型方书,在中医药学术方面颇具特色。

1.以病证对方剂进行分类,便于检索及使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书共10卷,分为14门,其分类方法是:卷之一,治诸风 附脚气;卷之二,治伤寒 附中 ;卷之三,治一切气 附脾胃、积聚;卷之四,治痰饮 附咳嗽;卷之五,治诸虚 附骨蒸、治痼冷 附消渴;卷之六,治积热、治泻痢 附秘涩;卷之七,治眼目疾、治咽喉口齿;卷之八,治杂病、治疮肿伤折;卷之九,治妇人诸疾 附产图;卷之十,治小儿诸疾 附诸汤、诸香,凡788方;附指南总论 三卷。由此可以看出,书中对所有成药配方是以病证为纲进行分类的,其中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眼目、咽喉、口齿各科14大门类的疾病,如果加上各门中所附病种,则所涉及门类达22种。这种分类方法,既便于读者在学习中对各类方剂按门类进行检索,又便于医生在临床中掌握每一类成药的运用范围,给学习与掌握使用提供了方便。

2.每方后均注明主治证,突出了辨证论治的学术特点

书中的每一个方名后都先注明主治证与适应证,有的还分析了病因病机,如建中散方名后说:“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膨胀,呕吐痰逆,噫气吞酸,肠鸣泻利,水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这种辨证论治,依证处方的思路,突出地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学术特点,防止在临床中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症用药的弊端。

3.详述药物的炮制方法、剂型的制备方法与服药法,为当时及后世提供了规范

书中对药物的炮制方法论述非常详细,如在新法半夏汤方中,讲述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大半夏 四两,汤浸洗七 次,每个切做二片,用白矾末一两,沸汤浸一昼夜,漉出另用汤洗去矾,俟干,一片切作两片,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一昼夜,却于汤中炖,令姜汁干尽,以慢火焙燥,为细末,再用生姜自然汁搜成饼子,日干或焙 干,炙黄,勿令色焦”。书中除了对药物的炮制方法提出严格的要求外,对剂型的制备及服法也有详细记载,如养气丹的制备及服法中说:“以上五石各贮之,各研为细末,又以水研之。挹其清者,置之纸上,纸用筲箕盛,欲使细末在纸上,而水滴在下,挹尽而止。既干,各用藏瓶盛贮,以盐水纸筋和泥固济,阴干。以好硬炭五十斤分为五处,每一处用炭十斤,烧红作一炉子,煅此五药,以纸灰盖之。两日后,火尽灰冷,则再煅,如此三次,埋地坑内两日,出火毒,再研,入后药……以上各如法修制,同研为末,却入……以上三味同研,却入……以上三味别研,临时入。上同入研,过罗为细末,用糯米粉煮糊为圆,每两作五十圆,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服五圆至五十圆,空心,用温酒吞下,或盐姜汤,或枣汤下亦可,妇人用艾醋汤吞下”。这种程序严格的制备工艺流程,不仅对当时药局的制剂起到了统一规范的作用,直到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4.“指南总论”对全书有画龙点睛的导读作用

书中所附的“指南总论”三卷,为许洪于南宋宁宗嘉定元年补入。其卷上“论处方法”中,讲述了处方规则,并分别论述了汤剂、散剂、丸剂各自的作用。“论合和法”中,特别强调药物产地、炮制合和、剂量掌控的重要意义。文中指出:“凡合和汤药,务在精专,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若真假非类,冷热相乖,草石昧其甘辛,炮炙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病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此盖是合和之盈虚,不得咎医方之浅拙”。文中还对药物剂量的掌控、各类药物的炮制方法作了原则性论述。在“论服饵法”中,对不同病证的服药时间、方法作了详细说明。在“论用药法”、“论三品药畏恶相反”、“论服药食忌”、“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诸篇中,分别对药物的配伍原则、采药季节及保管、服药的饮食禁忌、各种常用药物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论述。总之,“指南总论”卷上的七篇论文言简意赅,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剂配伍、修制、使用方法作了高度概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卷中、卷下对原书中的14门病证进行了分类归纳,以证论方,综合叙述了各类证候的适用方剂。卷中,专述中风、伤寒、瘴疟等外感病;卷下,则分别论述各科杂证。
由其篇名“指南总论”可以看出,这三卷的内容是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书的高度概括,不仅突出了原书的学术思想,而且起到了很好的导读作用。
三、如何学习应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虽然可以说是一部方书,但是它又不仅限于方剂学的内容,应该说它是一部涉及到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以及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俱备的综合性典籍。因此,这部书不仅是有宋一代国家颁布的配方售药规范,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其中很多疗效卓著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学习这部书的内容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辨证析法,以方测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剂,都是在辨证的前提下制定的。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立法,但每个方剂都是依据证候的治法而制的。以“卷之四·治痰饮”为例,在这一门中,所有的方剂都是针对痰饮而制,所用多属化痰药。但痰饮又有寒、热之别,其不同的方剂中所使用的药物,就又有温化寒痰药与清化热痰药之分。所以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要依照古人“于无文处求文”之训,通过分析证候来辨析立法,或通过方剂的药物组成来分析、推测其立法。这种辨证析法,以方测法的思辩方法,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比如在阅读古代医案时,医案中一般只有证候与处方用药的记载,每个处方未必写出立法,但是善于阅读者往往采取以方测法的方法对医案进行分析整理。清代的温病学家吴鞠通,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对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进行分析整理,从中撷取了许多优秀方剂,提出立法、制定方名而写出了理、法、方、药系统、完整的温病学专著《温病条辨》一书。

