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甲状旁腺癌:突变与分子检测

甲状旁腺癌(P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病例中其发病率是0.4%~4%。目前大多数患者表现高钙血症,经常在常规健康检查中发现,而导致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通常情况下,临床特征将包括高血清钙水平(>14mg/ml),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至少高于正常水平的5倍,明显的病变,骨骼症状,手术可见的浸润性生长。PC的组织学特征包括肿瘤内广泛的交叉纤维带,增加的有丝分裂指数、间质浸润和脉管/神经浸润。明确的PC组织学诊断需要明显的组织浸润或转移。高达86%的PC还没有在术中得到一致公认,未接受足够的手术切除。另外,在一系列研究中,半数的转移性和复发性PC最初被诊断为良性。目前还没有分子诊断检测可以区分甲状旁腺腺瘤(PA)和PC。既然基于转移的临床诊断的恶性肿瘤是不被接受的,因此,强烈的需要这样的分子诊断检测。目前几个领域的研究似乎大有可为。

一、parafibromin蛋白的免疫反应

HRPT2基因是最近确定的PC肿瘤抑制基因,定位于1q25,有17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分子量为61kDa的核蛋白parafibromin。基因的胚系突变已被确定存在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颌骨肿瘤综合征家系,综合征特点是儿童甲状旁腺增生、纤维骨性下颌肿瘤和肾脏病变,具有15%的终生发展PC的概率。Howell等分析60例甲状旁腺肿瘤,包括5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颌骨肿瘤综合征患者,3例家族孤立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3例MEN1患者,1例MEN2A患者,25例散发性PAs,17例甲状旁腺增生,2例锂相关肿瘤和4例散发性PC。所有17个外显子和内含子外显子边界进行PCR扩增,应用变性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RPT2突变见于所有4例散发性PC,所有5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颌骨肿瘤综合征患者和1/2的家族孤立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作者推测HRPT2突变是PC发生的早期事件,可能是家族性和散发性PC潜在标志物。与PA相比,parafibromin免疫组化染色在PC中降低,阳性的parafibromin核染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排除癌,减少的染色可能预示癌或少见的具有低染色性的PA。

二、 Cyclin D1基因

细胞周期蛋白D1或PRAD1基因位于11q13,编码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在调节和促进G1~S期细胞周期进程中起核心作用。在8%的PA和20%~40%的PC中检测到细胞周期蛋白D1的调控区的染色体重排,31%的甲状旁腺增生过度表达细胞周期蛋白D1。过度表达似乎是由于生长因子刺激和钙敏感受体激活的效应。

三、细胞增殖标志物

Ki-67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在区分良性增生和腺瘤与PC方面有一定的价值,虽然文献是矛盾的,但由于PC的罕见,大多数的研究包括相对较少的病例而产生此种结果。最后,与增生或腺瘤样甲状旁腺病变相比,在PC中促凋亡基因产物FHIT似乎优先突变。

四、染色体的改变

PC和PA显示在特定的染色体位置的获得和缺失,经常见于肿瘤抑制基因(在 1p、3q、4q、13q、和 21q)和癌基因(位于 1q、5q、9q、16p、19p、和 Xq)。这些区域的不同往往导致PC和PA差异,可能表明这些肿瘤不同的分子发病机制。目前,上述的分子改变未发现于PC、PA或增生,而不能用于它们的分子诊断,许多这些改变在PC和PA中似乎是非常相似的。因此,分子诊断检测用于甲状旁腺肿瘤性病变之前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