2.注重煎、服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剂大多为丸剂、散剂,服用非常方便,而且书中对煎、服法非常重视,每个方剂后都对煎、服法有详细的叙述。如治风气上攻的八风散的煎、服法是:“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腊茶清调一大钱亦得。小儿虚风,乳香腊茶清调下半钱,更量儿大小加减服”。这种煎服法称为“煮散”,是把散剂煎后服用,但煎的时间宜短不宜长,(“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大约需5~10分钟)这种煎法是取其“散者,散也”的发散作用。书中也有不少汤剂,其实也是做成散剂煎服或冲服。总之,书中的各方剂都针对不同病情的需要分别注明煎、服的方法,这是应当认真学习的。当前人们服用汤剂的习惯做法一般是大包药物水煎,这种做法既浪费药物,又浪费时间,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剂量都非常轻,一般多在一至三钱之间,或煮散,或汤点(热水冲),疗效未必不如大包汤剂。比如《温病条辨》中的名方银翘散,原书中就是采用每次取六钱粗末,用煮散的方法煎服。当前在临床中使用银翘散大多是做成大包汤剂反复水煎,或做成丸剂,因此疗效大不如煮散。由此看来,通过认真研读古籍,对当前的用药方法进行反思,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3.古方今用,继承发扬,开拓创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许多优秀方剂,如三拗汤、藿香正气散、凉膈散、逍遥散、四物汤、四君子汤等等,历经近千年的临床验证,确实疗效卓著,因此至今仍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书中的至宝丹、紫雪经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加减运用并加以推广,至今已成为治疗温病痉厥的代表方,与安宫牛黄丸并称为“凉开”的“三宝”,书中的苏合香丸也被后世作为“温开”的代表方剂。
中医药学界历来不乏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医药学家,这也是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不仅长盛不衰,而且学术不断发展、提高的原因之所在。病有千变万化,方亦应随证而制,“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之论,正是继承发扬,开拓创新精神的体现。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门中的五个“加减正气散”,就是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藿香正气丸、水、胶囊剂,也都是在原散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剂型的改变,使服用与取效更为便捷,也是对原书剂型的改革与发扬。
倡导广大的中医药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这部宋代名著中的方药并加以改进革新,使之在当今的临床治疗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提高疗效,正是整理出版本书的主要目的。
毋庸讳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毕竟是成书于宋代的古籍,书中必然存有时代的印迹,有些内容在今天看来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如伏火二气丹由硫黄、黑锡、水银、丁香、干姜组成,书中说:“此药夺阴阳造化之功,济心肾交养之妙,大补诸虚”。这种说法显然是受当时盛行的炼丹术之影响,与当时以服用金石药为补的错误观念有关。另外,书中对某些方剂的疗效过分夸张,如“久服轻身,延年不老”,“其效如神”等,都值得怀疑。特别是书内“产图”中画符念咒的内容,迷信色彩浓厚,与医学无关,所以在古代的不少版本中也未收录。客观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足为奇,由于受时代所限,在古籍中这类内容每有存在,不独见于本书。在整理的过程中,为使读者能见到原书原貌,所以对明显谬误以及夸大其词的内容一律未作删节,相信以今天的科学水平,读者不仅不难发现,而且自会予以扬弃。

刘景源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